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思
李觏 〔宋代〕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人们都说太阳落山的地方便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有看到我的家。
本来就恼恨面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那重重暮云还来把青山密遮。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墨客纵目天涯时所见所感。
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墨客瞩目碧山的所见所感。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写望,但从望的感想熏染上落笔,不详细写看见些什么。
墨客了望时正当薄暮,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
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便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旧望不抵家乡。
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
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落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
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示。
《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
明帝起初回答太阳远,由于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
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由于“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
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
便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从近处着墨,写墨客瞩目碧山的所见所感。
“已恨”句迁移转变奥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解释“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间隔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
故乡不可见,不仅由于间隔迢遥,还由于路途阻隔,以是通出一个“恨”字来。
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个中。
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掩蔽。
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
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也符合诗的平仄哀求,可是墨客却用碧字,大约是由于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感情。
而当苍茫的暮色掩蔽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诗至结尾,随着韶光的冉冉推移,墨客的视野由远而近、
由大而小的逐步紧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革,构造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甚至浓得化不开。
全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
中国古代诗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
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兵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本意写行路难,再加写各处战役,行路就更难了。
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是如此。
更多的是用多少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斟酌,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末了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飞腾。
李觏的这首诗,也是采取了这一手腕。
这首诗突出了墨客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楚,表达了墨客对故乡深厚浓厚的思念之情。
王士真在《居易录》中曾夸奖李觏的《王方平》、《璧月》、《梁元帝》、《关僧还庐山》和《忆钱塘江》五首绝句“风致似义山”。
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除《梁元帝》一首“不免伧父面孔,余皆不愧所称,亦可谓渊明之赋《闲情》矣。”
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每每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措辞上最创及酬和之作,但也写了不少有着充足的现实内容的诗篇。”“根生但为松,翼飞但为风。王侯尚可轻,道义本来重”(《寄怀》),字句朴实,语出自然,而重道义爵禄的情操,跃然纸上。
“居官无藉手,选部岂知贤?廉善虽由己,亨通亦在天”(《送张评事》),戳穿了当时吏治的阴郁。由于他关心国计民生,加上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又
长期生活在屯子,以是,也写了一些批驳时政,反响农人疾苦的诗,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公民的同情。“家当家家坏,诛求岁岁新”,“豪门仍奢侈,柴门转窭贫”(《村落行》),“役频农力耗,赋重女工寒”(《感事》),鞭笞了官府对农人的残酷剥削,反响出阶级抵牾日趋激化的现实。
他在《哀老妇》诗中,写一个有儿有孙的老妇人还要再醮。
什么缘故原由呢“子岂不欲养?母岂不怀居?”都不是,而是由于“徭役及下户,财尽无所输”。
这是一种多么悲惨的景象啊!
中国诗歌发展到唐朝,已经到达了顶峰,紧随其后的宋朝,想要连续走发展,空间十分有限。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于是词成了宋朝的成熟文学。
但终宋一代,并没有荒废诗歌,而是走上了另一条路,那便是崇尚义理。
庐山是墨客都爱写的,唐人写庐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宋人写庐山,是“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写庐山,不是为了见告读者庐山有多美,而是为了见告读者一个道理,这里的“庐山”,换成“衡山”、“西岳”、“泰山”或者“黄山”都可以,并不影响墨客表达自己的哲思。
钱锺书在《宋诗选注》里说:“宋诗还有个毛病,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每每粗浅,议论每每迂腐,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
宋诗虽有这些毛病,但也有一些佳构,比如李觏的这首《乡思》。
李觏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诲家,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墨客,他的《梁元帝》、《王方平》、《忆钱塘江》、《关僧还庐山》和《璧月》五首绝句,被王士真称为“风致似义山”。
在诗歌风格上,他学习唐朝的韩愈、皮日休等人,和宋朝其他人学习杜甫不同,他的诗歌在意思和词句上每每都很奇特,是宋代在措辞上最有创新的一个。
《乡思》是北宋墨客李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它的精彩之处,便在于全诗四句,分为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从而将李觏对家乡深厚浓厚的思念之情发挥到极致。
可以说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看完会勾起你想家的心。
乡思是很多墨客都写的话题,有听风思乡的,有听雨思乡的,也有登高望远思乡的,李觏这首便是登高望远而起乡思之愁的,全诗的意思说:故乡被碧山阻隔,而碧山又被暮云所掩蔽,一重一重的障碍,天涯地角要算远了,可是还看得见,比家还要近一些。
登高本易让人思乡,更何况是薄暮日落呢?
马致远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李白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想必落日总会引起人们的一些愁绪,无论是分别还是思念。
而便是在这种情形下,墨客不但登高,还在日落时登高,其思乡之情,特殊深刻。
想来墨客以为,既然望不见家乡,那青山的尽头,便是家乡,望望聊可慰乡思,而今连青山都被云彩遮蔽。
这是加一层的写法。
如范仲淹《苏幕遮》里“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欧阳修《踏莎行》里“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等,都是这种写法。
来源:逐日一首古诗词 微信"大众年夜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