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文 / 谢琰 作曲 / 贾建军
演唱 / 李婧 钢琴伴奏 / 李强
超凡脱俗的离去诗
有人说,唐诗最不可及之处,是写离去和写山水。离去的千种风情,山水的万种风采,在唐诗里得到了最充分、最动听的表达。盛唐的离去诗,尤其具有一种超脱凡俗的境界:它们不局限于“儿女共沾巾”,而是在离去之情中贯注了传奇人生与豁达肚量胸襟。有的以亲切真率见长,比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有的以温暖爽健取胜,比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有的则以豪迈激越动人,比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这些诗,我们既是在不雅观览一段宝贵的友情、一个经典的离去场景,又能从中体会人生的况味和人格的魅力。 本日我们要讲的《芙蓉楼送辛渐》,与上面这些名作比较,具有更深刻隽永的味道。初读起来,大概没有那么精彩绝伦,乃至我们会抓不住作者情绪的真正落脚点。上面三首诗中,王维、李白、高适的情绪工具,显然是元二、孟浩然、董大,清晰明了。而王昌龄诗中,却多了个“第三者”,即“洛阳亲友”。而他送别的工具,辛渐,其形象和功能反倒模糊起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须要把这首诗一点一点还原出来。
芙蓉楼饯别的场景还原
《芙蓉楼送辛渐》原来有两首。“寒雨连江夜入吴”是第一首,韶光是早上,写的是送别的末了时候。第二首则韶光稍前,写的是送别前夜的饯宴,诗云:“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这里明确交代了送别时令是秋日,地点是丹阳城,即润州,治所在今镇江市。第一句说城南秋阴,第二句说城北云深,渲染出一派“巫山巫峡气萧森”的觉得,第三句回到目光的原点,即送客的高楼,然后第四句又把目光投向楼外的寒江明月。全体第二首,便是写“临去时秋波那一转”,从城南转到城北,从远方转到目前,又从目前转向远方。这种不断眺望又不断回收的视觉效果,奥妙地传达出离去时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提及的生理活动。 此外,还有三个小地方须要阐明一下。 第一是芙蓉楼的位置以及润州的地理方位。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晋王李恭为润州刺史,改建城楼,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也便是说,芙蓉楼在润州城西北角,而长江就在城北,辛渐第二天就要渡江北去。润州恰在吴楚交界处,先秦期间曾属吴,后又入楚。而长江北岸的广袤地皮,都曾属楚。以是,作者在润州西北高楼之上,先往南看,瞥见满城秋色;再往北看,瞥见无尽楚云,仿佛瞥见朋友的嫡路途。一南一北,两相比拟,顿时产生“吴地将远,楚地苍茫”之感。 第二是“高楼送客不能醉”的“不能醉”,这是强调心绪翻滚之激烈,以是喝了酒也不会醉倒,大概有点“酒逢心腹千杯少”的意思吧。 第三个是“寂寂寒江明月心”的“心”,这个字,不必阐明成“心灵”,它只是指“中央”,“寂寂寒江明月心”便是“寂寂寒江明月中”。以是,这第二首的遣词造句是极为朴实的,情绪也是含而未发,蕴藉无穷。
有了第二首的铺垫,再转头看第一首,就会有更深更细的体会。“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将“吴”、“楚”对举,将“夜”、“平明”对举,实在仍旧在说“吴地将远,楚地苍茫”的意思。 再往细里看,我们会创造从昨夜到目前,景象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刚开始饯别饮酒的时候,还是“寒江明月”之景,而乌云尚在城北。到了后半夜,“楚云”入了“吴”,才变成“寒雨连江”之景,这和谢朓“朔风吹飞雨,冷落江上来”有相似之境。过去有人解读“夜入吴”,说“入”的主语是作者,这就显然没有联系第二首来看。到了第二天清晨,景象微微放晴,隔江的“楚山”不再有“楚云”覆盖环抱,而是变得清晰明了,显得孤峙突兀,随意马虎让人产生孤苦之感,正所谓“数峰清苦”,故有“楚山孤”之视感。综上可见,第二首提示给我们的最主要的东西便是“南”、“北”之分,或者可以说是“吴”、“楚”之分。在这个大框架下,作者去安排景象变迁、光阴流逝、目光所及、心思所想。只有将两首诗合而不雅观之,才能体会到作者纵横捭阖的目光和思绪,以及与其相应的大泼墨、大写意的芙蓉楼饯别的画面。王昌龄的洛阳亲友
无论是第二首的全诗,还是第一首的前两句,都仅仅是在渲染离去的气氛。王昌龄真正想说的话,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我们乃至可以想象,从昨夜的饯别一贯到目前的别离,两个人可能絮絮叨叨、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了很多话,但都是“片儿汤话”,没有本色意义。等到末了的时候,王昌龄才说出至心话。于是“悲剧”来了——作为离去戏男一号的辛渐,被一群“洛阳亲友”硬生生抢了戏!
