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墨客郑谷有一首七绝:
《淮上与朋侪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华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到了明朝,有个格律学者谢榛对这首诗提出了批评,他说:“这首诗的结尾写得不好,末了一句彷佛鞭炮一样,响倒是够响亮的,但是,啪的一声,完了。缺少余音袅袅的韵味。”然后,他把郑谷的诗改写了一通,改成了下面的样子。
君向潇湘我向秦,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长笛离亭晚,
落日空江不见春。
唐人原创,后人改写,哪一首更好呢?
老夫认为,当然是原创更佳。
郑谷诗第一二句,“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点明了地点(扬子江头)、韶光(杨柳春)、事宜(渡江),有景物(杨花),有感情(愁杀),情景交融,有比兴之妙,内容极其丰富。而且,重复杨柳与杨花,前后呼应,衔接自然,声韵流畅。第三句是转,转而写离亭笛声,暮色,又进一步陪衬离去的惆怅,末了一句点出了各自要去的方向,把别离之情推向高潮:此处一别,各奔天涯,天长地远,茫茫无际。愁绪无尽,余味无穷。
明儒谢榛改写的诗呢?
首句写出各自将要奔赴的目的地,只是个静态的交代,失落去了原作动态感。第二句接得拙劣,由于,第一句“君、我”已经是详细定指的人物了,第二句反而把定指概括成了类指,有详细观点变成了抽象观点,不符合中国人整体到详细的思维习气,不符合诗语具象化的表达程序。两句捏合在一起,不伦不类。
第三句,把“风笛”改为“长笛”,化新颖为老套,“长笛”是古诗中用得烂大街的词,平庸至极。
第四句,“日落空江”也是套语,“不见春”更是无厘头的接续,入夜了,固然不见春了,但与表达离去之情有什么关系呢?切实其实是莫名其妙!
明清腐儒这种“年夜煞景致,自以为雅;狗尾续貂,自以为美”的恶习,影响极坏,流毒深远。
当今格律诗圈儿里,像谢榛一样,不懂诗情,自以为高,喜好擅自改他人诗的人不在少数,非常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