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05期谷威
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丛瑰丽的奇葩,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对天下文化的贡献。
唐从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创业开国到907年唐昭宣帝覆灭,长达近290年的统治,可称是中国历史上的极盛期间。贞不雅观之治更是唐朝历史最为光彩的一笔。唐朝不仅是版图的扩大、生产的发展、公民生活的提高,更有文化的繁荣,创造了五言、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据不完备统计,唐朝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几万首ol958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剪贴缩印的清康熙年间修纂的12函、每函10册的《全唐诗》,分高下两册16开本,共2210个页码.包括了唐诗900余卷、2200余位墨客的48900余首诗作。
在这浩翰的唐诗海洋中,我徜徉了两个多月,只翻阅了个中的一部分,就在这有限的一部分中,我看到了唐代墨客对山西景不雅观的精彩描述,也证明了山西的奇秀风光,确为千古传诵。
在这篇文章中,我只选择了近20位墨客的20几首作品,这在唐诗中,乃至在描述山西的唐诗中,只能算上是百里挑一,也可能是挂一漏万。但便是这也使我愉快不已,於是信笔抄录,并尽我所知作了一些必要的先容和解释。如果我的努力能对一些读者进一步理解山西、熟知山西风光有所帮助的话,我将感到无比欣慰。
太原早秋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昔时夜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度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李白这首《太原早秋》中所指的太原,不是现时的太原城。现在的太原城是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新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宋城的根本上扩建成太原明城,后又在明城的根本上多次扩建成现有规模。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现在的太原城是李白去世后200年才兴建,以是李白诗中的太原是唐太原城。
唐太原城在今太原南郊晋源镇古城营一带。古太原城最早建于春秋末期,当时'赵简子家臣董安于以草木围墙,炼铜做柱,筑成了周4里、高4丈的城池。晋阳曾为赵国初期都城,秦置太原郡,汉为太原国之治地,魏晋时并州(太原)刺史刘琨把太原城扩建为周27里的大城,北魏权臣高欢,在太原建大丞相府、晋阳宫。隋唐两朝对太原进行了大扩建。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西取长安,建唐朝,把古太原晋阳定为北都、北京,又在汾水之东建立新城——东城,同时横跨汾河建立中城,古西城、新东城、中城连堞,建成了周长42里的太原城,成为当时海内第三座大城,这才是李白出游的太原唐城。
唐城太原在宋初被赵氏兄弟火烧、水灌而毁。
唐太原城横跨“无日不悠悠”的汾水,使墨客李白的思绪也“无日不悠悠”了起来。面对“岁落众芳歇”、“霜威”、“云色",使墨客梦中回到“边城”,心飞到了“故国”,诗情画意,一派秋色,使太原的早秋增加了几分醉意,景致增长了几分朦胧。太原的秋日,是多么美、多么富有诗意。
唐太原城毀了,但旧址古城营附近,却留下了许多残余的古建筑,还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仍旧是不雅观看历史沧桑,感叹思古之所在。在古城址上,我们可看到为加固董安于所建太原城的尹铎,后人为其建筑的尹公祠;还可看到为祀高欢之妻被称为九龙圣母的娄太后所建的九龙庙;还可看到为纪念五代时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刘王祠等等与唐太原古城干系的建筑。
豫让桥胡曾
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豫让桥在太原晋祠附近的赤桥村落,距现太原城20多公里。过去从太原到晋祠,就要经由西镇、赤桥。诗中所指豫让,实际是个人名,是春秋末期晋臣智瑶的家臣。当时,智瑶为攫取赵家釆地,决晋水以灌晋阳,但事败被杀。其家臣豫让替主报仇,谋刺赵襄子也未成,于是又漆身毁容吞炭变哑,趁赵游晋祠之际,怀藏利刃埋伏在道路必经的一座砂石桥下。赵襄子人马一行走到桥上时,坐骑受惊,豫让被发觉搜捕。豫让面对去世亡,毫无惧色,并用沙哑的嗓子要求赵:“忠臣不忧身之去世,明主不掩人之善,愿请君之衣而击之,则虽去世无怨矣!
