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是古人对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总称。
弦乐器如琴、瑟、琵琶等。
竹管乐器如笛、箫等。
又,“丝竹”也泛指音乐,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琴瑟】是两种拨弦乐器,属八音之中丝类。
琴,也叫“七弦琴”,俗称“古琴”,周代已有。
瑟,形似古琴,春秋时已盛行,常与古琴合奏。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琴心”即用琴声传达心意,用以指表达的爱慕之心。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另,“琴瑟”并用也作“瑟琴”,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胡琴】弦乐器。
唐宋时,凡来自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拨弦乐器,统称为胡琴。
如唐段成式在其《乐府杂录》中也称二弦琵琶为胡琴。
作为拉弦乐器的胡琴,最早记载见于宋沈括《梦溪笔谈》。
元代用于宴乐。
《元史·孔乐志》记:“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今有板胡、京胡、二胡等,常日胡琴指“京胡”。
如岑参《白雪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琵琶(pípa)】本作“批把”。
一种拨弦乐器。
《释名·释乐器》记:“批把本出于胡中,立时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又传说琵琶起源于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东汉末传入中国。
琵琶在唐宋往后逐渐形成现今形状,木制,体长圆形,上有长柄,一样平常是四根弦。
演奏方法由横抱改为竖抱,由拨子弹奏改为五手指弹奏。
如《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乐律篇下

【箜篌(kōnghóu)】也作“空侯”、“坎侯”。
古代拨弦乐器,属八音中之丝类。
乃西域传入的乐器,分竖式、卧式。
今已失落传。
如《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筑(zhú)】古代击弦乐器。
形似筝,颈细肩圆,有十三根弦,弦下设柱。
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
如《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筝(zhēng)】拨弦乐器。
战国时盛行于秦地,故别号“秦筝”。
傅玄《筝赋》记:“世以为蒙恬所造。
今不雅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仲春。
”唐宋时教坊用的筝都是十三弦,只有清乐用十二弦,用寸余长的鹿骨爪拨奏。
近代筝十六弦,按五声音阶定弦。
演奏时右手指弹弦,左手指按弦。

【柷(zhù)】别号“椌(qiāng)”,是击乐器,属八音中之木类。
用于雅乐开始时。
《尔雅·释乐》记:“以是鼓柷谓之止。
”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挏(dòng)之,令旁边击。
止者,其椎名。

【敔(yǔ)】别号“楬(qià)”,是击乐器,属八音中之木类。
用于雅乐结束时。
《尔雅·释乐》记:“以是鼓敋谓之籈(zhēn)。
”郭璞注:“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jǔyǔ同“龃龉”),刻以木,长尺,栎(lì)之,籈者,其名。
”籈,击敔的木棒。
鉏铻,齿状突起物。
栎,敲击。

【笙】簧管乐器。
因笙竽一类乐器用匏(páo)做座,上设簧管,以是古属八音中之匏类。
笙在殷、周时已盛行。
由簧片、簧管、斗子三部分组成。
演奏时,手按簧管下端指孔,吹吸振动簧片而发音,能奏和声。
常用的有十三簧、十四簧两种,现在有二十四簧笙、三十六簧键钮笙等。
如《诗经·小雅·鹿鸣》:“鼓瑟吹笙。

【拍板】别号“檀板”、“绰板”,简称为“板”。
击乐器。
唐宋时由六或九片木板组成,用两手合击发音。
现在的拍板是由三块木板组成,分为前后两组,前组两块,后组一块,用绳连接。
演奏时,用左手拿后一块,使与前两块板相碰击而发声。
在民族乐器中是用来打拍子。

【竽(yú)】古簧管乐器,属八音中之匏类。
形似笙而略大。
长四尺二寸,三十六簧。
先秦时期乐器合奏时,常用竽定音。
如《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通“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去世,湣王立,好逐一听之,处士逃。

