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昌龄的名作《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历来有一个争议:诗里的“龙城飞将”指谁?两个词拆开来都懂,“龙城”是匈奴祭天之处,“飞将”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问题是李广没有到过龙城,于是“龙城飞将”成了一桩公案。有人说“飞将”是卫青,有人说“龙城”是卢龙塞的简称,有人说王昌龄稠浊了典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新的解读出自《文学评论》刊载的一篇长文,论证 “飞将”是屈膝降服佩服匈奴的汉将李陵,“万里长征人未还”是说他一去匈奴而不还如斯,由于结论过于奇特,引发了一波谈论。一位日本学者在网上指斥其谬,认为王昌龄便是用错典故而已,不必摧残浪费蹂躏韶光文饰其过。
我以为说“飞将”是李陵,固然是想象力过剩,说王昌龄用错了典,也未见其然,“齐固未得,楚亦失落之”。的确,史籍中“龙城”与“飞将”不相关,问题是“龙城”算是一个典故吗?与其说它是一个典故,不如说它是一种指代。用某个地名指代一片地区,在古诗中很常见,尤其是在宋代以前的诗歌,名篇如《长恨歌》,里面说到玄宗入蜀:“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实则玄宗没有到过峨眉山,这里的“峨眉”只是指代蜀地而已。这一点清初的王渔洋讲得非常到位:“世谓王右丞画雪中芭蕉,其诗亦然。如 ‘九江枫树几次青,一片扬州五湖白’,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寥远不相属。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落其旨矣。”显然,“龙城飞将”也和王维笔下将远不相关的地名连接在一起一样,只是墨客的“融会神到”,指代边关将领而已,如果纠结于他究竟是谁,恐怕难免不免“刻舟求剑”、“刻舟求剑”了。可惜的是,宋诗的主流是质实,尤其是江西派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末流不知变通,每每对唐以前的诗歌大加责怪。
当然,我们也要分清楚,有一些诗确实是用错了典故。比如李白的《王昭君》:“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顾炎武说昭君与北方的匈奴和亲,不会走通往西域的玉关道。李白确实错了。那么,用典缺点和“兴会神到”的差异在哪呢?差异就在于前者实写,后者虚写。李白诗的主题是王昭君,自然要遵照史实写;王昌龄的题目是《出塞》,并不是咏史,所谓“秦时明月汉时关”,连是秦是汉都没落实,一开头就点出了这首诗是故意虚写,我们自然不必替作者烦恼。前者好比历史小说,不能修改历史;后者好比穿越小说,随便怎么写。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要用汉代的地名“龙城”?答案很大略,好听啊,酷炫啊。这里又牵扯到一个问题,我国的官名地名人名,彷佛越古越好听,可能是间隔产生了美,可能是好听的名字都给古人取光了。明代墨客王世贞把稳到了这一点:“千古而有子长也,亦不能成《史记》,何也?西京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观观驯,不称书矣,一也。”“西京以还”便是西汉往后,他说西汉往后即便有司马迁(子长)也写不出《史记》,头号缘故原由便是“名不雅观观驯”,名字不好听,写不进书里。他是这么说的,明代有一批复古派的文人是照他的话去做的,袁宗道讥笑他们:“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不雅观者若不检《一统志》,几不识为何乡贯矣。”好比现在有人跟你自我介绍是兰陵人、汝南人,你得百度一下才知道原来是枣庄人、驻马店人。
往大里说,唐宋以来的墨客爱用旧名是主流。比如官爵,都喜好用周秦汉的名目,什么“万户侯”啊,“二千石”啊,比比皆是。用本朝官名的也有,比如杜甫的 “迁转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防御使”是唐代官名;苏东坡的“欲问君王乞符竹,但忧无蟹有监州。”“监州”是宋代官名;但毕竟是少数——新官名“不雅观观驯”,适宜入诗的实在不多。我们回到“龙城”这样的边塞域外名目,也是用旧名的居多,“楼兰”啊,“匈奴”啊,“月支”啊(包括汉唐相沿的地名,如‘云中’‘朔方’‘轮台’等等);不过当时也有墨客用唐代新涌现的名目,比如陈陶的《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杜牧的《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无定河”、“拂云堆”都是唐代才涌现的边塞地名,用它们当然也是由于辞藻动人,音节悦耳,放在诗里朗朗上口。你看“无定河”三字,透出生去世无常的凄美;“拂云堆”更是缥缈唯美,木兰庙在湖北,和内蒙古的拂云堆“寥远不相属”,也没有哪个传说说木兰从军到过拂云堆,杜牧用此地名,唯一的缘故原由便是它够诗意。够诗意,是墨客选词最主要的标准。“龙城”也一样,霸气,雄壮,神秘,透着不屑多说一字的简约范儿。“龙城”在《史记》里写作“茏城”,笔墨学上两字相通,但在诗里弗成,“但使茏城飞将在”,加个草字头,韵味全失落,气势顿灭,就像名厨名菜,多加一勺盐,味道就败坏了。墨客只对艺术卖力,看到学者“下笔不能自休”的辩论,恐怕在地下也要笑醒,“诗人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诗人气”。
笔墨和音乐一样,本身就有美感,你乃至不须要知道意义和背景,光凭音节和字形就能体会。有个朋友开了家俱乐部,名字是“仙那都”,我问她为什么选这个,她说好听啊。她不是学文学和历史的,恐怕不会知道“仙那都”(Xanadu)是西方人对蒙古帝国“上都”的一种音译,更不会知道经由英国大墨客柯勒律治随处颂扬的名作《忽必烈汗》利用,它已成为东方想象的一个象征。但她还是能体会这个词的美感。这便是笔墨本身的力量。
程羽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