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昼夜变秋声

——咏秋声古诗词赏析

王传学

江流日夜变秋声咏秋声古诗词赏析

在古诗词中,秋日还有一种意象是秋声。
秋声,是秋气浸染于大地所产生的一种分外的声响。
反响在古诗词中,它是墨客对付秋日的分外情绪体验。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秋声赋》里,对秋声有着生动的描写:

初淅沥以潇飒,忽奔驰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狂奔,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作者用持续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秋声变得详细可感。
作者通过描写秋声由“初”起到“忽”至,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形象地表现了秋声变革的急剧和来势的剧烈。

在古诗词中,以秋声为意象的诗句有很多: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秋日西风劲吹,草木零落,是一种肃杀的秋声。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在夕阳西下时,万树落叶的沙沙声,是一种萧瑟的秋声。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千家万户的竹林被风摇动的簌簌声,是一种苍莽的秋声。

唐代大墨客白居易对秋声体察细微,有独特的感想熏染:

远壁秋声虫络丝,

入檐新影月低眉。

床帷半故帘旌断,

仍是初寒欲夜时。

(《旧房》)

写远处墙壁传来的虫声络绎不断,这是初秋静夜的秋声,有一种闲适寂静的觉得。

再看他的《早秋独夜》:

井梧凉叶动,邻杵秋声发。

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

水井阁下种着一棵梧桐树,每当风吹过期,总会发出“沙沙”的响声。
景象凉了,邻居在准备过冬的粮食,传来杵臼发出的阵阵秋声。
墨客独清闲屋檐下就寝,半夜醒来,只见月光洒满了半边床上。
这风吹梧叶及杵臼传来的阵阵秋声,透露出浓郁的初秋气息。

唐代词人温庭筠对秋声的刻画细致入微:

玉炉喷鼻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

“玉炉喷鼻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面前有炉喷鼻香袅袅升起,有蜡泪滴滴垂下,一怀秋思请托在近处的两个景物上。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眉上点翠妆薄,鬓云已乱,不妨睡觉去吧。
但是,秋意浸润,漫漫永夜,枕头和锦被都是凄寒彻骨的,永夜无眠。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一叶叶,一声声,只有愁深似海的人才能一点一点地听见,也只有愁深似海的人才能一声声地数到天明。
这雨落梧叶一滴一滴的秋声,成为深秋最范例的意象。

南宋词人张炎的《清平乐》,也是从梧叶感知到秋声: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此词上片写秋意。
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
从中,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哀忧闷的共鸣来。
词人选景立意颇为新颖:写秋寒,不言西风呼啸,而言候蛩凄断;写秋感,不言愁字,而言芦花盼雁。
既蕴藉又有美感,表现出词人深厚的功力。

下片道出无限秋愁。
兰成,南朝梁时墨客庾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
默默愁煞的庾信,可怜夜夜脉脉含离情。
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飘下,不知寄托了多少凄凉秋声!
词人言梧叶而写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孤苦寥落,刻画人物入木三分。
词中借庾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借梧叶之孤表达出人间的孤苦苍凉。
末了两句写梧叶秋声,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成为传世佳句。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雨打梧桐点点愁,不知秋声多少很多多少重!
这是一种为国破家亡而发出的感慨至深的悲愁的秋声。

再看元代散曲家徐再思的小令《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梧桐叶摇出的每一声秋风,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意;芭蕉叶上的每一滴雨声,都让人感到深深的愁情;夜里做着的归家好梦,一贯延续到三更之后。
三更不寐,便是由于这样的秋声让人意乱心烦……

清代墨客王士禛的《江上》写道:

吴头楚尾路如何,

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

满林黄叶雁声多。

吴头楚尾,是春秋时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
那里,地域辽阔,山水相接,烟雨迷茫,江涛奔涌。

此诗描写了深秋时节,江上白波涌起,而烟雨飘飘,天色惨淡,江上顿时给人沉沉的觉得。
那滚滚的江水挟着深秋的寒气,风寒水冷,吴楚一带,秋意盎然。
而两岸山峦经秋意的传染,树叶也被秋霜染成金黄,那金黄的叶子随风飘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飘忽在秋水之上。
树林里、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归,时起的雁声从天宇传来,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游子在外,听到黄叶飘飞,雁阵声寒,即起思归之意,乘晚渡江归去。
这是一种思归的秋声。

清代墨客宋婉在《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写道:

塞鸿犹未到芜城,

载酒登临雨乍晴。

山色浅深随落日,

江流昼夜变秋声。

上方钟磬疏林满,

十里笙歌画舫明。

空负黄花羞短鬓,

寒衣三浣客心惊。

全诗写墨客登临慧光阁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浓郁的悲秋意绪。
“山色浅深随落日,江流昼夜变秋声”,墨客登楼远眺,随着夕阳的变革,山岭颜色深浅各不相同;江流昼夜奔驰,江水打出来的声音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如果你存心分辨,四季都有它的表情,四季的声音表情达意各不相同。
“江流昼夜变秋声”,表现了大自然时序更替的自然法则。

感悟秋声,体味诗情,我们的心中便多了一份冲动,我们的感情便有了一些安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