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长假。

假期前我精心挑选了三首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准备给小半熏陶一下~

清明时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草长莺飞,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时节。

清明节这三首古诗词一定要给孩子读感想沾染诗词之美

大概没有比清明节更适宜读古诗词的了吧。

以是我也约请大家带孩子一起来读,下面我就把这三首诗词分享给大家!

清明节的古诗词,最随处颂扬的便是这首杜牧的《清明》了。

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纭, 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那么多关于清明节的诗,为什么就这一首这么随处颂扬呢?

我以为是由于它生动地表示了唐诗最大的特色——讲究神韵。

可以说,如果读懂了这首诗,就能读懂大多数的唐诗。

那么什么是神韵呢?

此处暂且不表,我们先来看诗。

第一句:

清明时节雨纷纭

清明节这一天,墨客在路上遇上了下雨。

“纷纭”二字形容春雨,非常贴切。

夏天的滂湃年夜雨像是成片泼下来的。

秋日淅淅沥沥的雨则多是稀疏的雨线。

只有“纷纭”才能形容春雨那种雨点周详、烟雨濛濛的觉得。

第二句:

路上行人欲销魂

路上的羁旅行人失落魂落魄。

诗人为什么会失落魂落魄呢?

清明节本该是和家人团圆,踏春嬉戏,上坟扫墓,而自己却是孤身一人羁旅在外。

偏偏又遇上小雨纷纭,心绪自然更加凄迷。

第三句:

借问酒家何处有?

墨客找人讯问哪里有酒家。

很自然的,墨客想找到一家小酒店歇歇脚,喝点酒暖暖身子,也排解一下心中的愁绪。

于是他找人问路。

第四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牧童指了指远处杏花深处的村落落。

首先“牧童遥指”很有画面感。

一个“遥”字,又表明指的工具“杏花村落”并不在画面的中央。

整首诗在这里戛然而止,我们的思绪与墨客一起定格在对“杏花村落”的眺望与想象中。

回到开头的问题,什么是神韵?

这便是“神韵”。

神在形体之外,韵是声之余响。

所谓神韵,便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多问一句:为什么“杏花村落”一定要“遥”?

这就像问:为什么我们总是“诗与远方”并称?

我想,诗总是指向远方的,那里寄托着人们从当下生活的烦闷中解脱的希冀。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害怕孤独。

为了避免孤独,我们会迎合,也会委曲求全。

但有时候孤独是无法避免的,于是我们会陷入感伤和惆怅。

宋代王禹偁在贬谪中写的这首颇有禅意的诗,给我们呈现了面对孤独的另一种心态。

清明

王禹偁〔宋代〕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我们现在来看这首诗。

第一句:

无花无酒过清明

墨客的清明节,“无花无酒”。

“无花无酒”,解释“有花有酒”才是常态。

当所有人都扶老携幼,踏春赏花,我们的墨客却是孤身一人,冷生僻清。

清明节尚且如此,平常的孤寂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是我,大概一定会对众人的热闹充满倾慕之情吧。

那么墨客的心情是若何的呢?

第二句:

兴味萧然似野僧

那萧然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寺院的僧人。

墨客的兴致是萧然的。

萧然并不是苦闷,而是一种沉着和恬淡。

当此佳节,墨客的心境却像“野僧”,丝毫不起波澜。

你们自过你们的清明节,对付我它只是通俗俗通的一天。

就像朴树歌里唱的:

对我而言是另一天。

第三句:

昨日邻家乞新火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

虽然不为所动,也要顺时顺俗。

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要禁火,连火种都要灭掉。

到了清明节这一天,又要钻木取火,以是叫“新火”。

寒食禁火,墨客也随大家禁火。

清明动怒,墨客自从邻家讨来新火。

统统都是顺其自然、按部就班的。

如大珠慧海禅师所说:

饥来用饭困来眠。

第四句:

晓窗分与读书灯

讨来新火,清晨时就在窗前点灯读书。

墨客的清明佳节,与平常并无不同。

生活虽然孤寂,但一盏灯常伴身前。

这一盏灯不仅是“读书灯”,也是墨客心中的灯。

这首特殊的清明诗让我领悟到,如果能够直面孤独,孤独本身也会转化成一种力量。

就像诸葛亮告诫儿子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甚至远。

生活、学习就像修行,保持淡泊宁静,就可以心无旁骛、勇猛精进。

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免不了会碰着心情苦闷的时候,而苏轼彷佛总是能够在这种时候做到超然豁达。

他是怎么自我排解的呢?

大概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可以见告我们他的窍门。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宋代〕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上超然台,写下了这首词。

我们先看上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春未老”,这是拟人。

拟人是由于有情,有情则万物皆有生命。

“斜斜”用叠字,让人觉得到柳枝是优柔的,心也是温顺的。

再看下一句: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试着登上超然台眺望,护城河内春水半满,满城处处春花明艳。

登上超然台,看到切实其实定不仅是“春水”和“花”。

只是作者心中对春光的眷恋,使得他满目都是半壕春水、一城春花。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

统统景语皆情语。

下一句:

烟雨暗千家。

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这个“暗”字用得真好!

首先它写出了濛濛小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都看不真切的样子。

同时它还透露出了苏轼的心境。

烟雨濛濛,以是心绪凄迷。

千家万户在雨中很暗淡,以是苦处是黯淡的。

那么,苏轼究竟是为什么心绪黯淡呢?

我们来看下片: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寒食节过后,酒醒了,反而嗟叹不已。

只说酒醒,不说饮酒,但酒醒自然意味着喝过酒,而且还喝得不少。

这便是诗的措辞,非常精髓精辟。

阐述可以有跳动,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

为什么要饮酒呢?为什么酒醒了还不解愁而要嗟叹?

寒食后便是清明,本当返乡扫墓。

但此时的苏轼却远在他乡,欲归而不得。

以是,苏轼的愁是乡愁。

下一句: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

故乡虽令人思念,但究竟已是陈年旧苦处。

而寒食后新起的火,新鲜采摘的茶,却在面前,真真切切、可以把握。

还是煮一壶茶,聊以忘怀忧闷吧。

末了一句:

诗酒趁年华。

趁着春光还在,借诗酒以自娱。

这个“趁”字,不是苏轼其他人还真用不出来!

你有没有以为,“趁”字里天然就有一种轻快、豁达。

如果换成“惜”(不考虑平仄),就不免有一种惋伤、沉重的感情。

苏轼彷佛想用这首词见告我们:

超然物外的最好办法,便是活在当下。

EASTWEST

这三首关于清明节的诗词,你最喜好个中哪一首呢?

《岁时百问》阐明清明一词的由来:

万物成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以是讲究顺天合时的古人选择在这个时候踏春、赏花、饮酒、煮茶。

打油诗一首送给大家~

追远同思旧,尝新共煮茶。

踏春供笑语,诗酒趁年华!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