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 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 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 牛蒡子

史上最全中药总结精华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 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 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 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 白芷 、 细辛 、 辛夷 、 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 桑叶 、 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 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菊花 、 羚羊角 、 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 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 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 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 石决明 、 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 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 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 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 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 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 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 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 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 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 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 生何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 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 槟榔

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紫苏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 黄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 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 、 杜仲 、续断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 黄芩 、 苎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 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 白术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8.开窍——郁金、皂荚、麝喷鼻香、冰片、蟾酥、苏合喷鼻香、石菖蒲、牛黄、远志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 麝喷鼻香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放心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酥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贯众

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 芦荟

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 牵牛子

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 花椒

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 川楝子 、 苦楝皮

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 川楝子

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 槟榔

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 百部

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郁李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 决明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 当归 、 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 瓜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 杏仁 、 苏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 肉苁蓉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 当归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 生首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 肉苁蓉 、 硫黄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 当归 、 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 柏子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 麦冬

11.利咽开音——蝉蜕、诃子、桔梗

既能利咽、开音,又能宣肺化痰排脓的药物是 桔梗

既能利咽、开音,又能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的药物是 诃子

既能利咽、开音,又能疏散风热、止痉的药物是 蝉蜕

12.温中止呕——生姜、沉喷鼻香、砂仁、白豆蔻、吴茱萸、丁喷鼻香、高良姜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鱼蟹毒的药物是 生姜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行气止痛、纳气平喘的药物是 沉喷鼻香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 砂仁 、 白豆蔻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安胎的药物是 砂仁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的药物是 吴茱萸

13.纳气平喘——沉喷鼻香、补骨脂、磁石

既能纳气平喘又能温中止呕、行气止痛的药物是 沉喷鼻香

既能纳气平喘又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的药物是 补骨脂

既能纳气平喘又能镇惊安神、聪耳明目的药物是 磁石

14.续筋接骨——蟅虫、自然铜、骨碎补、续断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 蟅虫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 骨碎补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 自然铜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 续断

二、分外疗效

1.

目珠疼痛——夏枯草

诸骨鲠喉——威灵仙

吐泻转筋——木瓜

黄疸——茵陈蒿

油腻肉积——山楂

摄唾——益智仁(脾虚多涎)

回乳——麦芽(消胀)

通乳——穿山甲、木通

梅毒——土茯苓

肺胃出血——白芨

便血、痔血——地榆、槐花

蛔厥——乌梅

脾瘅——佩兰

夜盲症——苍术

引火(血)下行——牛膝

引火归源——肉桂

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川芎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喷鼻香附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高下诸痛”——延胡索

膏淋——萆薢

石淋——金钱草

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人参

亡阳证(回阳救逆)——附子

2.安胎

行气安胎——紫苏、砂仁

清热安胎——黄芩、苎麻根

补肝肾安胎——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

凉血止血安胎——苎麻根

温经安胎——艾叶

固经安胎——杜仲

止血安胎——续断

养血安胎——桑寄生

益气安胎——白术(健脾)

3.开窍

祛痰开窍——皂荚

清热息风、解毒止痉、化痰开窍——牛黄

解郁清心——郁金

宁心、祛痰开窍——远志

开窍药——麝喷鼻香、冰片、苏合喷鼻香、石菖蒲、蟾酥

4.明目

清肝明目——菊花、桑叶、秦皮、羚羊角、车前子、决明子、夏枯草、珍珠母、熊胆

补肝肾明目——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

平肝明目——桑叶、菊花

5.利咽

利咽开音——蝉蜕、桔梗、诃子

清热解毒利咽——射干(祛痰)

6.升阳(适应症不同)

