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我认为这是两种极度。有一种诗词,由于作者因比较博识的笔墨或技巧,相对隐晦地表达某种不好直接表露的情绪,故此须要比较深厚的文学秘闻才能读懂,那么这个是属于相对高层次的读者才能解读。比如,李商隐的很多作品即是如此。
其余有一种诗词,即是还未真正节制诗词创作缀连成篇的技巧,为了符合平仄格律,勉强凑字,从而整篇笔墨比较支离破碎,意思不能表达到位,故此也很随意马虎给读者云里雾里的觉得,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我想,这种诗词作品一样平常读者该当能分辨出来。
下面看一看这位诗友的《父亲节》七律,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能看懂,算不算好诗词呢?或者算不算合格的七律。
七律 父亲节 文/诗友
父亲节日话童心,乐趣悠然延至今。
风卷云崖吹媚柳,曲飘壁谷弄妖琴。
世间存巧方能遇,天下有缘才降临。
对味含情空掩面,人生不误爱知音。
读完的觉得,大致能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紧张意思估计是想说父亲节日了,大约还有童心,然后转到说人间间实在有缘分才能成父子的,大家要相互珍惜爱护,不要没了才可惜。反正我读完觉得大约便是这么回事,但不愿定。
这首诗,格律上该当没有多大问题的,而且作者还是用平水韵,应该说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只是在笔墨组织上差强人意。一三四联的意思隐约能看懂,但第二联的就完备看不懂了。“风卷云崖吹媚柳,曲飘壁谷弄妖琴”,这么突兀一联很诡异的觉得,觉得很高大上,又觉得什么都没说,便是为了凑成一联而凑。
别的几联虽能大致看懂意思,但也是凑字比较严重,诗质比较拉垮,质量不高,都是为说而说,并未说出父亲节内在的某些情绪。这种写法,犹如老百姓口头措辞,无诗意可言。我们创作时也应只管即便避免如此。
那么,针对上述的一些问题,进行重写。走其余一个看不懂的路线,即是学李商隐写法。采取一些古人典故,重新进行笔墨包装,写出来的诗词是否便是古色古喷鼻香,有唐人神韵呢?实在不是看不懂,而是须要对古文知道熟习才能看懂。
七律 父亲节不能承膝尽孝而有感 文/火云
佳节犹当尽孝心,莱衣戏彩古于今。
遐方孤客才微信,白发高堂有诲箴。
饭劝知君谋稻苦,身羸忧我负薪深。
可怜乌哺空承膝,泣下黄鹂空好音。
首联直接点父亲节,并指出尽孝方面,古人更比时人讲究。颔联则转为写远方的我才与白发双亲微信联系上,就有劝勉的措辞说我了。
颈联则是老父亲抚慰我的话,理解我的辛劳,要多用饭,要按时用饭。他自己身体不好,还担心我为了挣钱辛劳。
尾联则是感叹自己没安慰到老父亲,没能在双亲膝下尽孝,虽也想象乌鸦一样终养双亲,奈何为了谋生不得不在他乡奔波,悲哀。故此,自我觉得“乌哺”成了一句空话,成了黄鹂一样空喊了。末了一句的“泣下”这是无奈至极的堕泪呀。
这首七律虽然用了不少古典知识,但是每个典故都是有其用途的,并且也有一些关联共性,故此不会觉着文脉缭乱破碎,每一联都有其阐述的方面,层层交互递进,故此才能够成篇,从而成为一首尚算可以的诗词作品。
诗词实在并不难写,其也是属于写文章的一种。创作时,不妨先以写文章的思路去整理构造,然后按部就班的进行笔墨组合,文采提炼,条件是要牢牢环绕中央思想,不要想把什么东西都写进去,这样子就能写出一篇比较实际的文章,读者能够领会读懂的文章。
诗词,无非便是把文章放进了诗词的格式里罢了。高手熟手能闇练的放进去,新手初手只能硬塞,塞得不好就变形就支离破碎了。
莱衣戏彩,相传 春秋 时 楚国 老莱子 事亲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斓衣,作婴儿戏。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后遂用“莱衣戏彩”为孝养父母之典。
饭劝,即劝加餐饭。慰劝之辞。谓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后汉书·桓荣传》:“愿君慎疾加餐,重爱玉体。”
谋稻,也即是衣食计的典故,指雁鸟为了生存到处探求稻粱,比喻人们为了生存而奔波劳苦。
负薪,指穷苦的生活处境。 南朝 宋 鲍照 《拜侍郎上疏》:“束菜负薪,期与相毕。” 唐 李贺 《自昌谷到洛后门》诗:“为探 秦台 意,岂命余负薪。”
乌哺,旧称乌鸟能反哺其母,故以喻人子奉养其亲。 晋 束晰 《补亡诗·南陔》:“嗷嗷林乌,受哺于子。”
#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原创诗歌##头条创作寻衅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