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叶
莲花,亦称荷花,别名有“芙蕖”“菡萏”“水芙蓉”等,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被誉为“花中君子”。古往今来,中国人对莲情有独钟、怜爱有加。
说到莲,自然会想起古诗词咏莲的诗句来,如最早的《诗经》“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汉乐府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唐代王勃的“牵花恰并蒂,折藕爱连丝”、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南宋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清照的“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更会想到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爱莲说》……
可以说,在我国,不少人对高尚、纯洁、美好的认识,大多是从《爱莲说》开始的;许多人洁身自好的君子风致,也是由于《爱莲说》潜移默化的熏陶感化的。
周敦颐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宋明理学的“开山祖”,被誉为“孔孟后道学宗主”。公元1072年(宋熙宁四年),周敦颐创办江西“濂溪书院”,自号“濂溪师长西席”,设堂讲学,收徒育人。因他酷爱莲花,为人清耿介直,在书院内开挖了一口池塘,栽种荷花,名为“爱莲堂”。茶余饭后,或独自溜达,或邀好友赏莲品茗,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众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喷鼻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不雅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篇幅虽短,仅116字,却字字珠玑,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名篇。赏读全文,其艺术特点紧张表现在五个方面:
主题精妙。莲作为一栽种物,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纯洁、高尚和清雅的美好寓意。《爱莲说》通篇托物言志,借花喻人,以莲为媒介,奥妙地描述莲花的生活环境、分外性状,将赞颂莲和追求心灵美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君子人格美的力量。
构造风雅。全篇构造严谨,采取“总分总”的构造办法,先对莲总体描述,然后分别从莲的形态、颜色、喷鼻香气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末了对莲进行综述赞颂。这种构造办法,使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且言简意赅,情景交融,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措辞精美。《爱莲说》笔意超越,措辞富有诗意。作者利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腕,将莲比作“出水芙蓉”,形容其俏丽动人;将莲的喷鼻香气比作“远播四方”,形容其喷鼻香气扑鼻。这些生动比喻,使读者能够更真切且细腻地感想熏染到莲的俏丽与高洁。
情绪精诚。文章情景交融,表达了自己对付莲的朴拙热爱和深情赞颂,使文章更具有传染力和说服力,也让读者更随意马虎产生心灵共鸣、情绪相通。
哲理精湛。《爱莲说》不仅是一篇充满诗意的幽美散文,更是一篇富有深邃内涵和深刻哲理的人生指南。
其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者通过对莲的描述和赞颂,启迪人们追求内在的美好品质,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华美和虚荣。同时,提醒人们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代价,不要被世俗骚动所迷惑和束缚。纵然在尘凡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里,也要像莲花那样,身处污泥,明哲保身,守身如玉,始终保持真善美的崇高品质,而决不与假恶丑与世浮沉。
其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喷鼻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生平清廉自守,为官公道,“服御之物,只一敝箧,钱不满百,旷然不以为意”,为民平反冤案,深受百姓爱戴。黄庭坚夸奖他:“人品甚高,肚量胸襟洒落,如光风霁月。”《爱莲说》通过菊花、牡丹衬托莲的高洁品质,更突出了作者清耿介直、淡泊悠然,不追名逐利、不梦想荣华的高尚情操。
其三,“可远不雅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利用比拟手腕,将莲花、菊花、牡丹为难刁难比,菊花代表隐逸,牡丹代表富贵;菊花是道家的态度,牡丹是俗人的态度。它们并非不好,但不是儒家的选择。相对付隐逸与富贵,只可远远不雅观赏,而不可轻易玩弄的莲花,则代表了儒是积极有为入世,奉献于社会的态度,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高洁人格和豁达磊落的胸襟。
千百年来,《爱莲说》象征着高尚的情操,表现着君子的风致,授予了新的时期意蕴。如今,品读《爱莲说》,从中可以领悟正义、纯洁、清廉之气节,更加珍惜和追求“喷鼻香远益清”、淡泊高雅的心灵美,让生命更故意义,人生更有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