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宣布敌军宵遁。
这首词毛泽东写于1928年秋。1927年秋收叛逆后,毛率领部队进军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屯子革命根据地。第二年的4月份,朱德、陈毅率领南昌叛逆保存下来的军队辗转来到井冈山,实现了“朱毛会师”。
1928年8月尾,湖南、江西两省的敌军反攻袭击井冈山,井冈山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以不敷一个营的兵力,凭借天险黄洋界,与敌激战、击退敌军,顺利保住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在这次作降服利之后,愉快地写下了这首《西江月•井冈山》。“洋界上炮声隆,宣布敌军宵遁”点明了作者指挥取得战役胜利后的愉悦心情,也是作者“计策上唾弃仇敌,战术上重视”的生动写照,不论仇敌有多么强大,总有信心将其打败。
第二首:《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顾,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驰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上苍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三首十六字令写于1934年到1935年之间,当时正是红军困难长征的时候。在《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一书中,对其的赏析为——
“以山这一具有数学上的崇高和力学上的崇高的特定景物为题材,从三个不同的时空角度描述了红军战士与无产阶级领袖在沧海横流中显示出来的英雄本色”。
深以为然!
毛泽东在后来自己诗词的批注中,对长征有描述——“万里长征,千回百转,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但便是在这困难重重的田地,带着沉郁的心情,毛泽东还是写下了这样磅礴气势的作品,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大学时,但是这样一首诗真的会令人热血沸腾。
后来,由于这首诗将电视剧《长征》刷了整整三遍,绝境逢生、苦难辉煌。
尤其末了的那句“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又表达了作者和全体红军将士敢于力挽狂澜、顶天立地的胆略与豪情。爽!
小矿工抄录
第三首:《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天下,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词写于1935年10月,借助昆仑山脉的高大形象,表明作者誓要打败帝国主义,改造旧天下,建立新社会。
同时,面对即将爆发的天下性的大冲突,用“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的空想,希望能够实现人类天下的永久和平。
作者总是有一种俯视睥睨的豪情,虽说昆仑山在古代传说中是神仙聚居的神山,但是也敢于评说其千秋功罪,为了天下和平,环球同凉热,还要抽出倚天宝剑将莽莽昆仑裁为三截。
伟大的气概,广阔的眼界,过人的胆略。
小矿工抄录
第四首:《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豪杰,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9月,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南部,此时的蒋介石再次调兵遣将围堵红军,组织红军北上。10月,在位于宁夏的六盘山下,红军大胜敌军,之后登上了长征途中的末了一座高山——六盘山。
毛泽东在六盘山上,纵目远眺、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清平乐•六盘山》。词中的关键一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看着像是疑问句,实际上是设问句。今日,大胆的红军长征胜利在望,而且刚刚打了一个胜仗,已经具备了打败蒋介石的可能性。
以是,何时缚住苍龙的疑问,倒不如说是进一步彰显了打败蒋介石的武断信心,只是韶光早晚的问题罢了。
小矿工抄录
第五首:《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天下,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种田?
这首诗,毛泽东写于1959年7月1日。
同年6月,毛泽东登上庐山,在这里主持召开中共中心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前的空隙韶光,毛泽东登顶庐山、举目了望,不禁涌起诗情和英气,便吟成此诗。
诗中不仅描述了国际海内形势,还概括了当时的国际斗争形势,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还面临着诸多反共反华的国际势力,但是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对此并不担心,而是用“冷眼向洋看天下”一句,表明自己的态度——沉着从容、高高在上,坚信新中国必定能够越来越壮大。
先学上述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