”赵见其对主人忠实大义,便脱下锦袍,让豫让刺袍。豫让连刺三剑,后自刎而去世。后人念豫让赤胆忠义,便把他藏身的桥命名为赤桥,也称豫让桥,桥所在之村落改名赤桥村落到今。并在桥旁修有祠宇,塑有智瑶和豫让坐像,立有碑记。
当时,赤桥为砂石砌桥,桥上有娼寮围护,桥下净水常流。解放初期,桥虽已不存,但还有碑记尚存。现今距春秋已有两千余年,豫让的故事还在流传,但桥、碑、祠已看不到了!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李白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英逆。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不忍别,还相随。
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萧。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
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东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
余既还山寻旧巢,君亦归家渡渭桥。君家严君勇號虎,作尹并州遏戎虏。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行来北京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酔饱无归心。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之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蟒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由,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渭桥南头一遇君,鄭台之北又离群。
问余别恨今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纭。言亦不可尽,情亦不可及。
呼儿长跪缄此辞,寄君千里遥相忆。
李白这首长达65行的“忆旧游”,在个中第三段提到了他与元“行来北京岁月深”,这里的北京,便是当时的太原。两人“时时出向城西曲”,出向城西,指晋祠名胜。晋祠在古太原晋阳城之西,距城池很近。接着对晋祠的风光古迹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特殊提到了“晋祠之水如碧玉”,“微池龙鳞莎草绿”,多美的风光水色;“浮舟异水萧鼓鸣”,多么的欢快高兴。
如碧玉的是晋祠水,是晋祠风景名胜的精华所在。晋祠,是西周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祀堂,据《魏书.地理志》记载,晋阳(太原)“西南有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有晋王祠。”晋祠最富有代价、最为壮美的是古环廊建筑圣母殿,殿中供奉唐叔虞之母周武王之妻邑姜。依圣母殿南有一楼为水母楼。这水母楼中的柳氏铜像,便是根据晋祠如碧玉的清泉之水的传说故事“柳氏坐瓮、饮马抽鞭”塑造而成。
相传,在晋祠北不远有个村落庄叫金胜村落。金胜村落有一柳姓人家,家中一女嫁于古唐村落(今晋祠)为媳。婆母跋扈无礼,百般虐待,每天除干家务事外,还需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柳氏桃回来的水,婆母只把前桶水倒入瓮中食用,后桶中的水倒掉不用。这样本该一担水就够百口利用却必须挑两担回来。因此挑水成了柳氏最苦最累的营生。但再苦再累每天都必须挑几担回来。婆母看着柳氏被挑水折磨的面黄肌瘦,心里感到无比的知足。
一天,柳氏正吃力地挑着一担水往家走,忽然有一位老人手里牵着一匹马拦住去路,施礼后央求柳氏说,他赶路跑得人困马乏,能不能用水饮饮他的马。柳氏很同情老人,就让出水来饮马,老人却提出,他的马只喝前桶中的水。柳氏也答应了老人的哀求。
第二天,柳氏又在挑水回家的路上碰到老人和他的马,老人还是央求用前桶水饮他的马。柳氏虽然因昨天老人饮马用了水,误了家中的话计,受了婆婆的打骂,但本日还是很高兴地让出前桶水请老人饮马。
第三天,柳氏在挑水回家的路上,又碰着了老人和他的马,老人还是央求用前桶水饮马。柳氏仍旧很乐意地让出前桶水请老人饮了马。正当她挑起空桶,要返回山里挑水时,老人却对她说,为了感谢她三天毫无怨言的让水饮马,他把马鞭赠予给她。并见告她,从今往后不用再挑水了,只要把马鞭放在瓮中,用水时向上提提马鞭,瓮中便会来了净水。柳氏谢过老人,回家把马鞭放进瓮中一试,果真净水流了满瓮。
婆母见柳氏不用再挑水,心中好大烦懑。有一天柳氏回外家不在,婆母便下毒手,把马鞭从瓮中抽出,准备扔进山沟,让柳氏再不能提鞭引水,还必须每天进山挑水。可是切切没有想到,当她把马鞭从瓮中抽出,净水溢满了水瓮,并不断哗哗地向外涌流,瞬时家被水淹了,成了一片汪洋,而且连续向村落里流去……
柳氏在外家正在梳洗打扮,忽然听到婆家被淹的,便赶忙往村落里走,回到家里顺手拿了个草垫盖在水瓮上,见水还是哗哗地向外流个一直,于是便坐在瓮口的坐垫上,这时水虽流小了但还是从坐垫下不断溢出,成了一股雨涝不增,天旱不减,奔涌不息,常流不断的泉水。后人在泉水之上盖一水母楼,誉柳氏为水母,并塑有水母端坐瓮上,正在梳理头发、神态安祥、形同凡人的塑像,以是水母楼也称“装扮楼”、“水晶宫水母楼前建一亭,难堪老泉亭。难老泉便是如碧玉的晋祠水之源泉。
唐诗中歌唱晋祠的诗也有许多,因唐时太原为北京,又是李家王朝发迹地,不少人都到太原一睹龙城风采,来太原必到晋祠一游,以是对晋祠的风光美景墨客们都要发一番感叹。墨客李益的《春日晋祠同声汇合得疏字韵》,虽然没有“晋祠之水如碧玉”的传世佳句,但写得也非常精彩:
风壤瞻唐本,山祠阅晋余。水亭开帘幕,炭榭引萼裾。
地绿苔犹少,林黄柳尚疏。菱苕生皎镜,金碧照澄虚。
翰苑声何旧,宾筵醉止初。中州有辽雁,好为系边书。
