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文欣赏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十首古诗赏析

文 / 网络 编辑 / 塞上齐翁

1、《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中国古诗文不雅赏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十首古诗赏析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思乡诗措辞平实,如净水芙蓉,不带半点润色。
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
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油然而生的思乡之情。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已成了炎黄子孙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古诗之一。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奇,辞藻的华美;而因此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发了朴拙深奥深厚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真实动人,因此被众人赞为“妙绝古今” 。

2、《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它以朴素的措辞,生动的形象,歌颂了人类最伟大的情绪——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点出了母子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描写慈母的形象和顾虑儿子的切切深情;诗的后两句,以普通形象的比喻,寄托小儿百姓炽烈的情怀,对付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美的词华,亦无巧琢雕饰,却营造了浓郁醇美的意境,情真意切。
千百年来,拨动千万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3、《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前六句写古原草,后两句写送别,把咏物和送别多层次地、紧密地结合起来,紧扣题目,生动活泼,意象完美。
并以他独特的审美感想熏染,突出了野草不怕火烧、屡枯屡荣的顽强生命力;以“远芳”、“晴翠”这样美好的词汇,把它的气味、色彩描写得那样诱人。
因此,虽然说“萋萋满别情”,但并不使人感到“黯然神伤”。
这首诗通体完美。
个中的“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一联,对仗工稳而气势磅礴,看似歌颂野草,实则远远超出野草而具有普遍意义,给人以积极的鼓舞力量。
唾弃“野火”而赞颂“东风”,又含有深刻的寓意,它在当时就受到前辈墨客的讴歌,直到现在还常常被人引用,不知勉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奋发向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堪称“千古绝唱”。

4、《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另一种缩写版的《七步诗》是这样: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天子往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贯心怀忌恨。
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去世),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说出上面这首随处颂扬的诗来。
由于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听说曹丕听了往后“深有惭色",不仅由于曹植在咏诗中表示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以“萁”燃而煮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不得不有所顾忌。
这首诗连同这个典故,都早已广为人知。
墨客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霎光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不雅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同根”一语双关,措辞浅近,寓意明确,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骨血相残、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这恰好解释此诗在公民中流传极广。

5、《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头二句诗“万里景象尽收眼底”,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
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料、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抒发墨客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欲望,有情有理。

有人说“诗忌说理”,应该说,诗歌不要生硬呆板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鼓吹哲理。
在这首诗里,墨客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领悟在一起,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又使人觉得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个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
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6、《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西岳之东,以是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这首诗抒发身在异域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响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弯曲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已成为游子思乡、念祖难以解脱的心结。

7、《诗经》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旁边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旁边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旁边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本诗选自《诗经?周南》,它是《国风》的第一篇,也是《诗经》的开卷之作。
《诗经》是中国诗歌之始,个中不乏千古名句,尤以第一首广为人知。
中国的爱情诗也有很多,但尤以《关雎》影响最大。
全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他所喜好的女子的不懈追求和爱情抱负。
诗篇反反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诗意层层递进,感情旷达炽热,表示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特色。
本诗艺术上奥妙地采取了“兴”的表现手腕。
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遐想。
以下三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猖獗地相思与追求。
此外,全诗措辞幽美,长于利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如“参差”、“窈窕”、“辗转”、“关关”等,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百年来,每当男子想去追求女子时,这句诗就成了最充分的情由。

8、《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去世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这首诗,起调高亢,光鲜地提出了人生的代价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去世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浸染。
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去世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搪塞塞责。
因此,墨客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连忙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洁鼓。
项羽自己以为无脸见江东父老,便转身苦战,杀去世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墨客反攻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为,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由于这都是墨客的心声。
如此年夜方雄浑、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男子了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透人胸臆,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去世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细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奥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概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去之时悲哀。
首联严整对仗,颔联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颈联“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交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口碑载道。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抑扬,气脉流利,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凄凉惨恻之气,腔调豁达,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10、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既是感叹,也是告诫,它不是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是有血有肉、意蕴深刻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详细人、详细事落笔,墨客选择比较范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道出了一个浅近的道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大家都要珍惜。

图文网络于网络。
笔墨或有改动。
图片或有缩放剪裁。
意在宣扬、推介、分享、欣赏。
若涉及版权请在评论区奉告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