【匏(páo)笙】乃古代匏类乐器名。
如《新唐书·骠(piào)国传》:“有匏笙二,皆十六管,旁边各八,形如凤翼……又有小匏笙二,制如大笙。

【匏琴】是隋唐期间的一种匏类乐器名。
隋炀帝时由扶南传入。
唐代中国西南地区有匏琴,覆以半匏,上加铜瓯,以竹为琴,长三尺多,头曲如拱,长二寸。

【唢呐】又作“苏尔奈”。
是管簧乐器。
管口铜制,管身木制。
原盛行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唢呐”即是波斯原名的音译。
约在金元时传入中国。
后经改造,有喇叭、大吹、海笛、小青等种别。
现在的唢呐大小不一,常用的有六孔。
唢呐的音色通亮热烈,起初用于军乐,后也用于戏曲、歌舞的伴奏。
小型的唢呐又叫“叽呐”或“海笛”。

【管弦】管,即管乐器,用铜、竹等制成的管状乐器,属八音中之竹类;弦,即弦乐器,乐器上用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属八音中之丝类。
管、弦并用也泛指音乐。
如《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又如《阿房宫赋》:“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管龠(yuè)】是古代的两种管乐器,属八音中之竹类。
像编管之形,似为“排箫”的前身。
相传禹时乐舞《大夏》就用龠伴奏。
如《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管龠”此处指箫、笛类。
又如苏轼《日喻》:“异日揣龠,以为日也。

【箫】是竹制的管乐器,属八音中之竹类。
古代的箫用好多竹编成。
当代的箫单管不封底,直吹。
有时“箫管”并用,也泛指乐器。
如李约《不雅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羌(qiāng笛)】笛,本是横吹乐器。
古时又叫“横吹”。
竹制,上面有一排供吹气、蒙笛膜和调节发音的孔,因此又叫“横笛”。
羌,是我国古代西部的民族,相传笛是由西域传来,故称“羌笛”,不过“羌笛”靠近当代的箫。
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胡笳】是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类似笛子。
汉代盛行在塞北与西域一带,汉魏鼓吹乐中常用。
清代形制有三孔,木制,两端波折。

【雅乐】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时所演奏的音乐,是跟俗乐对称。
周秦时的《韶》、《武》即为雅乐。
从汉时起均由太常和太常寺掌管。
各代均曾因前代雅乐散失落而接管民间音乐重新订定。
元、明以来,雅乐、俗乐的差异虽还存在,但这两个名称已日见少用。

【俗乐】是对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的泛称,跟雅乐相对。
宫廷宴会时也用俗乐,称为“燕乐”。
一样平常也把散乐(百戏)包括在俗乐之内。
历代俗乐都很盛行。
唐玄宗时设教坊管理俗乐,并在戏班教练俗乐乐工。

【师襄】春秋时鲁国乐官。
善弹琴、击磬。
孔子曾跟他学过弹琴。
如《师说》:“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ān)。

【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字子野。
盲人,善弹七弦琴,辨音能力很强。
晋平公铸大钟,乐工们听后都认为音律准确,唯师旷不以为然,后证明师旷的判断是精确的。

【桑林】舞乐名。
相传是商汤时的乐曲。
如《伙头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意思是合于《桑林》舞乐的节拍。

【经首】传说乃尧时的乐曲名。
如《伙头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意思是又合于《经首》乐曲的节奏。

【阳春白雪】《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
《阳春》和《白雪》是高雅的上曲,而《下里》与《巴人》乃盛行的下曲。
故后来用“阳春白雪”比喻博识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下里巴人”比喻普通的文学艺术作品。
如《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霓裳】乃《霓裳羽衣曲》的简称。
唐代的名曲。
是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
初名《婆罗门曲》,经唐玄宗润色并制歌词,便改名为《霓裳羽衣曲》。
全曲共十二遍,前六遍为散板,无拍,不舞;后六遍有拍而舞,曲终以曼声结束。
如《琵琶行(并序)》:“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六幺(yāo)】又作“绿要”、“绿腰”、“乐世”、“录要”。
唐代著名的琵琶曲名。
如《琵琶行(并序)》中“初为《霓裳》后《六幺》”。

【正宫】宫调之一。
曲子分许多宫调。
宫调是表示声音的高低的。
例见关汉卿《窦娥冤》。

【曲牌】俗称“牌子”。
是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及时调等各种曲调名的泛称。
每种曲牌都有专用名,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且字数、句法、平仄等也都有其基本定式,可据以填写新曲词。
曲牌大多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
元曲中曲牌名有《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一煞》、《二煞》、《煞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