晋祠水,清澈见底,水中草藻四季常青,游鱼戏水,穿贯水草之中,楼台亭榭倒映水中,忽隐忽现,如蜃楼瑶池。近几年来,由于工业用水和频年干旱,晋祠水曾几度断流,晋祠风光受到极大影响。现在正设法保泉,确保晋水碧玉永葆青春,常流不老,永久是“百尺清潭写翠娥”之姿,“微波龙鳞莎草绿”之势,“如碧玉”之美。
葡萄歌刘禹锡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嵩。移来碧壁下,张王日日高。
不合浩繁缚,修蔓蟠结曲。扬翅向庭柯,意思如有属。为之立长架,布或当轩绿。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繁葩组绶结,悬实珠巩蹙。马乳带轻霜,尤蛛曜初旭。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敷。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收。
这首《葡萄歌》,本来是对葡萄的赞颂,没有地域观点。但个中“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再加之“有客汾阴至",这就有了地域概,念,成为歌颂我省葡萄生产的专属。详细讲,这首歌是在赞赏清徐葡萄。由于太原市南的清徐县是在汉朝就开始栽种葡萄,到唐时已具规模,并成为全国的一个紧张产地,而且品质优秀,名扬天下。同时刘诗中提到的“马乳”、“龙鳞"葡萄品种,正是清徐县葡萄集中产区的名品、上品。
清徐是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后的县名,葡萄产地主要在清源马峪一带。清源葡萄的特点是光荣诱人,粒大皮薄,糖分高,味道甜。这里经由果农祖祖辈辈的造就,选育出的龙眼、黑鸡心、玫瑰、屏儿、马奶等当地特有良品。光荣紧张有白、紫、黑三色,还有珊瑚色、金色、朝霞色等。清源葡萄的果汁,甜里透喷鼻香。尤其是屏儿葡萄,成熟后可以剥去果皮,切成薄片再吃,还可以入瓢煎炒,做成下酒的佳肴。
清徐县的葡萄除了供市场外,大批是酿造葡萄酒,县里有座露酒厂,专学临盆果酒。
清徐葡萄产地,也是野游的好去处,满山遍野的葡萄架,十分壮不雅观。特殊是葡萄熟了的时候,果喷鼻香扑鼻,满眼悬巩珠。著名老作家孙谦生前创作的电影《葡萄熟了的时候》,许多镜头便是在清徐葡萄园里拍摄的。
寒食行次冷泉驿李商隐
归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山斜。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赊。
冷泉在晋中地区汾水灵石口上,是从太原赴晋南的必经之地。诗中所提冷泉,是指地名,实际是在以寒食节颂介子推。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的随从介子推曾“割股奉君",后来重耳即王位,分封有功之臣时遣漏了介子推。介子推从此出走,携老母隐居绵山。后来重耳派人来绵山找介子推,介武断不出山。重耳心急,纵火焚山逼介子推出。但介与其母到去世不出山,被烧在绵山之中。重耳仇恨不已,便改绵山为介山,把绵山所在地定阳县改为介休县(今介休市),并把焚山这一天(清明前一日)定为寒食节,禁火三日,以示对介子推的纪念。
听说唐王李世民的妹妹也曾岀家绵山,绵山有李姑崖,便是纪念皇妹的。
绵山也是景致柔美、风光奇丽的风景名胜旅行地。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诗中所指杏花村落,在山西汾阳市城北10公里处,是天下驰名的汾酒、竹叶青酒的产地。据古碑文记载,村落里有古井一口,俗称神井,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醴者甜酒也。用神井水酿酒,馥郁芬芳,甘甜绵喷鼻香,为酿造汾酒和竹叶青的水源。
杏花村落汾酒酿造始于秦汉期间,已具有两千多年历史,自北齐皇朝始列为方贡。
汾酒古名为汾清。传说,杏花村落有条街叫八槐街,街中有家酒店叫“醉仙居”。这家酒店买卖兴隆,买卖公道.酒喷鼻香菜好,颇受人称道。有一天,买卖特殊红火,楼上楼下都坐满了来宾,跑堂的小二楼上楼下应接不暇,账房师长西席的算盘珠拨拉的飞快,唯唯叭叭响个一直。正在这时从门外进来一位衣服褴褛的老人,手脸都像黑炭,只有两只眼看上去还有神气。老者坐在桌前,要了一壶老酒,两碟小菜,很快壶尽碟空之后,分文未付便扬长而去。第二天,老者又来到醉仙居,还是又是一壶老酒两碟小菜,壶尽碟空之后,还是分文未付便又大模大样地离开了酒店。第三天老人又来了,酒家没有去讨前两天的酒菜钱,却是上前还是热接热待。这一次老者喝尽一壶,又要一壶,持续几壶酒下肚,竟酩酊大醉发起酒疯,大口大口的.115.呕吐起来。老者从店铺吐到院里,末了对中酿酒用水的水井,把腌臜全部吐进井水里……
酒店主人见状,心里好生不高兴,但见老人醉如烂泥,也无可奈何。正当人们围着看热闹之际,老人溘然不见了,但顿时满院芬芳,从井里打上来的净水,不用酿造就是喷鼻香气扑鼻的汾酒。从此古井变成了神井,醉仙居酒店的买卖更好了。
传说中杏花村落过去有数十户人家酿酒,后来八槐街上的酒店越来越多,杏花村落成了远近有名的酒乡。加之杏花村落是通往古西安的交通要驿,历代文官武家、墨客墨客,路子杏花村落都要品尝一番名酒,并要趁酒兴吟诗作画,李白、杜甫、陈子昂、韦应物、崔顕等都有赞颂杏花村落和汾酒的诗篇。个中杜牧的《清明》最讨人喜好,传诵至今。
1915年,老白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展览会上得到甲等金质大奖章,老白汾酒更加名震天下。现在杏花村落汾酒厂办成了股份有限集团公司,并把多年来有名人士参不雅观汾酒厂题写的千余幅字画在酒都字画社展出,个中有郭沫若的《访杏花村落》
杏花村落里酒如泉,解放以来别有天。
白玉金喷鼻香甜蜜蜜,彤霞成阵软绵绵。
折冲樽俎传千里,缔缔盟书定万年。相共举杯酹汾水,化为霖雨润林田。
谢觉哉的题诗是:
逢人便说杏花村落,汾酒名牌天下闻。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仍是雨纷纭。
巴金的题词更具风采:
人好酒好事情好,来过一回忘不了!
