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这首朴实真切、 琅琅上口、千古流传的咏柳诗就出自贺知章的笔下。但是随意马虎让人忽略的是这位著名的大墨客,还是一位精彩的书法家,他的草书洋洋洒洒,无拘无束,在书法史上也是别树一帜的。
关于贺知章的书法,唐窦蒙《述书赋注》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唯命,问有几纸?报十纸,纸尽语亦尽,二十纸三十纸,纸尽语亦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宣和书谱》中也曾有这样记载:贺知章”天姿夷旷,评论辩论警发。能文,善书隶,当世称重。恐不能遽取,每于燕闲游息之所,具笔研佳纸候之,偶意有惬适,不复较其高下,挥毫落纸,才数十字,已为人藏去,传以为宝。晚节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脱落簪绂之累,嬉戏里巷间,与物无忤。每醉必作为文词,初不经意,卒然便就,行草相间,时及于怪逸,尤见真率,每每自以为奇。使醒而复书,未必尔也。“
吕总《续书评》称贺知章书法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贺来宾归 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羽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中将其喻为王献之,”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
据史料记载,宋代宣和御府藏有他的草书十二件,贺知章的书法,有《孝经》、《洛神赋》、《胡桃帖》、《上日等帖》、《千字文》等。可惜这些作品现在大都无法见到,仅有一卷草书《孝经》现藏日本,卷末有宋初人题记”建隆二年冬十月重粘裱,贺监墨迹“。据此推测为贺知章之作。
《孝经》,纸本,草书,共三十二行,四百一十七字,现藏日本皇宫。二○○六年三月十三日至二○○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中日书法珍品展“,该作品首次回到祖国。
贺知章,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杭州萧山)人,从前搬家山阴(今绍兴), 故有布告录为绍兴人。证圣元年(六九五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擢礼部侍郎,官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
神龙(七○五—七○七)年间就已扬名京城。开元初年与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好饮酒,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晚年更加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每酒酣性发,时常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为止。与唐代草书大家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二人时常结随同游,故时人常以”贺张“称之。
释适之《金壶记》中记载:”知章尝与张旭游于人间,凡见人家厅馆好墙壁及樊篱,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鸟飞,虽古之张、索不如也。“
自古以来,江浙绍兴一带,青山模糊,修竹依依,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再加上书法圣地兰亭就在绍兴山阴的兰渚山下,”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的幽美环境和兰亭隽誉天下传的历史文化,养育了贺知章脾气豁达、高逸雅量的魏晋绅士风骚气质和神采风骨。
而且这份雅逸又分歧凡响,是从自然朴实中透露出来的,是骨子里流露出来的。从它的诗歌中就能真切地感想熏染到这一点。”幼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还乡偶书二首》之一)。朴实的措辞犹如口语,然细细品味诗意浓郁,令人不禁叫绝。
人们常把诗字画联在一起,确实彼此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古人曾有”诗言志“之说,明代书法家刘熙载也曾说”写字者,写志也“。诗与书所不同的是其表现办法不同而已。诗歌是通过措辞对人与境的描写来抒怀言志,书法则因此汉字的书写表现为载体来抒怀言志,办法不同但殊途同归,均在取会风骚之意。将贺知章的诗与书法放在一起来对照,可谓天衣无缝,天然合一。
多病的晚年,贺知章回籍作了羽士,这样的选择不能不令人有许多猜想。历来就有文人与时世不合之说,不知是贺知章内心的狂傲不满时世,还是另有他因。总 之,不论是诗中还是书法中都模糊隐约约给人以一种难以言说之感。
贺知章的《孝经》,从整体风貌上而言,效法二王之遗风,用笔洒脱无拘,任意为之,行气流贯自然,如风行水上,率真之情溢于 字里行间。如其人,如其性,如其志。
《孝经》的艺术代价,不仅表示在由孙过庭草书到张旭狂草过渡的桥梁浸染,更主要的一点,还表示在文人书法的艺术思想上。
王羲之在《书论》中曾对书法作过如此的定义:”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露,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贺知章的作品中不仅将此表示得淋漓尽致,同时还将孙过庭所倡导的”执使转用“表现得更加纯熟精准。
”字中有笔,如佛家禅句中有眼“。书法作为艺术,它不是纯挚的写字,而是在写 字的过程中,遵照艺术规律,用艺术的思想,将干系艺术的表现办法利用个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天下。
贺知章的《孝经》如诗如歌,更有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简淡悠远,朴实深情,给人更多的思考,更多地享受。大朴归真,大真义深,这恐怕是墨客学者方能达到的境界。
张怀瓘《笔墨论》中曾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大略单纯之道。欲知其妙,初不雅观莫测,久视弥臻。“贺知章的草书就属于这一种,乍看大略单纯无华,然越品越值得回味,这与其诗歌上的修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诗歌与书法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如释皎然《诗式》中提出诗有四深:”气候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礴,由深于浸染;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诗有二要:”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怒张“。这虽然在言诗,亦犹同在言书法。贺知章深谙此道,自然也以此来思考书法,以此来进行书法创作。
中国古代的魏晋期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分外的期间,产生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的积淀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宋二朝,唐诗宋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主要标志。不仅如此,唐宋的书法也同样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书法史上楷书大家大都涌如今唐代,狂草大家首先涌如今唐代,天下三大行书有两大行书涌如今唐宋间。
由此不丢脸出,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思想的蕴育是分不开的。同时,学问文章也是书法发展的肥沃土壤,贺知章正是这种环境中的一个最精良的书家。
贺知章的《孝经》,笔法上清新明快,活泼跳跃,轻重提按,行云流水。构造上内力外张,活力四射,浓淡大小,自然流出,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冲击感。将墨客 激情融入书法之中,读其诗赏其书,内外相映,活脱脱的塑出一个洒脱风骚的墨客书家形象。
天宝三年,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因病上疏回籍,度为羽士,确实让人大为迷惑。我们不仿将这个问题与他写《孝经》联系在一起来思考,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百善孝为先“的不雅观念,贺知章的性情与写《孝经》这样一个很严明的命题结合起来,确实让人产生许多遐想。
他写《孝经》是要改变自己的性情,还是想以此作为一个让人思考的问题鉴世讽时呢?我们不能断定。但相信这个中不无联系。
他在《还乡偶书》诗中这样写道:”离去家乡岁月多,比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东风不改旧时波。“”东风不改旧时波“,自己的性情已经无法改变,还是留给众人更多思考吧。(作者:马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