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词意象是什么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主要观点。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详细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实在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不雅观察、感想熏染、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意象的利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不雅观之,营构意象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赋,克日常平常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绪的特质,便直接加以利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办法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色。
兴,便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寄托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
二、学诗捷径——意象剖析法意象,便是客不雅观物象经由墨客的情绪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大略地说,意象便是寓“意”之“象”,便是用来寄托墨客主不雅观情思的客不雅观物象。
我们在阅读与理解诗歌作品时,首先走进诗歌中的意象,由意象特点到所包蕴的思想情绪,进行准确的剖析,这样我们就不难剖析和把握住作者的思想不雅观点、代价取向和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下面以《雨霖铃》来做一下示例剖析。这首词的上阕“寒蝉悲惨,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选取了三个范例意象,着重渲染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凄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蝉”声是“寒”冷的、“悲惨”的,送别的长亭在“骤雨初歇”的傍晚也透着凉意。“对长亭晚”,交代韶光、地点。天下雨,恰好勾留;时将晚,勾留韶光有限,别离的他们多么希望雨一直,天不晚啊!
接着墨客又在虚想的画面选取了三个范例的意象:千里烟波、沉沉暮霭、空阔的楚天。千里烟波浩淼绵长的特点与词民气头永劫光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民气境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涯相似,这一些意象使得墨客忧伤、无望、彷徨的繁芜心情,跃然纸上。
词的下阕,设想别后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墨客捕捉了三个意象。它们是西沉的残月,栽满杨柳的汴河岸,还有渐起吹醒痴情词人的晓风。“月”前着一“残”字,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杨柳代表惜别与留恋,是令人伤感的。这三个意象,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凄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在意象剖析法的利用中,我们要做这样几件事:
一是认识意象。
知道什么是意象,意象于诗歌有着若何的主要性。
二是学习剖析意象。
先抓意象,其次准确把握意象的特点与意义,既要联系全诗,作宏不雅观的把握,又要深入细致地剖析意象的内涵。末了要把稳学习意象的表述方法,如:
意象的并置:即将既干系又各自独立的多个意象并列展现。
意象的领悟:即意象间的交汇与结合。
意象的叠加:指诗歌中的多个意象环绕某一核心,前后涌现,因寓意相同,而叠加在一起
意象的流动:指诗歌意象流动变革,表现丰富思想感情。
意象的超时空组合等。
对诗歌意象的剖析: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三是积累意象。
梳理意象,将意象分门别类。梳理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将同一意象的不同意义找出来。如杜鹃在“杜鹃啼血猿哀鸣”中表忧闷,在“杜宇一声春晓”中表欢畅与希望。二是将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的不同意象找出来。犹如是表离情别绪,有杨柳(“昔我往矣,扬柳依依”),有东流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有晓风残月(“扬柳岸晓风残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