夕次寿阳驿题吴郎中诗后韩愈
风光欲动别长安,春半城边特地寒。
不见园花兼巷柳,马头惟有月团团。
诗题中的寿阳驿,是指现寿阳县的太安驿,当时韩愈出京(长安)公务,路经太安驿小住一宿,感想熏染到了冷寿阳之“特地寒”和“不见园花兼巷柳”的荒凉景象。
寿阳地处黄土高原,土厚石薄,由于正处在一个山谷壑口之处,常受风砂打击,景象极为寒冷,有“热获鹿冷寿阳''之说。河北获鹿在娘子关外,寿阳在娘子关内,关内关外景象截然不同。
寿阳的景象影响了农业生产,不旱则涝,但无大灾。春阳为豆类、养麦等小杂粮生产基地。晚清军机大臣祁隽藻著的《马首农言》,便是谈寿阳农业的专著,对后世农业生产有一定辅导意义。祁为寿阳平舒人,曾为“三代帝王师”,在我国近代史中有一定地位。他的诗作和书法均有一定成绩,在山西可与傅青主齐名。
寿阳具有黄土高坡特色,也有国家森林公园方山等游览景不雅观。
广胜寺赞李世民
鹤立蛇行势未休,五天笔墨鬼神秘。
龙蟠梵质层峰峭,凤展翎仪己卷收。正觉印同真圣道,邪魔交闭绝踪由。儒门弟子应难识,穿耳胡僧笑点头。
广胜寺在洪洞县东北霍山南麓,这里风光柔美,景致奇丽。山峦有松柏围裹,山脚有霍泉流淌,琉璃宝塔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出彩色光芒,红墙绿瓦隐现在绿树丛中,是临汾地区最吸引游人的胜地。
广胜寺分高下两寺,山上山下相距里许,规模伟大,保存完全,是我国古代的著名佛寺。唐太宗李世民笔下赞颂的广胜寺,只是广胜寺的上寺。由于上寺创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原名叫俱卢舍寺,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重修,才改名为广胜寺。下寺是在元代建筑的。唐时上寺还没有琉璃塔,中外有名的宝塔是在明正德、嘉靖年间(公元1515——1527年)增建的。广胜寺在唐时极为有名,因李家父子从太原起兵,建都于长安,广胜寺是太原、长安之间必经之地,来往游人,朝山拜佛者颇重。加之唐时大兴佛教,广胜寺更为皇家重视。
实际上元代建筑的下寺,也颇具规模,个中塑像、壁画更是珍品,受到了各方人士的重视。特殊是水神殿中东壁南侧的壁画,是一幅完全的元代戏剧壁画,画高4.11米,宽3.11米,画面描述了一个民间演出社团“大行散乐中都秀在此作场”的演出情形。画中的舞台清砖漫地,有绘制的布景,演员中有男有女.分成生、旦、净、末等角色。“中都秀”是女扮男装的主角演员。戏文是历史故事,他们利用刀、牙笏等道具,勾脸谱、挂髯毛、穿戏装,并有乐队伴奏。乐队中的乐器有笛、鼓、拍板等。这幅画完成于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正是元杂剧茂盛期间。这幅画是研究我国戏剧历史的主要资料。
广胜寺高下寺中,保存有大量泥塑、木雕、铜铸和铁铸佛像,并保存我国国宝、著名的《赵城经藏》。在抗日战役中,我军为保护这一批主要文物,曾与日军斗智斗勇,展开死活博斗,使文物得以保存。《赵城经藏》现作为宝贵文物保存在北京图书馆。
汾上惊秋苏
北汾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这首诗显然是借景抒怀。头两句借用了汉武帝《秋风辞》的诗意。《秋风辞》是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日,到汾阳(今万荣县)敬拜土神后土,在船上与随臣饮酒赋诗的即兴之作。全辞为: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河汾,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快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苏顕诗中所提河汾,是指汾河流入黄河的一段,也便是汾河入黄口汾黄两水分合处。汾河从宁武管岑山发源,穿山西由北向南直流而下,到侯马向西拐入黄,这西拐后所经的新绛、稷山、河津等地,便是有名的汾河湾,是晋南富庶之地,盛产麦棉。同时也是人才辈出之地,在历史上曾涌现许多有影响的文才武将,唐时大将薛仁贵便是这一带地方人,是隋代著名思想家、教诲家王通和唐朝著名文学家王勃的故里。
这首诗是墨客随唐玄宗赴汾阳(今万荣县)敬拜后土后被溘然外放四川而作,诗中充满了失落意、哀愁。汉武帝的《秋风辞》和苏硕的《汾上惊秋》都与祭后土有关,这后土指谁?后土祠又在哪里呢?