那么,“洛阳亲友”到底是些什么人? 傅璇琮师长西席《王昌龄业绩考略》把这个问题考证得很清楚,这里我择要述之: 王昌龄科举很不顺利,经由几次失落利,在开元十五年(727)终于进士登第,这时他大约已经三十七岁了。登第后,他做了几年校书郎,又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应博学宏词试登第,然后做了几年汜水尉。汜水西接洛阳,在这个期间王昌龄该当就结交了不少“洛阳亲友”。 后来王昌龄经历贬谪,大约到开元二十八年(741),受任为江宁丞,从长安出发,途经洛阳,刘晏、李颀、綦毋潜都接待他并送行。王昌龄写有留别诗《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鞍立时东门,裴回入孤舟。贤豪相追送,即擢千里流。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熏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
这首诗写得很朴拙动听,王昌龄非常欣赏这些“贤豪”,他们一起“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他以为自己会对洛阳魂牵梦绕。我们能感想熏染到,这是一群官位不高但人格高雅、诗才卓越的“亲友”。而诗题里的“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该当便是“洛阳亲友”的主体。 等到了江宁(今属南京),他对江宁丞这个职务很不满意。《送韦十二兵曹》说:“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他显然不喜好“基层公务员”繁忙而拘束的事情,而怀念洛阳的诗酒故人。在这期间,他往游丹阳,有《万岁楼》诗和《芙蓉楼送辛渐》诗,这两座楼,正是润州城的西南楼和西北楼。我们可以预测,陪送辛渐,或许便是王昌龄往游丹阳的缘故原由。而为何如此送君千里、深情款款,正是由于辛渐所去之地,是他魂牵梦绕的洛阳。雍陶《送蜀客》诗云:“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雍陶是成都人,以是他送蜀客归乡会送很远。王昌龄最思念洛阳,以是他送一个去洛阳的朋友,会分外激动,于是送了很远。从这个角度看,辛渐的的确确被“抢戏”了啊!
究竟是若何的一片冰心?
