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涌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墨客眼中看到什么景致,诗中描述的便是什么景致。
北固山,是一个在诗词中常常见到的景点,提起北固山,人们就会遐想起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更有历代不少墨客骚客喜好在这里聚会游赏,苏轼、沈括、米芾、陆游、辛弃疾等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诗词,放到当代来说这也算是个“网红”打卡地了。
本篇文章带大家欣赏写那些在北固山的诗词,看墨客眼中的北固山带着若何分歧凡响的美。
1、《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是墨客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这是一首五律诗,抒写墨客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怀、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幽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墨客放舟于绿水之上,连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由洛阳,墨客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中时序匆匆交替,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不雅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宋代〕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词约作于辛弃疾被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韶光段。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怀、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措辞入词,活用典故针言;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相互呼应;即景抒怀,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概阔大,情调乐不雅观昂扬。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骚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平凡巷陌,人性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 ,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此时闲置已久的他刚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但是他的见地已经不被当权者重视了,某次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辛弃疾这首词,虽有豪放之成分,但却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这实在是一首沉郁抑扬、悲壮苍凉之作。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浸染,在措辞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阐述和描写。以是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非是辛弃疾的缺陷,这首词正表示了他在措辞艺术上的分外造诣。全词豪壮凄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4、《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辛弃疾 〔宋代〕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斟酌禹。
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辛弃疾奉密旨,出任镇江知府,扼守计策要冲,并为北伐做准备。这首词是词人到任之初,为北固山山腰郡守官署内的尘表亭而题写的作品。
很多词人登临高耸的山亭,其词多写山峰杳渺之景象,雄阔之意境。然而辛弃疾却以豪情壮志、险思奇想出之,大发思禹之情。词的上片“悠悠万世功”二句,通过“悠悠”“矻矻”两个叠词,既生动地写出其历史久远,又形象隧道出大禹的劳苦功高。三、四两句,又将“高”和“远”更推进了一步,可以说是超然玉立于尘表之外了。
如果说上片是吊古,那么下片则是伤今。历史无情,这是一代爱国者的时期忧虑,是作者愤懑难平的情绪流露。词人危亭登眺,无意于赏心悦目,主旨在忧时伤世。在这苟且偷安、不思自振的人欲横流中,必须要再有个为民造福的神禹出来治水平土,力挽狂澜,重整山河。全词牢牢系住“尘表”铺写,居高临远,吊古伤今,高下片十全十美,意境奇特,造语清俊,在小令中洵为不可多得的妙品。
5、《北固山看大江》
孔尚任 〔清代〕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上苍却似向西飞。
天高气爽,夕阳西下,正是登山游览的极好时候。墨客兴致勃勃地来到镇江城北,登上北固山头,坐下来,要好好欣赏一番这江畔山城的壮丽景致。
山城全貌历历可见。四面高山环抱,孤城坐落个中,切实其实就像陷在瓮底一样。人们把镇江称作“铁瓮”,真是名不虚传。最壮不雅观的还是北面的大江。万里长江千回百转奔向东方,到这里已附近漫漫征途的尽头,立时要做末了冲刺了。看吧,彭湃澎湃的江水,卷起滔滔大波,掠过山脚,直向大海而去。墨客注目着,凝望着,无意中一举头,啊,头上上苍正向着夕阳,向着西方飞动呢!
6、《浣溪沙·昨夜新看北固山》
王国维 〔近当代〕
昨夜新看北固山,目前又上广陵船。金焦在眼苦难攀。
猛雨自随汀雁落,湿云常与暮鸦寒。人天相对作愁颜。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春,王国维追随罗振玉入北京。当时王国维由苏州取道镇江、扬州,经运河北上。一起上所见的无非是猛雨湿云,暮鸦汀雁,这些触发了王国维的愁绪,写下该词。
前三句接连写出了四个地名,而且都是旅游胜地,初看给人一种嬉戏山水的觉得,细看却并非如此。首先到了京口北固山却只能“看山”而不能登山,这是一层遗憾。其次,纵然看山未能在白天而是晚上,这又是一种遗憾。而离开镇江的时候,有名的金山和焦山就近在面前,却无缘享受登山之乐,这是第三层遗憾。这三句,完备是叙事的“赋”笔却又非纯挚叙事。
紧接着写是在船中所闻所见。这两句看似纯挚写景,实在是情景交融,浸透了作者的主不雅观感想熏染。由于雁与鸦都是大自然中的生命,都有求生的需求,看着它们遭受大自然风雨的打击。就使作者遐想到人在谋生的奔波劳苦所受的打击。
末了一句写实:羁旅悲哀是人的愁颜,阴雨打开是天的悉颜。但在写实的同时,这种人天相对而愁的情景又给读者以更多的遐想。
这实在是一种对人生很悲观的态度,而这首词就流露出作者的这种人生态度。
7、《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苏轼 〔宋代〕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顾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词开篇写景,雨后春天的景致更加青翠俏丽,可是那阔别故乡的人,深奥深厚的愁恨总洗不去。上片紧张写景,在作者笔下展开的是一幅山净水秀的清丽的春景,面前的图画般的美景,却钩起了作者无尽的乡愁,在这里作者利用了物我对照乐景衬哀愁的写法,山水虽美,但终不是自己的故乡。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侧重写自己的思乡的心情。家人盼归,可是作者还乡的日程还是遥遥无期,面对无可奈何的局势,作者只能是借酒浇愁面对东风抛洒热泪了。
词的末了两句不回答乡书中的问题,而因此春光易逝借酒浇愁作结,但是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这种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强烈的传染力量,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
8、《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宋代〕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诗的首联描写了北固山像大海的门户横亘天边;颔联描写了夜色中金山的所闻所见;颈联描写了月夜下的山上松林中;尾联描写了墨客想要乘着木筏去扶桑一游的欲望。此诗通过描述金山及其周围的壮丽景致,抒发了墨客心中无限的感慨。全诗对偶精严,章法井然。
全诗先阔大之景、实在之景,后虚化之景、近处之景,声色具备,层次井然。格律亦精整,且无“次韵”之作常见的拘谨板滞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