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借景写情,而且会大篇幅写景,把自己的感情隐蔽在景物中。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感情蕴藉,比较耐读。

但是,高手偏偏不是这样写的。

杜甫曾经到野外远足,写了一首《野望》,这首诗只有首联写景,大篇幅都是直接写情,却也很耐读。

野外郊游杜甫写了一首七律只有两句写景但也耐读

他是如何做到的?

由于构思奥妙。

我们来读一读,看看他是如何构思的。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纵目,不堪人事日冷落。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流寓成都时所作,约作于公元761年,正值安史之乱期间,更有吐蕃侵扰边地。

雪山

一、用美景反衬忧闷,同时引出两种愁

1、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维、保三州,是蜀地西部要镇,常受到吐蕃的陵犯,在成都西面。

南浦,南郊野水边地。

清江,指清澈的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西面有白雪,也有正在驻防的三座边城;南面有清澈的锦江,也有万里桥。

整首诗只有首联写景,可以剖断是墨客野望时所见。

虽然看起来只是写景,但是首联隐蔽的信息很多。

首先,前一句写西面的景致,后一句又写南面的景致,墨客到底在哪里?

我认为,他正在南面的锦江边上。

有两个情由:

(1)“西山白雪”,实在便是描写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雪山,在远处就可以瞥见;

(2)“清江”,指清澈的锦江水,只有走到跟前才能瞥见。

其次,既然墨客在南面,他又如何瞥见三城正在驻防呢?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以是我们可以肯定,前一句只有“西山白雪”是实景,而“三城戍”是墨客的想象。

当然,后一句的“清江”和“万里桥”该当都是实景。

然后,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西山白雪”是一种美景,诗人为何会想到“三城戍”呢?

“三城戍”,是为了防御外敌,可见墨客一贯在为国担忧。

纵然看到了美景,墨客心中仍旧充满忧虑,这是反衬的手腕,用“西山白雪的美好”来反衬墨客对国家的担忧之情。

我们再看“南浦清江万里桥”。

万里桥,得名于“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的典故,这是出蜀的出发点。

在这里,墨客用“万里桥”来借代自己想要离开蜀地回去家乡的想法。

墨客看到了清澈的锦江水, 却想要离开蜀地回去家乡。

这也是反衬的手腕,用“锦江的美好”来反衬墨客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您看,前两句分别通过两种美好的景物反衬出墨客的两种感情:对国家的担忧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颔联和颈联便是环绕这两种感情展开来阐述的。

既然思念家乡,那么墨客能不能回到家乡呢?

既然担忧国家,那么墨客能不能为国着力呢?

锦江

二、想回家却又不能回

2、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风尘,指战役。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四海之内战役不断,我与几个弟弟失落散;独身只身远在天涯,不禁堕泪。

我们接着前面的思路来剖析,墨客既然思乡,他能不能回去和亲人团圆呢?

不能。

由于四海之内战役不断,他和亲人是由于战役而分开的,而现在战役还没有结束,以是他仍旧回不去。

回不去家乡,也就找不到亲人,墨客的思乡之苦自然无法排解,只能远在天涯,泪水涟涟。

那么,墨客能不能为国着力呢?

三、想为国着力,却又无可奈何

3、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迟暮,晚年。

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迟暮之年,却只有一身病相伴,没有丝毫功劳来报答朝廷。

杜甫

您看,墨客此时已经身老多病,无法再为国着力。

但是这里很故意思,诗人为什么要说“未有涓埃”呢?

墨客现在由于身体的缘故原由,无法为国着力,那么以前年轻力壮的时候呢,难道也没有丝毫功劳?

我们知道,杜甫之前做过左拾遗,多少也为朝廷出过一份力,怎么能说“未有涓埃”呢?

实在,这不过是杜甫自己的感想熏染。

他认为自己以前也没有丝毫功劳,而现在身老多病,那就不可能有功劳了。

这两句表达了墨客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的痛楚之情。

到这里为止,这首诗彷佛已经写完了。

墨客心中有两种愁苦,而且都无法排解。

可想而知,墨客心中多么痛楚。

但是,墨客只是为这两种愁苦而愁吗?

其余还有一个问题:诗题中的“野望”,到此时还没有点出。

我们来看墨客奥妙的扫尾。

四、奥妙结尾,同时加蜜意感

4、跨马出郊时纵目,不堪人事日冷落。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骑马来到郊野纵目了望,人事日益冷落,令人悲哀。

郊野

律诗的起承转合,对尾联有两个哀求:

(1)承接颈联;

(2)合首联。

在常日情形下,律诗都是第七句承接颈联,第八句合首联,这样形成一个循环,会更顺一些。

但是这首诗,墨客却反过来了,第七句合首联,第八句承接颔联和颈联。

先看“跨马出郊时纵目”。

墨客纵目了望看到了什么?

便是“西山白雪”和“清江万里桥”。

这一句只是合了首联,与中间两联没有什么关系。

再看“不堪人事日冷落”。

“人事日冷落”,我们拆开来剖析。

人日益冷落,是指人一每天老去。

事日益冷落呢?

事,是指战事。

也便是说,战事一每天急急,看不到结束的迹象。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人事日益冷落呢?

您看,墨客逐渐老去,但是战事反而更加急急,那么他就更看不到回家的希望,而且还会让他由于不能为国着力而感到更加痛楚。

这一句更加深了前面的两种愁苦,可见墨客此时该多么痛楚。

以是墨客用了“不堪”两个字,表示无法承受。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用第七句来合首联,用第八句来承接中间两联呢?

我认为有两个缘故原由:

(1)第七句并不是顺合首联,而是对首联做了一个背景补充,不是墨客紧张想表达的内容;

(2)把感情放在尾句,可以产生回响。

这样,我们更能感想熏染到墨客对痛楚的“不堪”,这首诗也更耐读。

您看,这首诗只有首联写景,中间两联都是直接写情,但是我们能感想熏染到墨客深深的痛楚之情,缘故原由就在于:墨客通过景物同时引出两种痛楚之情,并且这两种痛楚之情都无法排解,更妙的是在尾句又加深了这种感情,产生回响,让读者深切地感想熏染到了墨客的“不堪”。

这便是墨客奥妙的构思。

您认为这首诗写得奥妙吗?

欢迎留言谈论哦。

站在墨客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