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关于《中华通韵》的谈论非常热烈,我前几天已经发出《我说<中华通韵>》表明了态度。本日有时翻出多年前写的小文章《谈谈诗词若何用韵》,也贴出来作为补充。感激大家关注。)
谈谈诗词若何用韵
诗词若何用韵,是这二三十年辩论得最多的问题,也是学诗词的人必须首先办理的问题。到底该当若何用韵呢?我的回答很大略,写诗词纯粹是个人行为,你想怎么用韵是你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你也可以不管别人。但是如果你写的诗词给了别人看,情形就不同了,虽然你怎么用韵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别人要怎么说,你也管不了,除非你写的诗词永久不给第二个人看。正是由于写的和看的人都多了,古代的墨客们才制订了用韵的标准来进行规范,让大家共同遵守。
当今诗词之用韵,大致分为两类,一为古韵(以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为代表),一为新韵(即用普通话押韵),这种格局被形象的称为双制度。
主见利用古韵的人都反对新韵,即用普通话押韵,其争执的焦点是普通话没有了入声字,而入声在诗词中是一个非常主要的音调,特殊是填词,许多地方必须利用入声,如果没有了入声,将会变得不伦不类,如果完备利用没有了入声的普通话,那么,古人的许多经典作品就失落去了应有的韵味。而主见普通话的人认为,入派三声后入声字已经消逝,何必还要严格区分入声字呢?如果坚持利用古韵,会给作者特殊是初学者带来很多困难,有的人乃至说,普通话是国家法定推广的措辞,不该用便是违法。
我并不反对双制度,但是我自己的创作却是单轨的,我只利用古韵,我以为利用古韵没有什么未便利,纵然在我初学时也没以为古韵有什么难,平水韵韵表分部门列大略明了,一查即知,何难之有。反之,利用普通话却很未便利,我看了某君编的新声韵表,比平水韵韵表还要繁芜。我冒昧说一句,用普通话创作诗词,目前还没有涌现什么佳作,也没有什么高手,用古韵创作诗词,却佳作数不胜数,高手如林,至今居于绝对的主流地位。有朋友预测100年或者200年后普通话诗词会成为主流,但问题是,谁能见到那一天并且证明这一预测呢?而我所说的古韵的主流地位,至少在50年内是可以证明的。
对付入声,我也是主见严格区分的,情由已如前述。实在入声也并未全部消逝,在全国很多地方至今都保留着入声。入声是诗词文化的主要元素,也是主要的文化遗产,弃之可惜,还是继续的好。
反对平水韵的人喜好说的便是,语音是变革的,平水韵中的一些字现在已经不是原来的读音了。此话不错,但是只说到了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便是,虽然有部分语音发生了变革,但是大量的语音却没有变革,平水韵中的绝大多数字现在仍旧是原来的读音。诸君如果有兴趣,不妨把平水韵中的字拿来作个统计,看到底是变革了的多,还是不变革的多。毫无疑问,一定是不变革的多。写于2000多年前的《诗经》,流传至今,大多数作品依然琅琅上口,唐诗宋词就更不用说,这证明从古到今的韵脚大多没有变革,变革的只是少数。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为了少数的变革而抛弃大多数的不变革呢?正如有的人挖空心思去《全唐诗》中找出个别出律的例子从而认定“古人破律”一样,这些人为什么没有看到《全唐诗》更多的作品是严守诗律的。你大概能够找出1000首乃至更多出律的例子,但是别忘了,在近50000首全唐诗中,还有40000首是合律的。在树叶和森林之间,到底谁更主要?
以是,对付平水韵,少数地方可以有所打破,但是从总体上还是该当给以尊重,详细操作的方法便是邻韵通转。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既可以继续古韵中大量不变革的部分,又可以通转已经变革的部分,使古韵更有生命力。这已经有大量佳作可以证明,或许,这便是今后的主流。
对付古代的文化遗产,还是保护的好,这些年我国每当新创造一个古代的文化遗产哪怕残缺不全都如获珍宝。如果我们现在废弃平水韵,直到让平水韵完备从民族文化中消亡,那将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大丢失。我们可以假设一下,等到平水韵完备消亡后,又过了几百年,如果后人忽然从地下出土文物中创造了平水韵,一定会是轰动天下的重大创造,其文化代价可能不亚于上世纪殷墟甲骨文的创造,一定会有不少的专家来进行专门研究。与其如此,我们何不现在就将其保护并传承下去呢。
其实在用韵的问题上花费口舌大可不必,由于用韵是一个最低层面的问题,是在初学时就该当办理的问题,年复一年的辩论用韵问题,有的人从青年辩论到中年,再辩论到老年,三十年过去了,还在辩论,便是始终写不出一首好诗,这样的辩论还有什么意义?真正要想写出好诗,还是不要老勾留在用韵的辩论上,写诗的功夫并不在用韵上,有的人不论用什么韵都可以写出好诗,反之,有的人不论用什么韵都写不出好诗,作品之利害,实在与用韵没有什么关系。以是我建议少一些用韵的辩论,多一些写诗的思考吧,诗国里须要思考的东西太多了,别再纠缠在低层面的用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