“洛阳亲友”,是王昌龄心中的“真主角”。辛渐,我们至今对此人的出生险些一无所知。他该当和“洛阳亲友”附近,是个墨客,是个雅士。王昌龄用墨客雅士的措辞,托一位墨客雅士去传话,传给一群墨客雅士,于是出身了一个千古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个比喻,就像一个哑谜,到底想说什么呢? 首先,我们得看看,“玉壶冰”这样的意象,在文学传统里常日表达若何的意思。最早创造出这个意象的,是鲍照《代白头吟》:“直如青丝绳,清如玉壶冰。”这里写的是一位女子对自己气节心性切实其实定与坚持。 到唐代,喜好读《文选》的人们,会用“清如玉壶冰”作为考题。比如王维年轻的时候写过《赋得清如玉壶冰》:“藏冰玉壶里,冰水类方诸。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余。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这里也是在写女子。而女子气节,与君子秉性,每每相通。以是又有人用“冰壶”来比喻君子之德。比如姚崇《五诫·冰壶诫》序曰:“冰壶者,清洁之志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彻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其次,我们结合王昌龄平生,来看看他是否具有“君子冰壶之德”。《旧唐书·文苑传》说王昌龄“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河岳英灵集》评语也说他“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从现有资料看,王昌龄因得罪而被贬谪,凡两次,一次是开元后期由汜水尉贬岭南,另一次是天宝年间由江宁丞贬龙标尉。后一次贬谪,可能比较有名,由于李白写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名句。而前一次贬谪,和我们现在讲的“冰心玉壶”有密切关系。王昌龄受任为江宁丞,正是在贬谪岭南归来之后。 王昌龄为何被贬呢?细节现已不可知。《旧唐书》所说的“不护细行”,《河岳英灵集》评语所说的“不矜细行”,大约透露出他的言行举止太过疏放真率,随意马虎得罪人。又王昌龄自己的诗《见谴至伊水》说:“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解释他很重义气,可能因此得罪人。于是,“谤议沸腾”。 “谤议沸腾”,这四个字对付我们解读“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最主要的——王昌龄虽然贬谪归来,并被付与官职,但各种有关他的谗言、诋毁,仍漫天飞舞。他并不想强调自己有多么纯美、崇高,他实在只想见告洛阳的老朋友,我还是原来的我!
曾经和你们一起光风霁月的我,现在仍旧是那样“表里俱澄澈”!
以是,“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对诋毁的反击,是对个人品质的自傲,更是对宝贵友情的信赖和赞颂。
纯挚的交情,深情的新唱
我读《芙蓉楼送辛渐》,总以为它有一种清淡至极但又摄民气魄的魅力。我想,世间最好的友情,该当便是几个冰清玉洁的纯挚的人,用一种冰清玉洁的纯挚的办法,相互陪伴,心有灵犀。大概王昌龄一辈子的立身行事,并不那么崇高、那么君子,但能对君子之交的境界有如此透辟的领悟、如此美妙的形容,那么他一定不是坏人,肯定不是俗人。宋儒常教人从经典中探求“孔颜乐处”,这是一种富有实践性、体验性的阅读方法。那么,我们在阅读“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样的格言时,不妨也遐想一下唐诗中的美好友情,从“冰心玉壶”的意境中,体会到“仁”的真谛。 贾建军老师作曲的《芙蓉楼送辛渐》,我第一次听就非常冲动。它整体上和《泊船瓜洲》构造附近,但情绪更富有气势,咏叹性更强。主歌部分婉转幽美,旋律伸展,气息绵长,反复渲染离去的气氛。副歌部分音区很高,演唱难度较大。贾老师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的情绪,处理得比原诗更激越、更有戏剧性、更有倾诉感,包含着非常宝贵的艺术再创造的精神。“亲友”的“友”字,“如相问”的“相问”,“在玉壶”的“玉”字,都凝聚了饱满发达的情绪,产生了跌宕起伏的旋律特色。这样听起来,会具有如潮如海的效果,合营以畅快淋漓的钢琴伴奏,使这首“小诗”成为一首“大歌”。这首“大歌”,或许会成为我们领略盛唐气候的一种捷径。
文曲制作团队
作曲:贾建军
贾建军,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连续教诲学院。曾师从于广陵派古琴大师梅曰强师长西席、天津青年琴家张子盛师长西席,天津音乐学院古琴教授李凤云女士、中心音乐学院李祥霆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吴文光教授。2004年获全国首届古琴大赛成人组银奖;2006年应邀参加中澳联合举办的《古琴与钢琴》特种邮票发行音乐会;2008年受邀于“恭王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古琴系列”音乐会、常熟古琴名家名曲欣赏演奏会等。
主持人&作者:谢琰
谢琰,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章黄国学主编
演唱者:李婧
李婧,土家族,2000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本硕连读。曾获中国声乐孔雀奖-首届高档艺术院校声乐大赛西席美声组银奖。钢琴伴奏简介:李强,武汉音乐学院钢琴本科
"大众年夜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任务编辑:毕铮 李敏婧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高佳玉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特殊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