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柴胡、升麻

中气下陷——黄芩

升阳止泻——葛根

7.头痛

太阳(巅顶)——羌活、藁本、蔓荆子

阳明(前额)——白芷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8.胸痹

通阳散结——薤白、枳实

宽胸散结(结胸)——瓜蒌

9.痈

肺痈——鱼腥草、芦根、穿心莲、败酱草、桃仁、桔梗、贝母、巴豆、瓜蒌、薏苡仁

肠痈——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桃仁)、薏苡仁、紫花地丁、瓜蒌、大黄、芒硝

乳痈——蒲公英、川贝母、瓜蒌

10.清虚热又清实热——知母、黄柏、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秦艽(差异于秦皮)、胡黄连

11.通鼻窍——苍耳子、细辛、辛夷、白芷

12.截疟——青蒿、生首乌、常山

13.平补阴阳——菟丝子、沙苑子、山茱萸

14.活血利水——益母草、牛膝

15.肺痨咳嗽——百部

16.寒热往来——柴胡

17.平肝疏肝——刺蒺藜

18.补肺脾肾——山药

19.安神——丹参、石菖蒲、珍珠母、五味子、大枣、茯苓

20.瘰疬痰核——夏枯草、玄参、黄药子、半夏、南星、昆布、海藻、川贝母、浙贝母、白附子、连翘

21.瘿瘤——昆布、海藻、黄药子、半夏、浙贝母

三、药物不同品种功效的倾向

1.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木防己——祛风止痛

汉防己——利水退肿

2.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

川牛膝——活血祛瘀

3.郁金——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利胆退黄、凉血

广郁金(黄郁金)——行气解郁

川郁金(黑郁金)——活血化瘀

PS:

郁金 [ 性寒,能清心凉血利胆(温郁金、姜黄、莪术的块根)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 性温,能治寒痹臂痛(姜黄的根茎)

片姜黄——主产于浙江的郁金的根茎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莪术、温郁金的根茎)

4.大戟

京大戟——泻下逐水力强(大戟科)(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红大戟——消肿散结力胜(茜草科)

5.五加皮

南五加——无毒,补肝肾,强筋骨(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根皮)(补肝肾、强筋骨、利尿)

北五加——有毒,能强心,利尿,止痛(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药典”定为喷鼻香加皮)

6.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湿

绵萆薢(川萆薢)——祛风湿

粉萆薢(粉背萆薢、山萆薢)——利湿浊

7.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黄菊花(杭菊花)——疏散风热(苦)

白菊花(滁菊花)——平肝明目(甘)

野菊花——清热解毒

四、药名附近

1.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2.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沙苑子(潼蒺藜、沙苑蒺藜)——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5.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

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7.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

秦艽——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

8.防风——揭橥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9.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姜的根茎)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

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高良姜的根茎)

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姜的干燥老根炮制品)

生姜皮——和脾行水消肿 (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

10.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川楝的成熟果实)

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

11.鹤草芽——杀虫(龙芽草即仙鹤草的冬芽)

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杀虫(龙芽草的全草)

12.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苏木的心材)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紫苏的成熟果实)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紫苏的茎叶)

13.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泰西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党参——益气、生津、养血

太子参——补气养阴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南沙参——养阴清肺、化痰、益气

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

16.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17.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黄根——敛肺止汗

18.牛黄——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雄黄——解毒、杀虫

硫黄——解鸩杀虫止痒、补火助阳通便

19.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野菊花——清热解毒

20.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枢纽关头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猪苓——利水渗湿

五、用量

牛黄——入丸散,每次0.2-0.5g

羚羊角——煎服1-3g;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麝喷鼻香——入丸散,每次0.06-0.1g

蟾酥——入丸散,,每次0.015-0.03g

硫黄——入丸散,1-3g

雄黄——入丸散,每次0.15-0.3g

巴豆——入丸散,每次0.1-0.3g

砒石——入丸散,每次0.002-0.004g

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每次0.3-1g

细辛——煎服2-5g;入丸散剂0.5-1g

马钱子——入丸散,日服0.3-0.6g

人参——挽救虚脱15-30g

石膏——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甘遂——入丸散,每次0.5-1g,醋制

槟榔——单用杀虫60-120g

六、用法

1.后下(芳香类)

