本公号为一线语文西席个人原创"大众年夜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大众号“水寒说语文”。
金昌绪何许人?唐代墨客。生卒年不详,平生亦不详,出生地大约是余杭(本日的杭州)。除此之外,再无更多有关他的信息。在《全唐诗》中也仅有一首诗传世。
与之比较,初唐墨客张若虚在《全唐诗》中也仅存两首诗,但个中一首是《春江花月夜》,被后人誉为“以孤篇压全唐”,闻一多更赞颂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算是一首长诗,有252字之多。金昌绪这首诗则非常短,是一首五言绝句,仅仅20个字,但便是这20字,就足以使得金昌绪万古长青了。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最适宜逐步读,逐步品。读一读,品一品,一句一读,一句一停,才能从中品出意见意义来。
先来读第一句,“打起黄莺儿”,这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但这个事实却让我们有了疑问,是谁?为什么要打起黄莺儿?由于黄莺或者黄鹂,是诗歌中最常见的鸟类,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杜甫诗),比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诗),再比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落山郭酒旗风”(杜牧诗),都是多美的景致啊,为什么偏偏要打起黄莺儿呢?
接下来看第二句,“莫教枝上啼”,第一句话有中引发的为什么要“打起黄莺儿”这个疑问有了答案,原来是不想让黄莺在枝头鸣叫。但这个回答非但没有解除我们的迷惑,反而加剧了迷惑。有很多墨客在赞颂黄莺(黄鹂)的叫声,比如“留连戏蝶时时舞,清闲娇莺正好啼”(杜甫诗),再比如,“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词),再比如“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诗)。多么悦耳动听的莺啼啊,为什么偏偏不要把它赶走,不让它在枝头鸣叫呢?
再看第三句,“啼时惊妾梦”,这句话回答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谁打黄莺的问题,从“妾”这个自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女子;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打起黄莺,不要它在枝头啼叫的问题,这个女子之以是这样做,是由于黄莺惊醒了她的梦。
这第三句虽然回答了两个问题,但新的问题又涌现了,为什么惊醒了就要起来打黄莺呢?如果是一个噩梦,被黄莺唤醒,回到美好现实,那感谢还来不及呢。显然这是一个美梦,一个不愿意醒来的美梦,但在这个美梦中这位女子梦到了什么呢?
末了一句“不得到辽西”,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这是个什么样的梦的谜题,原来这位女子梦中是要到辽西去,结果却被黄莺惊醒,于是很恼怒。到辽西去干什么呢?辽西又是什么人的所在呢?诗中都没有说。
以我们的阅读履历,知道这是一首思妇诗,女子的丈夫防守边陲,诗中用“辽西”代指边陲。分离良久了,现实中不能相见,只能寄希望于梦中相见,以解相思之情。
这一类思妇诗非常多,比如,令孤楚也写过一首五绝《闺人赠远》:“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清闲辽西。”这首诗在构思上和金昌绪的《春怨》差别不大,都是写女子做梦,表达对防守边陲的丈夫的思念。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梦中与丈夫相见了,而后者是却是在梦中也不得见。
令狐楚这首诗知道的人不多,但金昌绪这首诗流传甚广,绝对不仅仅由于“梦中不得相见”所表现的情绪的沉重与凄婉,更是由于金昌绪在这首诗中的奥妙地采取了倒叙的阐述办法。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构造上曲尽其妙。
我们不妨把这首诗中阐述的故事按照事宜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讲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一个女子的丈夫到辽西去防守边陲。一日,女子在梦中梦到准备去辽西和久别的丈夫相会,却被枝头啼叫的黄莺惊醒了这个美梦,女子非常生气,起来把黄莺打跑了。
如果这样来讲,这个故事就逊色很多,乃至可以说平淡无奇了,不太可能传诸久远。
在我们同学写作文的时候,不妨也学一学金昌绪,在阐述顺序上多考虑一下。不一定都要采取平铺直叙的顺叙办法,也可以采取倒叙的办法,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很多探案类的小说,都采取倒叙的办法,比如,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行刺案》《尼罗河惨案》等等,当然除了倒叙之外,这类小说还采取了更为繁芜的叙事顺序和叙事技巧。
有兴趣的同学还不妨琢磨一下《我的叔叔于勒》中前几段是如何通过倒叙的办法,挑起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
想要进一步关注通过诵读古诗文,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系列的更多造作品,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大众年夜众号“水寒说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