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月牙。

初读这首诗,觉得很不像“古诗”,没有严格对仗和韵脚,也没什么深远意境,觉得大口语说了一件小事,随便拎出个粗通文墨的人照此而创作,说不定可以写出一大堆。

怎么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呢?我借动手机的方便,查阅了一些关于这首诗的资料。
原来,写此诗时施肩吾的小女儿正是天真可爱的年纪,诗中提到“幼女才六岁”,参照民间打算年事要加虚岁的习气,这个备受宠爱的小姑娘实际可能不过4、5岁的样子。
施肩吾见到纯挚的小姑娘仅管不明白什么是七夕节,也有模有样地学着大人负责拜月的样子忍俊不禁,以是写下了这首“大略”的诗。
诗歌用的是白描!白描的手腕!以是大略而生动,细读也能体会出一个老父亲对幼小女儿的满心喜好吧。

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吗?为什么要拜月呢?原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始于西汉,壮盛于宋代,每年七月初七举行。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神往。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授予了“牛郎织女”的俏丽爱情传说,七夕节少女们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福许愿,乞求像织女一样长相娇美、聪明手巧,祈祷姻缘顺遂,当代更是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幼女词唐 施肩吾

施肩吾的小女儿不知道巧与拙的意思,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乞巧,可爱的她也在七夕节之夜,堂前学人拜月牙。
墨客目睹这一场景,一定心都化了,不写首诗向天下人昭告一下怎么能行呢?至此,再读一遍这首大略的诗,你是不是也会不禁莞尔,超时空点头附和:真是太可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