后土便是传说的土神,是黄帝的先人。土神为什么在万荣县呢?原来在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夏天,在汾阳县的“汾阳睢地”,掘获了黄帝铸造的宝鼎。《水经注》中对“汾阳睢地”的描述是:“有长阜,背汾带河,长四五里,广二里於,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传说睢上有轩辕黄帝的郊台,西汉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在睢上建后土祠,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正式建祠,无鼎四年后,汉武帝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作为他每年巡游之地,曾多次亲临祠典。后西汉时的宣帝、元帝、成帝、哀帝,东汉光武帝和唐玄宗、宋真宗等历代帝王都来这里敬拜先人。清代因黄河几次决口淹没,后土祠尽被涤荡,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后土祠移建于现时的宝鼎乡庙前村落北高崖上,距万荣县城40余公里。
现在,每年春季都要召开敬拜后土大典,每次都有台湾、喷鼻香港同胞到此寻根祭祖,参加敬拜活动。
泛黄河孟郊
谁开昆仑源?流出温浊河。
积雨飞作风,惊龙吐为波。湘瑟飕飕弦,越客呜咽歌。双眼不可洗,虚此来经由。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的诗。九曲黄河十八弯,全长5464公里,靠八行诗很难表达出墨客的情绪。李白在《将进酒》中的大写意,用想象概述了黄河具像,那便是传世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话将黄河“从天而降,一泄千里,东走大海”的壮丽景象和“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的气势展现在读者面前。从孟郊的《泛黄河》和李白的《将进酒》所描述的情景看,如此的气势,只有在壶口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以是也可以讲,这两首诗中的黄河,便是秦晋两省交界黄河中的壶口瀑布的景不雅观,除此而别无他。
滔滔黄河从千米河床急流而下,骤然归在一个不敷30米的“龙糟”之中,跌落进近50米深渊之内,形成“倒悬倾注”的壮不雅观景象。波浪翻滚,如万马奔驰;惊涛呼啸,震声数里可闻;形如巨壶沸腾,水波急溅,雾气遮天蔽日。夏秋之际,阳光直射,彩虹随浊浪飞舞,壮不雅观至极。壶口瀑布有“水底冒烟”、“彩虹高悬”、“旱地行舟”等奇不雅观美景。其声如惊雷,势如奔马,秀如图画,奇如梦幻。
壶口景不雅观随时令而变革,春季桃花汛期,水量增加,主瀑、副瀑连成一起,其声势犹如生气勃勃,主瀑似烟波环抱;夏季水量较小,落差加大,声更高,势更壮;秋日水量增大,气势更为宏伟壮不雅观;明墨客陈维藩在《壶口秋风》中有“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比来万丈红”的赞颂;隆冬时令,地冻天寒,壶口却迎来了冰雪,形成天然冰桥,波涛飞溅在不雅观看瀑布的铁索拦杆上,集腋成裘,形成了一排排,冰铸的雄狮、猛虎,守卫在黄河岸上,一派北国风光。
黄河壶口瀑布,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瀑布被印制在五十元的公民币背面,中心电视台开始曲的片头画面中,就有壮不雅观的壶口飞瀑。以是说,壶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登鹳雀楼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墨客王之涣,便是山西太原人。诗作多为描述边塞风光,这首作品是墨客的传世之作,它不仅描述了白日落山入海的壮丽情景,而且富有哲理,给人以向上进取、高瞻远瞩的精神鼓舞。
墨客所赞的鹳雀楼,在山西浦州(今永济市)西南黄河高阜处,楼并不高,只有三层,但登上楼后可“前瞻中条,下瞰黄河”。因楼上常有鹳雀栖留,故得名。唐时不少文人雅士到过这里,并有不少描述鹳雀楼的诗篇。为什么这么一座栖留鹳雀的三层小楼,会吸引这么多墨客呢?原来古时在楼的附近有座浮桥,维系秦晋交通,当时的蒲津渡是黄河的一个大渡口,是秦晋交往的交通要冲。据史料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钮^奔晋,造舟于河。“公子辛成造舟处在蒲坂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中说:“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初作河桥。”《史记正义》称:“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到蒲州,今蒲津桥也唐初,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十二年,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窄索为铁链,对蒲津桥进行了加固和改建。这座桥成了唐朝渡河的必经之地,这就使桥附近的鹳雀楼成了一大景不雅观,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土,大家面对母亲河,诗兴即起,均要抒发一番感慨。
据有心人统计,唐朝墨客在鹳雀楼中留下许多诗篇,个中李益、王之焕、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是一首五绝,但三首中只有王之焕的这首五言绝句成了妇幼皆知的不朽之作。
下面抄录几首描述鹳雀楼的唐诗,供读者欣赏。畅当的五言绝句,也因此《登鹳雀楼》为题:迥临飞鸟上,赶过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李益的七律题为《同崔分I!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檣,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马戴的五言诗《鹳雀楼晴望》也很精彩:
尧女楼西望,人怀邃古时。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行云如可驭,万里赴心期。
殷尧藩的七律《鹳雀楼》则是另一番景致:
危楼高架寂寥天,上相闲登立彩旃。树色到京三百里,河流归汉几千年。睛峰耸日当周道,秋谷垂花满舜田。云路何人见高去?最看西面赤栏前。
条山苍韩愈
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沅辛云去,松柏在山冈。
苍,青绿也。苍茫、苍翠、苍苍,中条山苍苍茫茫,苍翠的山峦一派活气。《云法,波浪涌动,大水流动。
苍翠的山峦,滚滚奔流的大河,松柏常青苍劲,好一幅山峦风光图。
中条山在山西省西南部,黄河和涼水河、沁河之间,东北西南.122.
