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载物骆驼为棕褐色,双目圆睁、昂首嘶鸣,背部披绿色白点的椭圆形垫子,双峰间安置驮架,架上横搭装满物品的袋囊。袋囊两端饰彩色虎头图案,挂有成卷丝绸及飞禽、野兔等猎物。写实性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釉陶彩绘载物骆驼昂首举头作长鸣状,驼峰间置一驮架,上垫圆形花毯,横搭着一个装满货色的袋子,袋子两边挂着卷状织物、扁壶、刀、箭囊等日用品以及兔子之类的猎物,更故意思的是驼背上还爬着一只可爱的小猴子。
釉陶彩绘载物骆驼 高43厘米、长42厘米 1971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现均藏于
三彩载物骆驼 高47.8厘米、长42厘米 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落出土
这两件载物骆驼,展现了盛唐期间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形象,使人们仿佛听到阵阵的驼铃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人张籍的诗句描述的正是当时丝绸之路商品贸易运输的紧张办法——驼队运输的情景。驼背上的物品中,丝绢是当时商队携带的最主要的货色,兔子可能是在寂寞的旅途中猎获的,也反响出路途的生活艰辛,小猴子大概是驼夫的宠物,用来陪伴牵驼人,它的存在冲淡了迢迢丝路上的无边寂寞。
在我国古代,马、牛以及骆驼是北方地区紧张的交通载重运输工具,尤其在丝绸之路必经的沙漠戈壁地区,骆驼不畏险阻、吃苦刻苦的特性就更显宝贵。《山海经》中就有“囊驼善行流沙中,日三百里,负千斤”的记载。骆驼不但是战胜沙漠戈壁困难困苦的主要交通和运载工具,而且还在战役中作为运输物资或骑乘之用。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此后在内地与西域的交通运输中,军事性和商业性驼队中就都利用了双驼峰。这种双驼峰被称之为大夏驼,在运送士兵或货色通过戈壁荒原都非常实用和安全,成为汉唐等期间丝路上军事和商业活动中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盛唐期间丝路再次繁荣,陆路交通运输远至中亚、西亚等地区,对骆驼的需求也就更多了。在当时,除了许多西域小国向唐朝进贡骆驼外,朝廷还在关内及陇右两道(今陕西、甘肃)草场年夜将骆驼与马、牛、羊等一起喂养,个中马最多,但骆驼也占到相称大比例。唐天宝十三载(754年),陇右群牧都使给朝廷报告有马匹三十二万五千七百头,驼牛羊数量为二十七万九千九百头。当然,朝廷官办牧场喂养这么多马匹和骆驼,最紧张的缘故原由是为戍边西域军地区的军事须要。
唐墓出土的随葬品中大量涌现骆驼形象,可以看出当时骆驼满市的情景。而唐诗中提到骆驼大概多,如杜甫的《美人行》“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的诗句。杜甫的《哀王孙》还有这样的记载:“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