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对著名的一段脂批,做了独特有新见,又论证谨严、颇能自作掩饰的阐释。
其结论见仁见智,未必定论,但供应了一个主要的新不雅观点,并且从索隐派中走出一条文本阐释的新路。
这点就颇值鼓励。
原文数万字,限于篇幅做了大量删减,若有论证不敷和逻辑断裂处,可能为编者之罪。
读者可与作者商榷之。

作者

柔十

什么是红楼梦的主旨?书里有直接依据吗?

红楼主旨全在这两句诗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

有,而且还不少。
比如甲戌本第一回:

“那尘凡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久依恃,况又有‘美中不敷,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甲戌侧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
]”

又如:

“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素心。
]”

此批也点明了红楼梦的主旨。

本文要着重磋商的,第七回甲戌本有这样一段脂批:

“设云‘秦钟’。
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
’二语便是此书大大纲、大比托、大讽刺处。

“二语便是此书大大纲、大比托、大讽刺处。

这句话的核心是三个词:大纲、比托、讽刺。

而且,三个词虽然是并列的关系,但显然被一条看不见的线贯串,构成一个意义统一体。

大大纲,与前面“总纲”同义。

接着看“大比托”。

这里,比当为比喻、譬如,也即与“比兴”的比是同样的意思:以彼物比此物。

托,寄托寄寓,借外物(文艺作品)表达主体的情绪和思想,也即脂批所谓“饰辞寓意”。

末了来看“大讽刺”。

这个好阐明,便是反对,否定,批驳。

曹雪芹借红楼梦要讽刺批驳什么呢,答案也在两句诗上。

大纲-主线,比托-寄托,讽刺-批驳,三组词均指向文章或作品的根本性的构成要素,我们可以用一个包括性的观点来替代这三组词:主旨。

因此,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便是红楼梦的主旨所在。

脂砚斋直接清楚地点明红楼梦的主旨,对红学来说,这是极其主要的信息。

它为我们指明了一条直指枢机的精确进路。

脂砚斋与曹雪芹关系亲厚,深度参与红楼梦的创作,深知拟书底里。

以是,关于红楼梦的主旨,他没有情由也没有必要心营臆造,言三语四。

可以认定:脂砚斋的批语“未嫁先名玉”代表着曹雪芹的原意,是他创作意图的虔诚反响。

下面,我们来解读批语“未嫁先名玉”,通过它去寻究红楼梦的主旨或主题思想。

“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出自南朝(梁)刘缓的宫体诗《敬酬刘长史咏绅士悦倾城》,全诗如下:

不信巫山女,不信洛川神。
何关别有物,还是倾城人。

经共陈王戏,曾与宋家邻。
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

粉光犹似面,朱色不胜唇。
遥见疑花发,闻喷鼻香知异春。

钗长逐鬟髲,袾小称腰身。
夜夜言娇尽,日日态还新。

已倾荀奉倩,能迷石季伦。
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

此诗为应酬唱和之作,描写了某次宴会上一个歌舞姬的仙颜,大意是说:

面前这位美眉真是美得逆天啊,男人见了她,连仙女都不稀饭,眼里也装不下别的事物。

跟那些经典美女:曹植的嫂子甄宓、宋玉的邻家女孩、夫差的女儿紫玉、邯郸姑娘秦罗敷,她都有得一拼。

此诗用典颇多,个中,“未嫁先名玉”取典于《搜神记·紫玉韩重》(卷十六),“来时本姓秦”取典秦罗敷。

罗敷是汉末至三国期间邯郸的美女,乐府《陌上桑》的主人公,后成为美女的代名词。

这样的艳诗,无论是整体的主旨立意,还是单个典故的思想寓意,都乏善可陈。

诗句“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便是借紫玉和秦罗敷来比喻形容女性的仙颜,无甚深意。

此种用典手腕在宫体诗中可谓标配,无非陈辞套语。

总之,这是一首平常的艳情诗。

可以确立两点:

1、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指涉的是独立的两个人:紫玉和秦罗敷,而不是什么秦玉。

秦玉乃后人望文生义而来,与二诗本义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2、在诗中,紫玉和罗敷的含义只是纯挚的用来形容女性的美,并未包含象征、隐喻。

也便是说,认为刘缓吟咏的女孩具有忠贞于爱情(紫玉)以及不慕富贵虚荣(罗敷)的崇高品质,这纯粹是扯淡,无限拔高。

因此,从二诗本义的角度看,说它是红楼梦的大大纲大比托大讽刺处,恐怕连王勇平都不会信。

也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脂砚斋对二诗的引用乃借引,在引用后的新语境里,二诗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那么,两句诗到底什么意思呢?关于它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读到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险些所有人的第一反应是:秦玉。

