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十一月对应农历的十月,农历十月有节气立冬和小雪,是传统冬季的开始。
农历的十月一日,是传统民间的寒衣节,在很多地方,盛行给先人上坟,点火纸做的衣裳,表示子孙不忘先祖灵魂的存在,捎去冬衣表示思念和思念。
寒衣,顾名思义,这是寒冷时节的衣裳,是冬天抵御寒冷的衣裳。
那么寒衣和寒衣节是怎么来的呢?
一,寒衣
寒衣,该当是古代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对冬天御寒衣裳的一种分外称呼,笔墨盛行利用”寒衣“这个词,是在唐朝。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
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喷鼻香。“唐朝王勃《秋夜长》
唐朝边陲广阔,有大量的军人防守边陲,而且唐朝的士兵和当代的士兵不大相同,有相称一部分士兵所须要的物资,须要自己配备,比如战刀,马匹,衣裳,当然所在的军队也会供应衣裳,但古代纺织业没有现在发达,以是常常会涌现断档征象,而且北方景象寒冷,须要家里寄来过冬的衣裳。于是就会发生这样的征象,秋日,有士兵的家庭,准备冬天的衣裳,等待驿站邮差,一起带往北方。
而且这种士兵和补给的办法并不是唐朝独占,由于创造的两千多年前的秦国竹简上,也写着士兵的家书,希望家里寄钱和夏天的衣裳来,特意叮嘱家人不要用丝布做衣裳,普通安陆的布就足够。
但是作为家人每每在经济能力范围之内,做最好的衣裳送去。
王勃算是初唐时候的人,他写秋夜长,以一个丈夫在边关的妻子的口吻,写下秋日里的思念。
边关的丈夫已经良久没有来信,而通往边关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我无法寄去亲手做的寒衣,这御寒的衣裳,放在家里徒有芬芳。
”或秋深。严凝月。萧寺寒风声切切。
囊中青缗一个无,身上故衣千处结。“唐朝·敦煌曲子.《三冬雪·其二·望寄寒衣十五首》
这是当代在敦煌创造的唐朝的民间词,光望寄寒衣存在的就有十五首。这是防守在敦煌一带的古代的士兵的民歌,愿望家人寄来冬天的衣裳。
深秋就已经严霜寒冷,在敦煌寺庙这里驻守,荒凉的地方寒风切切。我口袋里一个铜板都没有,身上的衣裳破旧,到处打着结。
冬天在黄河以北的地方,衣裳尤其主要。以是冬天的衣裳在唐朝约定成俗,称为寒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异日泪,孤舟一系故宅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出自《秋兴八首》其一
安史之乱后,杜甫带着家人逃难,进入唐朝边疆地带的四川,这首诗该当是写在晚秋,由于菊花在晚秋开放,而此时枫叶红,开始大规模凋落。
节气附近冬天,气温低落,家家户户都在制作冬天的衣裳。听得见妇女槌打布匹的那种迫切声,和家里剪刀起落的声音。这是在降温之前,赶紧在做冬天御寒的衣裳。
”无事来江外,求归不得归。
眼看黄叶落,谁为送寒衣。“唐朝《铜官窑瓷器题诗》
安史之乱后,大量的手工业者躲避战火,迁徙到湖南长沙一带,这里形成了巨大的陶瓷制作基地。职员的流动带来经济的繁荣,但是这首烧在瓷器上的诗写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
他们或者并不是当兵,而是为了谋生,流落在故乡之外,由于各种缘故原由,不能回家。
我由于找事情,来到了这迢遥的有江水的地方,想回家却回不去。
眼看着黄叶纷飞的霜降晚秋,以及即将来临的冬天,谁给我送来冬天的衣裳啊。
那么从这些大量的寒衣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服装行业并不十分发达,冬天的衣裳,多数依赖家庭的供应。
那么是否唐朝之前的人就不穿冬天的衣裳呢?怎么会,只是那时候不叫做寒衣,当然也不要做棉衣,由于棉花和棉布是宋朝才有的。