走向。主峰在运城地区永济市境内,名叫雪花山,海拔近2000米,站在主峰举目四望,便可见苍劲的松柏满山冈,苍苍茫茫,犹如瑶池,远处的黄河水,滚滚流淌,一去不复回。中条山在永济市境内,有两处风景名胜区,不能不游。一是五老峰国家风景名胜区,一是王官峪游览区。中条山在沁水县境内还有一处风景区,便是历山风景区。
五老峰在永济市东南,层层峰峦,森森古木,花红草绿,山光水色,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台看寺院,南在五老看风光”之说。主峰名玉柱峰,似一根顶天立地的玉柱直插云霄,在其周围环列着东锦屏峰、西锦屏峰、太乙坪峰、棋盘山峰,远了望去,活是五位老人宾主列坐。
王官峪在永济市城东,谷幽壑深,奇峰异石,寂静优雅。是唐末著名墨客、诗评家司空图隐居之地。谷两边是陡峭高山,山上树木层层叠叠,葱葱郁郁,谷内溪流湍急,潺潺击石悦耳,涓涓细流倒挂,一派活气。
沁水县境内的历山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缓温带植被为主,同时保护弥猴、大蛻、麝、金钱豹、勺鸡等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有原始大森林,是天然大公园。这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奇峰、怪石、清涧、溶洞、冰帘并称•'五绝”,是游览的绝胜景不雅观。
登王屋山卢照邻
绝顶横临日,孤峰半倚天。排徊拜真老,万里见风烟。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晋城市辖)和垣曲县(运城地区辖)之间,因山有三重,其状如屋而得名。据《辞海》称,王屋山在山西省垣曲县和河南省济源等县间,济水源地。唐郑照邻《郑太子碑铭》中称,“旁边原野,表裹山河。柳城、王屋、汾川帝歌。”相传黄帝曾访道於王屋山。唐墨客王维的《送张羽士归山》诗句中亦提到了王屋山:
师长西席何处去?王屋访茅君。别妇留丹诀,驱鸡入白云。人间若剩住,天上繁芜群。当作辽城鹤,仙歌使尔闻。
王屋山为玄门道场,以是也统指修道之地。卢诗中“徘徊拜真老”,亦是指玄门开山祖师真武大帝。
《列子•汤问》篇所讲“愚公移山"的故事中的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这个故事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fit,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去世,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毛泽东曾写过一篇著名文章,便是《愚公移山》,20世纪60年代,曾作为毛的“老三篇”之一,在全国大为传颂,不少人熟背如流,个中“下定决心,不怕捐躯,打消万难,去争取胜利"语录,被谱曲成歌,老少传唱,鼓舞了不少士兵、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大家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艰巨奋斗,战胜困难,去创造古迹。愚公移山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
初入太行路白居易
天冷日不只.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今我方才虫往。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若比世路难.犹自平于掌
太行山,在山西黄土高原和河北大平原之间.是山西、河北的界山。太行山东北西南走向.」匕起拒马河谷.南至晋豫边疆黄河沿岸。山势西缓东陡,受河流大水切割.多横谷,,太行山险要擂伟.多峭壁绝壁,山峦层叠,交通艰险.山大人少,多为山庄窝铺„不用说骑马攀登时路“冻且滑”,便是罕人步辇儿.确也是“羊肠不可上”.白居易這有-首诗就叫《太行路》.诗中说:“行路难•难於山.险於水”,接着笔锋一转说:“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复间”.这后一句与《初入太行路》中“若比世路难,犹口平于掌”.是出於一种对世俗的理念,同样是天达墨客汙世凤的戳穿和官场中明争暗斗的鞭%反过来理解.世路雄.难在人情反复问,太行山行路难,比世路更困难。
阵势险要的太行山,是山西省的东樊篱,为历来关家必争之地。抗日战役期间.是我抗H根据地•有一首抗11歌曲.对太行山作了精彩的描述: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抗n战役中.我八路军总部设在太行山腹地上党地区,我党老一代革命家领导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并指挥巻全国的抗日战役,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了汉马功績。解放战役中,太行山又为击败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建立了劳苦功高.
天井关韦庄
太行山上云深处,谁向云中筑女墙。短绽讴能垂玉斐,缭垣何用学金汤。斫开翠岚为高垒,截断云震作巨防。守吏不教鸟飞过,赤眉何路到吾乡?
天井关,在山西省晋城市南太行山顶云深处,因关南有天井泉三处而得名。天井泉实际是天生皆井,深不可测。天井关形势险要,翠岚高垒,云霞作防,是太行南北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天井关关南仅有一条阔三步,长20公里的波折巷子与河南沁阳相通。当年曹操从河南率军经此攻壶关,竟然忧郁万分,不敢提高,“思欲一东归”。道路之艰险有诗为证:“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熊黑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清代墨客李锡龄《天井关》诗中说:“形胜名天下,危关压太行”。
据史料记载,东汉初,冯异由河内北攻此关,进拔上党二城。五代汉初,以契丹北还,议取河南,苏逢吉请出天井关。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汉章帝刘旭,曾北登太行山,至天井关。宋嘉靖元年(公元1126年)改称雄定关,元末亦称平阳关,俗称为太行关。
天井关在太行深处。云烟环抱,山峰对峙,关道险恶,古为兵防要塞,鸟雀难以飞过。今可作为野游怀古之地,赏阅大自然风光,感想熏染太行之雄伟。关距晋城市区很近,到晋城不妨到此一游,亲眼目睹其险要所在。
清凉寺温庭筠