因此,阐释者中较多的是这类人,认为二诗影射某人,此人姓秦,名字里有个玉字,或谓秦玉,或谓秦某玉。

这些人险些是一水的索隐派,把秦姑娘当作彩绘模特,任意涂抹。
根据我读到的资料,整理如下:

秦学。
这个众所周知。
秦学认为,秦可卿的原型是废太子女儿,从小藏匿在曹家,“她嫁给贾蓉后,名‘可卿’,未嫁时呢?‘先名玉’!
”(《红楼望月》)作者说。
认为:“《红楼梦》的第一作者只能姓秦,而不可能姓曹或者其它别的姓。
而且,脂砚斋还进一步给我们点明了作者的名字:“未嫁先名玉”,至此,我们就完备知道了《红楼梦》作者的真实姓名——秦玉。
” 将军说。
认为“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隐射明末女将秦良玉,她是秦可卿的原型。
主人翁说。
认为隐射秦红玉,“秦红玉是反看《红楼梦》的女1号,也是曹雪芹的心上人。
其他。
不赘述。

以上五种,共同点是把两句诗解读为人名。
为阐述的方便,不妨称之为“秦玉派”。

所谓的秦玉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答曰:大错特错。

由于,这便是传说中的望文生义,张冠李戴,断章取义。

望文生义。
在原诗里,二诗指涉的是紫玉和秦罗敷,转引之后天生了新的含义,但新含义到底是什么,脂砚斋并未言明。
张冠李戴。
批语“未嫁先名玉”是紧连着“秦钟”这个符码以夹批的办法注写的,并且说“设云情种”。
此处,戚序本为“设云情种”,甲戌本为“设云秦钟”,显然点明“秦钟”的谐音寓意是“情种”。
因此可以确定,它批注的工具是“秦钟”而非秦可卿。
因此,就算真有个人叫秦玉,也该当是秦钟的原型,与秦可卿、小说作者、女主人翁……有个毛关系。
最关键的是这个:断章取义。
此批核心的三个词是大纲、比托、讽刺,正是这三个词规限着“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的内涵。
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是红楼梦所要讽刺、批驳的工具。
因此,它的内涵一定是贬义的。

由于秦玉并不包含贬义的质性内容,以是她不可能是红楼梦的大讽刺处;“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就不能解读为秦玉(或秦某玉)。

我们回到“未嫁先名玉”。

宝玉有一句话与未嫁先名玉紧密干系:

“女孩儿未出嫁,是颗代价令媛珠。

没错,我想说的是,未嫁先名玉=未嫁是宝珠。

未嫁的女孩是颗无价宝珠,此为隐喻,这句话没有人会歪解,——比如将未嫁解读为处女,认为曹雪芹在鼓吹贞洁。

这是由于,未嫁少女-宝珠并非一个伶仃的命题,而是与已婚女性-去世珠,老年女性-鱼眼睛共同构成一个意义联结体,表达了作者这样一个不雅观念:

女人在婚姻、社会、生活中被外力裹挟而无法自主,随波逐流,逐渐失落去自己。

《朱子语类》:

“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
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

曹雪芹的宝珠与朱熹的宝珠并无实质差异。

说宝珠象征女性实质的澄净真淳,因有文本的支持,读者都不会反对。

但是我说未嫁先名玉即是未嫁是宝珠,也是在隐喻女性的纯洁实质,这一不雅观点有道理吗?

这实在很好理解。

玉在中国文化中堪称硬通货,自古就有纯洁义,常用来形容人格的高洁,本性的纯良。

《诗经·秦风·小戎》: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表明早在孔子之前,古人就用玉来比喻君子。

管子时期,玉就已经具有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管子·水地》:

“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

孔子儒家,开辟出一个自觉而自察、自强而外向,既广且达、既深且圆的人格天下,其君子人格的详细内容是对管子的承继。

《礼记·聘义》记载了孔子一段话: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便是这样,经由各种的转化与强化,玉被授予了完备的形而上的代价,成为人(君子)的内在尺度,深涵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

玉的文化隐喻意义对红楼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宝玉黛玉二人名字中都有一个玉字,这显然不是随手拈来,而是作者的精心设计。

