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时年三十五岁的李商隐被滞留在武昌、云梦一带,在这里他写下了《听鼓》一诗,如果仅从字面上来看的话,这首诗彷佛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是结合墨客的经历,还有作品中所描写的内容,却是表示出了墨客一种孤独的心境,还有对付人生的无奈,整首诗通篇用典,每一句都是另有深意,读来让人拍桌赞叹,成为李商隐后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
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
这是一首很范例的怀古诗,李商隐用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写下了东汉东汉末年祢衡击鼓骂曹操,然后被杀一事,而墨客当时所处的地方,正是祢衡被杀之地,以是墨客展现丰富的想象,同时也是触景生情,想到了当年击《渔阳掺挝》的人祢衡。李商隐这样写,无非是在诉说内心的悲苦,还有对付现实的无奈,对付他来说,人生很悲苦,那不是他希望的生活,可是却又是无可奈何。
祢衡是东汉末年的绅士,著名的文学家,还写当时的孔融是好友,由于不满曹操的主见,在一次重大的场合中对他出言不逊,这件事情使得曹操朝气不已,于是被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后来被处去世,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不过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却写他只有二十四岁,以是年事上涌现了偏差,可能是罗贯中记错了。
李商隐这首诗写得非常奥妙,通过面前的景致,以此回忆了那段历史,并且为祢衡打抱不平,当然他这样写,也是为了抒发内心的苦闷,不仅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写了自己当下的处境,以是在开篇就营造出了一种凄美的意境,“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傍晚时分,我一个人来到城头,上面传来了阵阵鼓声,城下面是缓缓流淌的江水,彷佛是在低声诉说着什么。这两句彷佛写得很平淡,可是结合下面的两句,才能够感想熏染到诗作中所通报出来的无奈。
末了两句把重点放在祢衡事宜,还有墨客对付那段历史的意见,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才子,李商隐不仅熟读儒家经典,同时对付历史也是非常的熟习,而他也是有感而发,听到了城楼上的鼓声,让墨客感慨万千,也想要学那一曲《渔阳掺挝》,只是这人间界再也没有了祢正平。这里的《渔阳掺挝》是鼓曲调名,而祢正平正是东汉期间的祢衡。
李商隐是一位非常的孤独的墨客,由于得罪了权贵,以至于他大部分的韶光都是在外地流落,过着极为悲苦的生活。可能正是那种流落不定的生活,让他对付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以是他的诗大多抒发内心的苦闷,而在这首《听鼓》一诗中,正是借用那段历史,诉说着人生的悲苦,还有对付未来的担忧。整首诗环环相扣,读这样的作品,除了要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之外,还有便是要理解历史,以及墨客的平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读懂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