二,古代人冬天的衣裳
周朝天子的冬衣标志便是”裘“,动物的皮毛做成的衣裳。
农历十月和立冬,天子必须穿着裘,去欢迎冬天的神。
”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去世事,恤孤寡。“
“是月,天子始裘。“
”饬丧纪.辨衣裳.审棺椁之薄厚.茔丘垄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贵贱之等级。“周《礼记月令》
周朝的首都在陕西和河南,这是妥妥黄河流域。
立冬这天,天子穿着最好的裘,有品级的大臣也穿裘,表示冬天的到来。但是他作为帝国的君主还是做了其他许多事,敬拜在战役中去世去的人,安抚战役留下的孤寡。对付须要下葬的有品级的人,严明置办他们的后事,包括用以下葬的衣裳。
贵族穿什么呢?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佚名 〔先秦〕羔羊
他们的冬天的衣裳虽然不能和周天子比,但是用羔羊皮和丝绸丝线缝制的冬天的衣裳,那个大气端庄暖和精细,也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安详在宴席上,从盛大的宴席上退场,款款而行,彷佛是炫耀的秀场一样,哪里会以为冷。
普通中上层的人家可以用丝绸纺织品做衣裳。
普通人,在棉花棉布没有大规模栽种和纺织时,便是用苎麻葛布,实在大雪纷飞的日子,塞上不能纺织成布的线头,植物纤维,芦花,或者干燥的树叶,没准还有鸡毛什么的。这便是古代的冬袄。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唐代李白《子夜吴歌·冬歌》
李白这是在盛唐,边关将士的衣裳,仍旧是家庭供应,女性们在家里裁剪制作丈夫身上的寒衣,
袍子中间垫上厚厚的丝絮。当然这要看家庭经济状况,好的里面是丝绵,差的,便是苎麻丝,葛丝,芦花之类,如果这些女子,知道一千年后盛行羽绒服,且最为保暖,一定会拔光鸡毛。
唐朝人管御寒的衣裳,叫作寒衣,包括了给边关寄去的衣裳,也包括了普通人御寒的冬衣,见于各种诗词中。
三,寒衣节
寒衣我们知道是冬天的衣裳。
但寒衣节却是给去世去的人烧衣裳,这有什么联系吗?
当然有,上面我写了周朝天子在立冬除了穿裘皮衣裳,还有一件事,是敬拜战去世的亡魂,安抚他们的家人。
这个传统,汉朝连续发扬。除了以上几种。
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
到了魏文帝曹丕时期,朝廷百官发个大帽子,贵贱无欺。
对付朝廷中的臣子尚且如此体恤,那么对付边关的将士和战去世者,就其余有重大的仪式了。
到了宋朝,农历十月一日,将唐朝的玄月的授衣节挪到十月一日。天子在这天,敬拜先祖,祭奠英灵,郑重授衣,除了朝官,便是有武功的边关将领,亲赐御制绵袍,以表达对他们的褒奖。
民间则在农历十月前,纷纭上坟,祭奠先祖和战去世的亲人,个中敬拜的用品已经非常人间化,便是用纸做成的衣裳鞋子,以表示自己不忘却他们。
那么官方的十月一日是授衣节,实际民间该当流传,是叫寒衣节或者送寒衣,由于寒衣是个非常口语和生活化的词,从唐朝就有。
到了元朝,授衣节这个官方称呼就消逝了,民间就称寒衣节。
而且此时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成为戏剧内容,广为流传。
而随着历史的进步,手工业纺织业服装业更发达,当兵的也不用家里去特地制作寒衣,人们日常的保暖并非前朝那么吃力,送寒衣,也紧张演化成,给逝去的先人亲人点火冬天的冥衣。在明清两代形成主要的十月敬拜民俗。
世上的顾虑温暖,延伸到灵魂的寄托。
不过烧纸做的衣裳,是随意马虎引发失火和污染环境的。
以是当代的敬拜不提倡烧寒衣。
大家知道寒衣节的来历,更要看重对家人的关爱和保暖,多多准备御寒的衣裳吧,多多陪陪身边的亲人,天寒衣不寒,冬雪过大年。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