黄花红树谢芳蹊,宫殿参差黛峨西。诗阁小窗藏雪岭,画堂秋水接蓝溪。
松飘晚吹拟金賛,竹阴寒苔上石梯,
妙迹奇名竟何在,下方烟瞑草萋萋。
清凉寺在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古称清凉山。据《清凉山志》载:“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署,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有人把温庭筠吟唱的清凉寺,看作是对全体五台山的赞颂,这种理解和意见是缺点的。五台山虽然叫清凉山.而且又是“鸣泉历历,万壑奔飞。嘉木森森,千峦弥布。幽涵神物,)畜泄云龙。萦纤盘据,无非梵行之栖。,隐显环匝,尽是真人之宅。虽寒风劲冽,瑞草争芳。积雪夏飞,名花竞发。白云凝布,夺万里之澄江。杲日捋升,见一陂之大海。'’但清凉山上还有一处清凉的圣地,这便是清凉寺。温庭筠笔下描述的是这清凉山上的清凉寺。这清凉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创建於于北魏,唐代为全山领衔大寺。因此说,唐时墨客温庭筠游览五台山,一定会对清凉寺大发感慨。
传说,清凉寺所在的柳院乡瓦厂村落一带,老古远时便是常常狂风大作飞砂走石,文殊菩萨为了改变这种情形,从龙王那里借来一块歇龙石。当文殊菩萨走至瓦厂村落东北的一条沟里时,歇龙石落在地上不动了,同时一瞬间这一带显得特殊风凉。以是这条沟就被叫成清凉谷;人们在沟里盖了一座庙’就叫成清凉寺。
文殊菩萨借来的那块歇龙石,如今还在清凉寺内放着。这是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据《清凉山志》记载,这块巨石厚6尺5寸,围4丈7尺,面方正平,自然文藻。或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尝有沙门趺坐其上,为众说法,梵音琅琅,异状环绕,望之悚怖,近之即失落。后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床”。佛教界对此石颇为看重,称之为镇山之宝。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这样描写清凉寺:寺宇幽丽,高下如图画。有石为芝形,纵横各9步,上可立。
五台上的寺院,自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弘扬佛教,建大学灵鹫寺开始,到南北朝,全山有寺庙200多处。在佛教极盛的唐代,五台山寺院达360多处。这么大的规模,可显示出作为佛教圣地的气势。清凉寺作为全山领衔大寺.也可看岀当时清凉寺的地位和权势。
现在清凉寺因距寺庙集中地的台怀略远,喷鼻香火大不如前,文革中又遭到毁坏,但清凉巨石仍在,这在全五台山也是绝无仅有的一处,仍旧对朝山喷鼻香客和旅游者有极大吸引力。
送人游并汾韦庄
风雨萧萧欲深秋,独携孤剑塞垣游。如今虏骑方南牧,莫过阴关第一州。
诗题中的并汾,指太原汾河。汾河是贯穿山西南北的大河流。滔滔汾水,发源於宁武管涔山麓。
管涔山群峰兀起,雄伟壮不雅观。汾水上源分东西两沟,东沟有风景名胜“支锅奇石”。此石奇在一巨石下以小石为足,人手撼之,巨石辄动,数人摇之.反不可动。传说这是台验治汾时的指挥台,当时大水汪洋,台驹凿山引水,立于支锅石上指挥,奇石随大水涨落而升降,永不淹没。
支锅石前有泉水多处,个中最有名的是楼子山麓圣母庙下的汾源泉。另一名泉是林溪山龙眼泉,诸泉汇流而下,至宁化汇天池水,经琪门口接芦芽山山水,共为汾水之源。个中,天池水澄洼镜净,颇似高山水库。天池附近共有大小池泊十多个,个中最大者为天池.亦名祁莲池。天池为蛋形,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水深8米。唐时曾在此设天池牧监,为朝廷饲牧军马,故又称马营海。天池“阴霖不溢,阳旱不涸”。天池在海拔1800米旁边,水出向南为汾河源,水出向北,入恢河,也是桑干河之源。古曾有人在池边戏车,轮入池.在桑干河复得。用箭射鱼,箭在桑干河得。
唐吋中有一首七绝《旅次朔方》,是刘皂写的,原诗如下: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昼夜忆成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此诗也叫《渡桑乾》。诗'P所提并州,与韦庄诗并汾不一样.L诗并汾指汾河、刘诗并州是泛指,朔方实指今雁北一带,巧合的是诗中提到的汾河、桑干河都是一个源流.
桑干河为什么叫此名,原来是每年桑椎成熟时,河水就T:'涸,以是起名叫桑干河。
桑干河全K3貝公里.穿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源头神头,冇一池.自然景不雅观亦非常幽美,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
晩渡濾沱赠魏大卢照邻
津谷朝行远.冰川夕望嗦。
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谁忍仙舟上,携手独忍君。
波沱河发源於山西省五台山东北的泰戏山,穿割太行山流入河北平原。滤沱河是山西的一条紧张河流•流经忻州地区,按弛貌剖析.波沱河应为汾河的上源.在地球造山运动中,由於石岭关的隆起,使濾沱河水不得南流,只好不自然地向东拐去,流入河北平原,入海河,属海河水系。
濾沱河流域盛产高梁、玉米、杂粮,地皮肥沃•是山西的米粮川之J、,
北岳庙贾岛
天地有五士.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时起霖雨.一洒无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北岳恒山,相传1000年前舜帝巡游至此.见山势山峦万叠、雄伟壮不雅观,便封为•'北岳”,与东岳泰山、西岳西岳、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并称“五岳”。恒山东西绵延500里,东跨河北省,西衡雁门关,雄居塞上,横亘北疆,主峰海拔2017米,在浑源县城南。主峰上有大小寺庙50余处,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五庙”之称。主峰又分东西两峰,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山,两峰相峙,浑水中流,雄伟壮不雅观,神造天险。主峰上怪石争奇,“诡怪难测”,古树参天,“人不敢入”,楼台殿宇森严阴冷,“白日黑”如夜,浑水急流,喷雾撒珠,“霖雨”“洒德”天地间。始建於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5年)的北岳寝宫,可能便是墨客所描述的北岳庙吧!