薄荷、生大黄、砂仁、白豆蔻、肉桂、沉喷鼻香、番泻叶、钩藤、鱼腥草、青蒿

2.先煎(贝壳、矿石类药物)

水牛角、生石膏、生磁石、珍珠母、龙骨、石决明、龟板、鳖甲、牡蛎、代赭石、附子、

川乌、生自然铜

3.冲服

芒硝、竹沥、琥珀(沉喷鼻香粉)

4.泡服

番泻叶

5.不入煎剂

雷丸(蛋白酶)、琥珀、芦荟、朱砂、牛黄、开窍药(麝喷鼻香、冰片、苏合喷鼻香、蟾酥)

6.只外用,不内服

升药、炉甘石、土荆皮

7.入丸散

麝喷鼻香、冰片、苏合喷鼻香、蟾酥、朱砂、牛黄、琥珀、芦荟、巴豆、马钱子、雷丸、羚羊角、

血竭、甘遂、雄黄、硫黄、砒石、鹤草芽

8.包煎

车前子(成熟种子)、海金沙(成熟孢子)、蒲黄(花粉)、五灵脂(粪便)、(枇杷叶)、

(飞)滑石、旋覆花、葶苈子、赤石脂、辛夷

9.不宜久煎——钩藤

10.另煎兑服——羚羊角、人参、泰西参

11.烊化兑服——阿胶

12.制霜内服——巴豆

13.醋制——甘遂

14.焗服——肉桂

七、利用把稳

1.朱砂

有毒,不可过量,忌火煅

2.使君子

大量服用可致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反应;

与热茶同服,亦能引起呃逆、腹泻,故服用时当忌饮茶

3.关木通

60g水煎,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八、别名

辛夷——木笔花、春花

金银花——双花、二宝花、忍冬花

茜草——茹虑、虑茹

骨碎补——毛姜、申姜、猴姜

僵蚕——天虫、姜虫

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恶实

射干——乌扇(原名)

淫羊霍——仙灵脾

补骨脂——破故纸

山茱萸——枣皮、山萸肉

海螵蛸——乌贼骨

蒲公英——黄花地丁

火麻仁——麻子仁、大麻仁

薏苡仁——米仁、苡仁

牛黄——丑宝、西黄、犀黄

刺蒺藜——白蒺藜

麝喷鼻香——元寸喷鼻香、当门子

槟榔——大腹子、花槟榔

沙苑子——潼蒺藜、沙苑蒺藜

诃子——诃黎勒、煨诃子

蟅虫——地鳖虫、土鳖虫

川楝子——金铃子

仙鹤草——龙芽草、脱力草

黄药子——黄药脂

牵牛子——黑丑、白丑、二丑

穿心莲——榄核莲、一见喜、苦胆草

玉竹——葳蕤(原名)

大黄——川军、锦纹、大黄炭

古称 今称

通草 木通

通脱木 通草

九、药用部位

五倍子——虫瘿

桑螵蛸——卵鞘

海螵蛸——乌贼内壳

五灵脂——粪便

海金沙——孢子

鹤草芽——冬芽

蒲黄——花粉

辛夷——花蕾(丁喷鼻香)

地骨皮——枸杞的根皮

熊胆——干燥胆汁

桑寄生——带叶茎枝

茯苓、猪苓——菌核(雷丸)

穿山甲——鳞片

附子——子根

薤白、百合、贝母——鳞茎

竹茹——茎的中间层

琥珀——化石样物质

乳喷鼻香、没药、血竭——树脂

龙骨——化石

麝喷鼻香——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

蟾酥——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

牛黄——胆结石

禹白附、黄药子——块茎

鹿茸——雄鹿的幼角

石决明、牡蛎——贝壳

紫河车——胎盘

天花粉——栝蒌的块根

瓜蒌——栝蒌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