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陵区自210国道向南上河堤路,自东向西约5公里,就来到灞渭桥。

河堤路从宝鸡到潼关全长130公里,路面宽49米,分为巡堤路、景不雅观道路和行车道三部分,全线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春有百花迷人眼,夏有湖水送清凉,秋有红叶做点缀,冬有河滩芦苇荡,两岸点缀着湿地景点,花红柳绿,水鸟争鸣,是市民最喜好的公路。

如果说河堤路是一条项链,那么灞渭桥便是项链上最刺目耀眼的一颗珍珠。

在跨渭河流域管理建筑的56座桥梁中,西安有22座,而灞渭桥以跨度最大、景不雅观最美、文化内涵最丰富而著称。
全长1288米,横跨灞河,贯通东西,让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和未央区从此不再迢遥。

灞渭桥灞河入渭口的最美古建西安北郊一道最靓风景线

灞渭桥由二十几根巨大的桥墩撑起桥面,供人车通畅。
除了桥体本身的伟大稳固外,桥身及其上的建筑也独具特色、气势恢弘,让人不由得发出惊叹。

在我国历史上,汉代建筑讲究中轴对称,最为光鲜的特色是有“阙楼”,旁边对称、外不雅观高大,两个楼中间留有缺口,即为大门。
楼阁的台基高大,常高达几十米,以彰显皇权神圣,使帝王高高在上,如阿房宫、未央宫等。
据史料记载,未央宫“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
而相对的房屋则较低矮、屋顶平缓,瓦当上常刻印有笔墨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持重而典雅。

灞渭桥的设计颇具大汉建筑风格,从布局上看,东西两边桥头建有阙楼,一边两座、南北对称,路从中间穿过,符合古阙楼特点。
桥面上的三组六座不雅观景楼阁也有讲究,东西两边的两组楼阁大小一样,中间那组楼阁处在桥中点位置,规模比两边大一倍多。
以是,无论车从哪个方向行驶,看到的景不雅观都是同等的,即从阙楼上桥,经由小楼阁,穿过中点的大楼阁,再经由小楼阁,末了从阙楼出桥。
行驶在桥上,就如穿越皇家园林。

单就一座楼阁而言,主楼四面各由四根立柱支撑,旁边是廊坊,廊坊外是门楼,廊坊和门楼高低一样,但比主楼低,这样就形成错落有致的三层建筑。
每层建筑房顶平缓、青色小瓦,只是瓦筒不是汉代的圆形,也没有“四神”纹饰,但却装饰了小圆灯,夜色中五彩缤纷、甚是俊秀。

三组楼阁内部则进行了不同的美化妆饰,特殊是位于中间的主楼阁,一层内装饰有秦岭树石,每个立柱下一块。
这些石头采自秦岭山脉,成形约在11-14亿年前,形状酷似古树。
廊坊立柱间则镶嵌石碑,先容秦岭七十二峪,从一到七十二分别是秦岭从宝鸡到渭南绵延排列的七十二道峪口,南北楼各三十六块,每块石碑根据秦岭山峪的特点图案各不相同,有山脉、有流水、有楼台,形象而又生动。

西边的南侧小楼阁中摆放着偌大的古灞桥石墩,周边装饰有历代墨客咏西安、咏秦岭、咏渭河的古诗词,廊柱间的石碑上紧张先容了西安八水和关中八景。
一水一碑、一景一碑,镶嵌在立柱间,让人既赏了景又增长了知识。

登楼远眺,一个春意朦胧、活气盎然的渭河尽收眼底。
向南看是清清灞河水,河面宽阔,河滩是一片湿地,碧绿的是柳树,枯黄的是芦苇,水草刚刚钻出地面,一片一片是淡淡的嫩绿。
正是枯水的时节,沙滩袒露着,几只黄莺在水边整洁地站成一排排,彷佛列队出早操。
一群野鸭在湖泊里快乐地游着,时而一线排开,时而三两成列,有条不紊。
一群小燕子在水面上舞动,忽高忽低,环绕在桥周围,充满活气。
还有成群的小麻雀,在芦苇荡里叽叽喳喳地叫着,竟似一幅江南水乡的美景图。
向北看,渭河水滚滚东流,河对岸高陵区楼群密集、层层叠叠,好一派如日方升的新气候,展现出西安跨渭河向北发展的好势头。
桥的两头,分别点缀着灞渭生态滩区和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连同桥体形成一个大写的Z字形,只是办法略这般美景的全貌,只能用无人机来欣赏了。

一座桥,风格上秉承古建筑遗风,内饰融入山、融入水、融入石,融入些许当代元素和人文情怀,让其不仅仅具有交通功能,还成为古城的又一处嬉戏盛景,西安的又一道最靓风景线,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