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
接着又嗟叹刘希夷由于两句诗(“年年纪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出自《代悲白头翁》),被自己的亲舅舅宋之问用土囊压去世(故事出自《唐才子传》,虽不是史料,当时我是真信的),进而又熟习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逐步算是从此喜好上了唐诗,之后才是统读中国文学史学诗学词,可以说我对诗词最初的发自内心的喜好并不是来自于教材上的那些古诗古词,而是来自于曹雪芹的《葬花吟》,它是我发根究底地探索诗词天下的源头。
(刘希夷塑像)
实在除了《代悲白头翁》,唐诗里还有类似《葬花吟》意境的唐诗,这首诗是绝句,虽不及《葬花吟》的回环往来来往、一唱三叹与凄婉哀绝,但总归也算不错的“叹花”诗,它便是中唐墨客王建的《宫词一百首》里的第九十首,全诗如下: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这首诗的作者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便是现在的河南许昌)人。王建出身寒微,生平潦倒,曾一度从军,大约46岁开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来担当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他跟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墨客张籍是好朋友,乐府诗也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现有有这本集子出版。
(《张王乐府》书影)
虽然王建擅写乐府,但《宫词一百首》却不是乐府,而是“七绝”。这首诗随处颂扬的缘故原由紧张是由于它朴实,全诗没有生僻字眼,说的也是面前事物。翁方纲(学篆刻提到过他,他显然不仅是金石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文学家)评这首诗“其词之妙,则清闲委曲深厚中别有抑扬,如仅以就事直写不雅观之,浅矣。”显然,王建写这首诗,好就好在,他不是直写,“人贵直,文贵曲”,短到只有四句诗,墨客也在诗中安排了迁移转变,这是这首诗一个特殊的高明处。
这首诗仿照宫中女子(应该不是杂役宫女)的语气和生理,她在树头上看到桃花已经越来越稀,在树底下探求落地的残红也是东一片西一片,落花本就有一种悲哀在里头,林黛玉见到这样的情景是赶紧找个喷鼻香囊收起来,埋了,然后大起嗟叹,埋怨风刀霜剑的逼迫,把自己比做落地的桃花,宫中女子当然也自然而然有同样的情绪,他们长年身处宫中,无人疼惜,无人爱怜,乃至也是没有自由的,他们看到春天花落,自然而然会嗟叹年华逝去,对付一个选入深宫,而得不到皇恩的女子来说,岁月一每天消磨,人生一眼望到头的悲哀自然让她们惜花恨风。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看到落花伤感,是人的正常感情,宫中女子由此自叹命薄,由叹生恨,自比桃花,恨起无情的东风是再正常不过了。
(桃花残落)
可是墨客并没有一条路让宫女恨下去,由于宫中女子立时想到,桃花落了,自会结出桃子来,再自然不过,于是宫女从自比桃花转到对桃花的倾慕、妒忌,墨客让宫女又往深里想了一层,桃花落是由于它“贪结子”,它是志愿凋落的,它的未来有希望,它的掉落枝头是为了未来的结实,并不是由于东风的摧残。这使宫中女子更加心生委曲。原来自己比桃花也不如,桃花可以结子,而身为宫女,很可能就一辈子就算凋落,也终极没有“果实”了。她从“惜花恨风”转到了“羡花妒花”,自怜又加深了一层。
实在是墨客替宫中女子把问题思虑到了尽头,桃花还有结子的自由,宫中女子连桃花也不如!
诗开头宫女对一地残红的爱怜,到这里已经不在了,更多变为是对自己不如桃花的自怜了,宫女在心底里完成了一次生理迁移转变。
如果仅从桃花“贪结子”这种思虑来说,这首诗比《葬花吟》彷佛还多想了一层,悲哀彷佛也更加深了一层。只是这首诗很快就收束了,绝句当然没有办法像“歌行体”一样铺陈开来,因此它不像曹雪芹的诗一样抒怀淋漓尽致,措辞读来如泣如诉,情绪发自肺腑,句子字字滴血,在感情表达上,这首《宫词》如幽咽低鸣无声而深奥深厚的地下悄悄暗河,而《葬花吟》则是彭湃奔流浩荡于地表的滔滔江水。真要一比,这首《宫词》可称得上是绝句里的《葬花吟》。
(郑板桥《咏雪》诗意)
其余,这首诗中的情绪是有迁移转变和往来来往的,但措辞却是白描而朴素的,特殊是第二句“一片西飞一片东”,切实其实便是口语,唐诗里许多精良作品都是白描的,这些诗在浅淡夷易里勾画人物脾气,描摹事物,读来如不雅观赏不施颜色的白描绘,这首诗也是这种诗的代表。细思一下,这首诗措辞近乎口语,读来朗朗上口,或许正是它广为流传的缘故原由之一。这让人想起郑板桥那首著名的《咏雪》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郑诗的流传,怕是口语化到了极致,近似于打油了。
(【唐诗闲读】之90,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