恒山景区中还有一座天下奇不雅观,那便是始於北魏晩期建在恒山下金龙口西崖绝壁上的悬空寺。这悬空寺在陡崖上凿洞穴插上吊为基,建起40余间殿宇楼阁.现有碑亭,又有门楼,下砌砖壁,上筑楼阁三层,中间栈道相通,登楼而上,云游脚下,如入瑶池。俯视深谷,胆颤心惊,如悬半空。全体寺庙建筑,构思奇妙,巧夺天功。
吟诵贾岛《北岳庙》深感恒山之雄伟壮不雅观,祠宇之神秘莫测,风光之优雅俏丽,可是为何只游北岳庙而未游悬空寺呢?是不是当时交通不便,道路艰险?如今恒山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区,一二级保护区面积达到62-10平方公里,还有一处自然保护区。山间寺庙经由修葺,道路经由整建,自然景不雅观与人文景不雅观相得益彰,是一处别具特色的著名景区。我想如果贾岛再游恒山,必定要踏遍全体山峰,游遍座座寺庙,悬空寺一定是他必游之地,也将会有一首绝妙的《悬空寺》诗问世。
题云岗石窟寺宋昱
梵宇在金地,喷鼻香龛凿铁围。影中群象动,空里众灵飞。
槌牖茏朱旭,房廊挹翠微。瑞莲生佛步,瑶树挂天衣。
邀福功虽在,兴王代久非。
谁知云朔外,更睹化胡归。
天下驰名的云岗石窟,开凿於北魏中期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到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建成,前后历六七十年,共开凿了50多个洞窟,小龛1100多个,造像51000多尊,东西绵延一公里,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据北魏同时期人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深水》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构造,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可见其规模之伟大,景象之壮不雅观。后世曾多次修缮,并不断增建。
云岗石窟中的佛像,最小的只有两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不论大小,尊尊精雕细刻,表情仪态生动,衣饰纹样清晰,神态互异,维妙维肖,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石窟中不论菩萨、力士,还是飞天、乐手,一个个引人入胜。特殊是平恭藻井上成群的飞天,凌空飞行,活灵巧现,洒脱生动,欲腾空入云,飞天而去。
现存的几十个石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昙曜虽是位和尚,但极富有艺术想像力和技艺,在他的主持下,营造了如此规模恢宏的艺术殿堂和宝库,给我国和天下留下了不朽的宝贝和遗产。“昙曜五窟",便是现在的16至20窟。个中17窟正中的菩萨装的交足弥佛像,身躯魁武,衣纹分外,别具一格。19窟主像为释迦坐像,高16.7米,是云岗石窟中的第二大佛。第20窟为露天算夜佛,为释迦坐像,高13.7米,两肩宽厚,僧衣右袒,瑞壮安祥,神色肃穆,刚健雄浑,为云岗石窟的代表作,游人到此一定留影纪念。
云岗每年接待恒河沙数的国内外游客,不少外国元首也前来参不雅观,无不惊叹其精美绝伦。但由於环境的污染,岩石的风化,保护云岗国宝成了当务之急,我们要尽统统努力,使墨客诗中的“喷鼻香龛”、“飞灵”、“瑞莲”、“瑶树”等还是还是的美,还是的迷人,还是引发墨客的雅兴。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无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戌客望边色,思旧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嗟叹应未闲。
这首著名的描写戌边征战的诗.是墨客以征战者的角度•把关、山、月安排在辽阔的边塞图景之中,抒发出了墨客怀念乡土的情绪和对战役造成灾害的指控。前四句为墨客所见.后四句为墨客所闻,末了四句为墨客所想。见闻想连系在一起,把广阔的空间和韶光用思乡离去之情融为一体,意境格外深远,思绪格外深奥深厚。
这首诗不是描述山西景不雅观的.但诗中提到了山西一处对后者颇有影响的古沙场,那便是"汉下白登道”中的白登山,.这是墨客从边塞沙场想到了历史上汉高祖刘邦领兵北征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的故事。古白登山在本年夜同市郊东3公里处.现称马铺山。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年)十月,刘邦率兵32万.攻打投靠匈奴的韩信,从今晋城一带直追杀到晋阳,并乘胜向北追歼,但市价寒流侵袭,汉军将士大都被冻伤。匈奴首领冒顿单于施计,将精兵撤走,只留老弱病残诱阵。刘邦求胜心切,不顾老臣刘敬“必有埋伏,不能盲目进攻”的劝告.率军北上,匈奴节节败退。当汉军追到白登山时,溘然从丛林中杀出冒顿的40万骑兵,把刘邦团团围住。恶战七天七夜,汉军也未能突围出来。
汉军去世伤甚重,眼看便在全军覆没之时,部下陈平献计,重贿胃顿之妻阕氏,使阕氏疑惑冒顿单于围困刘邦的真正目的是为女色•从而产生了醋意.领导集团内部混乱起来.再加以预先约定的援兵迟迟未到,冒顿担心有变,自己会腹背受敌,於是解围.使刘邦.132.
去世里逃生。这便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战”。墨客在诗中所提的“汉下白登道”,便是指的这一场战事。
实在,白登山并不高,只是几个小土丘.因地处大同盆地之中才显得出其髙度。现在.白登山附近已无茂密的丛林.原来冒顿能埋伏40万骑兵,现在登高四望.座座土丘尽收眼底,只冇一些随风飘揺的茅草和几株小树。听说原白登山上建有白登台.现已荡然无存,山巅上只有孤零零的一座汉阙式的碑亭•是1993年大同市政府建立的,以不使人们忘却这个古沙场和这场古战事。但是今口不少大同人还是不知道大同有这么个有名的地方,个中包括一些有名人士和官员。
我想,只要把云岗石窟作为旅游中央,把周围的白登山、文瀛湖等联系起来,加大宣扬力度,提高文化品位,白登山还会成为墨客墨客思古幽情的必游景不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