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前期的山海关诗,多为赞颂关城的险要和景不雅观的壮丽。弘治初年,顺天巡抚闵的《山海关》诗:
“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
长城远岫分高下,明月寒潮共往还。”
激情亲切洋溢地讴歌了山海关景致的雄奇。嘉靖年间,“后七子”领袖李攀龙送著名涛人王世贞赴辽,写了《塞上曲?送王元美》七绝。
“燕山寒影落高秋,北折榆关大海流。
立时白云随汉使,不知何处不堪愁。”
表现了墨客愉快的心境,对山海关景物充满神往之情。
二、明代后期的山海关诗多写战役。隆庆至万历初年,爱国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镇长城一线长达16年。他曾率兵出关作战,写了《出榆关》诗:
“先驱皆大将(大将,炮名),列阵尽元戎(元戎,炮名)。
夜出榆关外,朝看朔漠空。”
反响了当时军威之壮。万历中叶,女真族崛起,东北多事,黄洪宪《山海关》诗:
“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
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
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
闻道辽阳飞羽急,诗人急欲请长缨。”
表达了作者请缨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志。明末,山海关有督师、经略常驻,统率重兵与后金(清)作战。大学士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孙承宗写的《重登山海关城楼》:
“甲胄诗篇少,乾坤戎马多。
幻仍看海市,壮拟挽天河。
塞上人先老,山头月奈何。
群雄骄语曰,一剑几经由。”
抒发了人生易老、报国任重、壮志未酬的感慨。
三、清代前期的山海关诗作,多反响时期的巨变、民生疾苦及个人遭逢,语多沉痛。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五言长诗《山海关》是一首怀古诗。全诗36句,前10句写山海关的始筑及险要的地理形势;中16句,阐述明清之战及名将对山海关防务的经营;后10句,写吴三桂迎清兵入关及明亡后山海关环境的凄凉。风格古雅平实,年夜方生哀。陈天植、王模的诗则是把山海关作为一个古沙场来凭吊,抒发对李自成农人军与吴(三桂)清联军鏖兵的感慨:“疆场百战地,烟火几家残”(陈天植《山海关》);
“荒沙寒白骨,新鬼啸黄泉”、“前年百战地,遗恨至今存”(王模《榆关》)。
尤侗的长诗《出关行》真实地反响了清初京畿闹饥荒,清廷招募贫苦百姓经由山海关向辽东移民,百姓扶老携幼,哭泣上路的情景:
“出关去,往辽东,诏徙十万填新丰”;
“白头龙钟扶老翁,红颜伶俜携儿童”;
“亲戚宅兆天一方,惜别临歧泪如雨。”
清初,发配到东北的文人路经山海关多有抒怀之作。如诗僧函可流放沈阳时写的《宿山海关》诗:
“重关犹未度,破衲早生寒。
大海依然险,危峦空缺攒。
乡书万里绝,鼓角五更寒。
敢望能生入,转头仔细看。”
墨客吴兆骞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时写的《出关》诗:
“边楼回望削嶙峋,筚篥喧喧驿骑尘”,“姜女石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都深奥深厚地表达了对中原故国的留恋。
四、清代中叶往后,写山海关的诗相对较少,但也有些诗连着时期风云。萧德宣的《山海关杂咏》组诗吟咏了鸦片战役前夕山海关的风土民情及军事政治情形:
“小车轧轧独轮摧,男女咨嗟面色灰。
问是贫民勤服苦,一年一度出关来”。
“副军独领驻防营,坐拥辕门大纛明。
一片荒凉南北翼,最无生存是旗兵”。
鸦片战役前夕,思想家魏源写了《山海关》五绝;
“严城当子夜,百道起边声。
岛屿天风起,如闻鸭绿兵。”
精确预见到帝国主义将对我国进行武装侵略,表达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