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很早就听说过某句话,乃至也常常利用,但一贯不知道出自哪里,然后某天不经意间读到一本书,看到一部电影,这才惊觉:原来这句话出自这里啊!
一些你熟习到弗成的句子,你可知作者是谁?
01
“主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句话大家想必再熟习不过了,平时用得也多,但实在,哲学家尼采在100多年前就说过差不多的话了,在他1886年写的《善恶的彼岸》一书中,有这样一段:
……从智力方面评价,它们都没有什么代价,根本不是“科学”,更不是“聪慧”。但再说一遍,而且要再说三遍,它们是权宜之计,权宜之计,权宜之计,掺杂着屈曲,屈曲,屈曲……
02
“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
你先救谁”
这个关于婆媳问题的“千古难题”,居然是剧作大师曹禺在《原野》里提的?!
《原野》里,花金子(即焦花氏)嫁给焦大星之后,婆媳关系紧张,金子便向焦大星提了这个问题,剧本里这段是这样的:
03
“救救孩子”
这句话是鲁迅《狂人日记》的结尾。
现在这句话的利用语境更为繁芜,表意也更多元,但在鲁迅写《狂人日记》的那个时期,这四个字却是一声忧愤至极的叫嚣,是鲁迅对那个“吃人的社会”最酸心最强烈的控诉!
04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句险些已经被用“滥”了的情话,来自汤显祖的《牡丹亭》,涌如今作者题词部分,原句是: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去世,去世可以生。生而不可与去世,去世而不可复活者,皆非情之至也。
是不是有点没想到?
05
“他们说的话,
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这也算是一句常见的“网红句”了,上网冲浪的时候时时就能看到,但若跟你说,这句话出自作家余华之手,你是不是有点不敢相信?
没错,正是出自余华的小说《第七天》:
06
“奇文共欣赏”
这句话现在常被网友用来讥讽那些不雅观点奇葩的文章,但并不是网友的原创,而是来自陶渊明的《移居二首·其一》,个中两句为: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这里的“奇文”指的是好文章,和现在的语境和语意实在是相去甚远啊。
07
“甜过初恋”
有一阵子,这句水果摊上的文案很火,实在,汪曾祺师长西席曾写过一个小故事《水果店》,可以说险些是这句话的扩展版本:
08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
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虽然这句话看起来很像心情说说,但它的作者实在是徐志摩。
他在《寂寞民气》里如是说:
聪明的人 喜好猜心
大概猜对了别人的心
却也失落去了自己的
傻气的人 喜好给心
大概会被人骗
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
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09
“如果再也不能见到你,
祝你早安,午安和晚安”
这也是网络上利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句话,有点温暖,也有点伤感,出自1998年的电影《楚门的天下》。(翻译略有差异)
10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寸光阴一寸金”
“情人眼里出西施”
……
这些句子,听上去像是俚语和大口语,实在都出自正儿八经的古诗。
“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夙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一寸光阴一寸金”出自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情人眼里出西施”出自黄增《集杭州俚语诗》:
色不迷大家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11
“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也是作文里的高频用语,但要问起出处,很多人未必说得上来。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好这句话?由于它是来自叔本华《人生的聪慧》啊!
12
“打翻了牛奶,哭也没有用,
由于宇宙间的统统力量
都在处心积虑要把牛奶打翻”
这句话常常被大家用来表达后悔无用,事过不恋,不要总为已经发生的事情而纠结。牛奶已翻,就淡然处之重新开始吧。
这豁然的态度,来自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翻译略有不同)
13
“人,诗意地栖居”
没听过。
听过,但不知道出自哪里。
听过,且知道出自哲学家海德格尔。
听过,且知道是海德格尔引用自墨客荷尔德林。
你是哪一种呢?
>>>
《人,诗意地栖居》是19世纪德国浪漫派墨客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成了许多人共同的神往。
图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祝你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