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他常年不沐浴,不洗头,连衣服也很少换。
《宋史·王安石传》是这样记载他的“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可见有多邋遢。
还有所谓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大帅哥嵇康,也是个不爱沐浴的主儿。
有邋遢的,自然也有洁癖的。

元朝墨客倪瓒便是个重度洁癖者。
他有多洁癖?
听说他每天洗头沐浴乃至洗脸的水都要换10多次,他的纸墨笔砚都要专门派两个人每天擦洗。
还有庭院前的梧桐树每天早晚也要让人挑水揩洗,末了生生把梧桐树洗去世了。
有一次,他在宴会上看中了一个歌姬,带回家住宿。
可是他又怕这女子不清洁,于是就让她好好洗个澡。
等歌姬洗完澡,他总以为哪里不干净,又命再洗,反反复复,一贯洗到了天亮,也没成事。
还有一次,他约请名医葛仙翁为他母亲看病。
葛仙翁早闻倪瓒洁癖之名,故意折腾他,看完病后哀求进他的清閟阁一不雅观。
倪瓒是个孝子,见葛仙翁救了他母亲,不好谢绝。
而这葛仙翁进了清閟阁后,在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还随地吐痰。
在葛仙翁走后,倪瓒便让人将清閟阁锁起来,再也没有用过。
诸如此类,不胜列举,可以说倪瓒该当是古代最洁癖的墨客。
而撇开他的某些奇葩习气来看,倪瓒也算是颇有造诣的字画家,和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他在文学上也颇有成绩,曾写下一首小令,只是开头7字,便令人不住落泪。
这首小令名为《人月圆》,全文如下: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痛惜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
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虽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但是他始终难以忘怀当年元军南下,灭亡宋朝的那段悲惨历史。
他一身才华,却从未在元朝做官,隐居山林,自得其乐。
晚年时,他登上浙江越王台,思念故国,写下了这首小令,无一“愁”字,却愁苦到了极点,读来令人伤感。
词以“伤心”开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为何他登上越王台会如此伤感呢?
越王台是后人为纪念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复国,所建立的,以是登上此台,最易引发亡国之痛和复国之愿。
而且南宋曾建都临安,以是词人登上此台,想到当年繁华的南宋一去不返,心中的悲哀就更难以抑制了。
接着的三句是环境描写。
鹧鸪鸟哀伤地啼叫着,东风吹拂,野草摇荡,在残阳斜照中,山花迎风开放。
李白也曾写过《越中怀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而倪瓒这里除了鹧鸪,还有青草野花,可是山河易主,纵然青草野花开得再茂盛,也不过是平添伤感罢了。
历史的盛衰,朝代的兴亡,岁月的无情,全在这三句诗中。
接着的下半阙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对故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他站在越王台上,举目远眺,青山依旧,可是故国不在,满眼都是乔木苍苔,想到这里他不禁仰天长啸。
一个“怅”字写出了贰心中的愁苦,而“孤”字又加深了这样的愁苦,他的苦处无可与言,也不可与言,这样无人知的悲哀,怎不令人动容?
接下来,他又将目光转向了明月。
明月依然那样地皎洁,淡淡的清照映照着这空旷的宫殿,作者忍不住发问:它是从哪里飞来的呢?
这三句和刘禹锡《石头城》里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因此明月依旧,来反衬世事的无常。
实在依依不舍的又岂止是明月,墨客在此处一贯徘徊,从残照到月夜,他对故国山河的眷恋可见一斑。
全词无一“愁”字,却愁苦到了极点,读来令人伤感。
不知你还知道哪些倪瓒的诗词,欢迎一起来分享哦。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