宝黛二人有着相同的精神追求与代价追求,而他们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富贵尊荣这些外在之物,正是高洁的人格、刚毅的节操这些内在之物。

两人都有精神洁癖,对俗世的污浊低劣切齿腐心,可以说,他们的人生正应了那句话:“存在便是抵抗。

抵抗什么呢?浊世对真我的异化,对纯洁实质的污染。

抵抗与坚守正是宝黛二人最显著的人格特色。
而这一特色与玉相合。

第二十一回作者借黛玉之口说“至坚者是玉”,此话颇为机要,将宝黛与玉的内在关联点出,表明作者乃借玉之刚毅隐喻宝黛亦有着刚毅的共通品质。

总之,宝黛二人不仅被“名玉”,也即名字中有“玉”,而且有着玉一样平常的内在品质,玉于他们是名符实在、内外统一的。

因此,未嫁先名玉不是说某个女性未出嫁时名字里有个玉字,——这实在也有违知识,难道女性出嫁往后通通把之前的名字都改了不成?——

而是说,女孩未出嫁时都称得上玉女,只不过这里的“玉”乃本于形而上的角度而言,是指人的品质或实质的高洁。

回顾第五十九回宝玉的话:

“女孩儿未出嫁,是颗代价令媛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去世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

第七十七回,宝玉撞见司棋被几个媳妇婆子拉着逐出园子:

“恨的只瞪着他们,看已走远,方指着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男人,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
’”

这段是说:

女人未嫁之时,阔别男人的熏染,如含光宝珠,散发着纯一不杂、熠熠煌煌的人性光辉;

嫁给臭男人之后,近墨者黑,明珠蒙尘,灵性耗散,变得去世气沉沉晦暗无光;

及至到了老年,臭出于男胜于男,量酿成长成质变,竟然面孔全非了。

女人出嫁往后的这一变革,谓之沉沦也不为过。

是故脂砚斋说,未嫁先名玉是红楼梦的大讽刺处。

再来看来时本姓秦。

我们知道,“秦钟”谐音“情种”,细究下去便是,“秦”谐音“情”。
又,“姓”谐音“性”。
也便是说“姓本秦”谐音“性本情”。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将这句理解为作者的男性不雅观:

男人原来天性有情多情,但成年往后被浊世所染,现实所迫,变得冷硬无情,终极损失了真我。

那么,将“姓本秦”读作“性本情”,能“就其字义,疏为理论”吗?

所谓的情种,字面意思便是多情种子,说白了便是本性多情;而性本情的字面意思也是本性多情。

以是,用标题诗中的“性本情”去解诗联中“秦钟”的谐音“情种”,这在逻辑上没有任何问题。

可见,来时本姓秦与未嫁先名玉是平列的两个命题,表达的是作者的同一套天下不雅观。

人从有情变少情、无情,这不也是沉沦吗?以是脂砚斋说,来时本姓秦乃全书大讽刺处。

现在,我们终于对古诗“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有了一个清晰的全新的认知。

所谓未嫁先名玉,反响的是作者的女性不雅观;而来时本姓秦则反响了作者的男性不雅观。

显然,二者内涵是同等的。

因此,合之则可视为作者的人性论:

人,无论男人女人,本性都是纯洁的,多情的,但残酷的环境终极会改变他们。

以此为根本,回过分去再读脂批:

“设云‘情种’。
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
’二语便是此书大大纲、大比托、大讽刺处。

浑浊的语境顿时豁然开朗:秦钟谐音情种,实在每个人都是情种,但终极都免不了异化变质。

这一人性的无奈现实与悲剧便是红楼梦的大大纲,大比托,大讽刺处。

进一步阐明,大大纲是指“如实描写”的叙本家儿旨,红楼梦塑造人物时本着这样的原则:

人性是繁芜多面的,善恶无绝对,年夜大好人不全好,坏人不全坏;

人性也是发展变革的,年夜大好人并非生平不变,他可能变成坏人恶人;

恶与坏是环境塑造、熏染的结果,它因境而生、因势而动;

红楼梦紧张写的是人性在生活的年夜水中如何载沉载浮的故事。

大比托是说,作者乃借文学手段表达自己的哲学(人性论)思想;

同时寄托了自己对人性之善好纯美的留恋,特殊是那一腔博爱的超迈情怀。

而大讽刺,其工具既包括世道的污浊阴郁对人性的戕害,也包括人的主动或被动的溃败,自知或不知的沉沦。

总之一句话,呈现人性的本相,歌颂人性的美好,揭示人性的悲剧。

这便是红楼梦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