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书法最能表示出个人教化、个性魅力和时期精神。

十卷中华珍宝千年心途经程,十卷个性光鲜的书法名帖,记录着中国人高下五千年的心途经程。

中国传世书法名帖,千百年来几经沧桑流转有序。

转发中国十大年夜名帖无言之诗无形之舞

汉字之美,尽在其间。

名帖之冠

「《三希宝帖》」

《三希宝帖》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珍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三件法书(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为“书圣”王羲之所书,是一封书函,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是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乾隆生平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
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保重,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
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

此为后人临摹版本,真迹已失落,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献之《中秋帖》

草书《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无署款。

王献之是东晋大书家,字子敬,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贯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

此贴为临本,后有鉴定学者判断约为米芾所书,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
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

王珣,字元琳。
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以是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草圣,亦有传焉”。

《伯远帖》王珣是问候亲友疾病的一封信札,墨迹纸本。

《快雪时晴》为摹本,《中秋帖》为临本,唯此帖为王珣的真迹,是晋人墨迹中最可信、最具有时期特色的法书珍品。
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宝贝。

现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华“法书至尊”,它所具有的当时人所不及的技艺境界,纵然其后也难的与之比肩者;它对笔与纸的驾驭能力;那种利用自若、出神入化的技巧,达到了至高无上、臻于完美的境界。

它标志着书法从荜路蓝缕阶段走向艺术的成熟。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堪称绝妙的比喻。

现真迹已失落传。

唐人楷书第一

「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
书法为'初唐四家'之一。

唐初书法大家欧阳询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梦奠帖》可谓中华楷书中至高无上之作。
此帖笔力苍劲古茂。
用墨淡而不浓,秃疾书,迁移转变自若,高下脉络映带清昕,构造端庄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天下第二行书

「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苏轼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来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
” 颜鲁公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

他被后世称誉最多的便是“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
此帖是颜真卿为已侄写的一篇祭文草稿,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感情已难以沉着,错桀这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由于如此,些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代价就在于坦白真率,因此朴拙情绪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为所欲为进行创作的典范。
个性之光鲜,形式之独异,都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范例,表示出大胆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和无以伦比的艺术家的魄力和肚量胸襟。
作品中所含蕴的情绪力度强烈地震撼了每个不雅观赏者的心,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
这正是自然美的范例构造。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华第一草书

「 怀素《自述帖》」

怀素时人谓之“醉僧”,为有唐一代草书宗师。

《自叙帖》贵为中华第一草书,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履历,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批驳,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

《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精彩代表。
通篇狂草,笔笔中锋,高下呼应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一气贯之的情景。
全篇洋洋洒洒,如龙蛇竟走,激电奔雷,不一而足,为中华草书不二珍宝。

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正当度榜样。
”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个中纵横变革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现真迹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华第三行书

「 苏轼《黄州寒食贴》」

《黄州寒食帖》系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北宋文学家、字画家苏轼手迹,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情状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旷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由于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众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为难刁难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现藏于台北宫博物院。

中华第一美帖

「 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北宋时蜀地出产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娟,名为蜀素。
有人将一段织有乌丝栏的蜀素裱发展卷,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写。
但蜀素的纹路滞涩,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因此传了三代,竟无人敢写。

北宋元佑三年,米芾得见此段蜀素,一挥而就,在上面题自作诗八首。
笔笔随意自若,清劲飞动,美不胜收。
虽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肆,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迁移转变挑,曲尽变革。
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是非粗细,体态万千,充分表示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

纵横挥洒,洞达跳宕,周遭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蕴藉,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

《蜀素帖》名扬天下,成为历代墨林珍宝,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帝王之魄

「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

《草书千字文》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比较,委实伯仲难分。

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
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述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造诣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精品,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今藏辽宁省博物馆。

珠联璧合

「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是元代书法宗师赵孟頫楷书奇珍。
元代书法,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复古为创新的时期,元代诸家以唐人楷书法为根本,极力规模二晋,形成了一代风气。

赵孟頫,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湖州人,官至翰林学士。

字画诗文,篆隶正草,可谓无所不能。
书法主见规复二公法规,书风清丽圆润,深得二王神韵气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学习赵字,须把稳运笔的提按抑扬,切忌光滑油滑平拖,纵然在圆转之处也要施全身之力,以腕运笔,写出行书线条的内涵和骨力。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不朽名篇,中国书法史上有许多传世名帖,两者若能合一,更显弥足宝贵。
赵孟頫书苏轼《赤壁赋》便是这样一件难得佳构。
一位宋代文坛俊彦,一位元代书法宗师,两人超过二百余年在这卷千古名帖中神思交触。
该帖用笔圆润遒劲,尽得魏晋风骚;与苏轼文章意境妙然天成,珠联璧合。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奇才草书绝品

「 祝允明《草书诗帖 》」

(局部)

《草书诗帖》,被誉为明代奇才草书绝品。

草书意多于法,特殊是大草,纵情旷达,气势开张,畅快淋漓,而其章法布局冲破了纵横有列的格局,于参差错落,开合锁结,过接映带,揖让环抱中流露出一种强烈而震荡民气的韵律和节奏,但放逸不是不要规矩,而是一种超越于法度之外的过人胆识,这种胆识是建立在圆熟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之上的,当其升华到一个自由王国的境界时,便会在创作的激情中达到心手两忘,随机生发,笔态横生,点画散乱“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祝允明流传下来的草书作品,面孔互异,有形不贯而气贯的独草,有如行云流水的今草,亦有气势旷达的狂草,不论何种形式的草书,都写得开张舒放,跌宕奇逸,笔力遒劲,点画散乱,看似乱实在不乱,看似散实在气脉贯注,并不因率意而潦草,笔笔都能断而后起,能于使转中见点画,故通幅视之,显得神釆奕奕,气势豪放。

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祝允明书谓:“晚节变革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

逸。
”此帖足可当之。

此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