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痛大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而能写出人所共有的情绪,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大概是一首好诗传诵千古的主要缘故原由之一。
《古诗十九首》大概便是这样一组诗。这个名字你大概没有听说过,但里头一些诗句,我想您一定是听过的,比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迢迢牵牛星,皎皎天河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等。
这一组诗,是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编入《文选》而得名的,传统的学者一样平常认为它们思想悲观,情调低沉,但如果我们看一看它们出身的年代,实在大概就不会认同这样的说辞了。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群雄逐鹿天下,《三国演义》是让人看得热热闹闹、热血沸腾,但对付当时身处浊世,名如秋蓬的人们来说,那却断然不是空想的年代。《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期,代表着那时候的人们,抒发出离愁别恨、生命无常的感慨。
离愁别恨和相思成灾十九首的第一首,便是描写离愁和思念的。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置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是行了又行,走了再走,就这样走啊走啊走个一直。于是“与君生别离”,为什么叫生别离呢?想表达的意思是“活生生”地分开了你我!
叠词的利用,不仅仅是诗笙歌律美的须要,更是一种情绪的堆砌,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我们会想:那么是什么使得他要不断得远走呢?是什么样的缘故原由让他们生生别离呢?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从此往后,两人天各一方。我们本日说天涯海角,彷佛很浪漫,但在东汉那个时期,相去万里(相称于本日几千里),真的便是一个在天的这边,一个在那边,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南来依旧留恋北风,越鸟北飞,仍旧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雀尚留恋故土,外子呢,难道就不惦记故乡的父母妻儿吗?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分离的韶光一每天过去,而自己的衣带也一每天松了。后来辛弃疾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干瘪”,不知道是否受了这里的影响。这里再次用了“相去”,和前面的一个“相去”对应,一个是间隔上的越行越远,一个是心灵上的,这位可怜的女子不禁在自怨自艾,外子是否为他乡女子所迷惑呢,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自己的心中也蒙上了一层阴影。以是接下来说:“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相思成灾,思念成海,更是夹杂着预测和疑惑,这样的心境,更是经不住岁月那把杀猪刀啊。以是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写到末了,只好欲说还休,告诫自己相思了无益,与其自暴自弃,干瘪不堪,还不如“努力加餐饭”。
可是,她真的断得了这绵绵不绝的相思吗?!
再来看一首思妇之作:
青青河边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yǒu]。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这首的哀怨气息,彷佛没有那么浓一些。作为昔日的歌女,嫁作人妇,她没有太多的哀求,只希望能和夫君相依相偎,举案齐眉。
上半首,极写这位少妇的艳丽照人,她只在窗边一站,就令楼宇生辉,窗牖皎洁。红妆艳服,盈盈体态,纤纤素手,这位妇人往昔一定是颜色无双,风靡欢场之人--所谓“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是也--而如今,她的企求,只为一人,只盼和他相聚而已。
这种阅尽世间繁华后的甘于平淡,大概才是最令人动容的吧。
接下来这首,也和思念有关,大概说的是爱情遭受挫折后的痛楚和哀伤:
迢迢牵牛星,皎皎天河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心裁。
终日不成章,泣涕泣如雨。
天河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织女的口吻,陈说相思之苦,反复利用叠音词,如“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使得整首诗情趣盎然,清新奇丽,读来朗朗上口。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
说了三首闺中相思,再来看几首感慨生命无常的: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关于人生苦短,是古诗里常见的题材,名句非常多。比如苏轼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更早的,还有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箫鼓鸣兮发棹歌,欢快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首《青青陵上柏》也是这类题材,墨客游京师洛阳,有感而发,表达的是类似“繁华有干瘪”的兴叹。
开始四句,就气势非凡,用陵墓、松柏、溪流和石头,作反衬,作比喻,要表达的意思,就这样勾画出来了。松柏常青,溪水长流,众石磊磊,它们彷佛都和头顶的天、脚踩的地一样是永恒的,只有人,像出门远行的乘客一样,只是匆忙的过客而已。
为什么叫行客呢?也是有说法的。根据《文选》李善注引《列子》、《尸子》等阐明“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 也便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是短暂寄存,总要回去的,以是人去世谓“归人”,生人为“行人”。古诗中“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这个意思。
【注1】《尸子》,战国期间楚国黄老学派的一部主要著作,由尸佼所著,“四方高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便来自此。
感叹人生苦短,所引申出来,便很自然是及时行乐,以是墨客写“斗酒相娱乐”,不要嫌酒“薄”;写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
洛阳繁华“何郁郁”,更是“冠盖满京华”:“长衢”(大街),“夹巷”,“王侯第宅”,“两宫”,“双阙”......只是这满目的繁华,让人“极宴娱心意”,怎么就忽然让民气有戚戚了呢?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 这末了两句,有不同的解读。有说是这两句是说:那些权贵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吃喝不愁,生活奢靡,但是为什么反而有忧闷恐怖,难道是有什么迫不得已的缘故原由吗?还有说,这两句是墨客自言自语,说生当浊世,就算是有所迫,也要即及时行乐,或者说“我这样升斗小民,无权无势,还能有啥作为,还不如醉生梦去世,偶一为之”。又或说,这是反讽,说权贵只知“极宴娱心”,和墨客的“戚戚所迫”形成光鲜对照如斯,这样一来,大概反而韵味无穷。
其余一首《驱车上东门》也表述了类似的意境: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去世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但彷佛更纯粹地表示要及时行乐。至于下面这首
今日良宴会,欢快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着迷。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同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
除了同样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这样人生苦短的主题,更是说“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说追求荣华富贵是没有错的,疾足先得,高踞要位,才能表示出人生的代价。没必要为了所谓的清高,去世要面子活受罪。
同时,又劝诫人们:也不要由于贫穷、不得志而忧闷,自己作践自己,那样苦苦煎熬自己又是何必呢?
这首诗,彷佛是在酒酣耳热之后的各抒己见,刀切斧砍,坦率诚挚,这样的“鸡汤”倒是值得喝一喝的,而其背后引发的人生不雅观,社会等哲理,也随意马虎让人难寻思和细品。
还有一首,也是非常著名: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神仙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著名到大概都不须要阐明了。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秉烛夜游,便是来源于此。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古诗十九首里,还有一类主题,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比如这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年夜方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上文说墨客劝人“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只是在东汉末年的浊世之中,战乱是一方面,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更是阻挡士人建功立业的高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
满腔壮志,报国无门,彷徨失落意之中,便有了一幕幕高楼听曲的悲惨。
悲惨的歌声,清冷的弦音,从高楼之上传来,彷佛在陈说着无人能解,知音难觅的无奈。恍惚间,那高楼彷佛幻化成帝宫,只是那巍峨的楼影,忽然耸入浮云之中......
知音难觅,便如伯乐难求,歌者和听者,不过“同是天涯沉沦腐化人”罢了。
《回车驾言迈》:“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龟龄考?”;《东城高且长》:“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也表达了类似的主题。
古诗十九首险些首都城值得细读,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了。
写在后面
按照学者的说法,《古诗十九首》是乐府诗文人化的明显标志,措辞朴实自然,但描写却很生动,在艺术造诣上可以说是很高的。历来学者,对其评价颇高。比如:
南朝刘勰[xié]在《文心雕龙》里称它们为“五言之冠冕。”
南朝钟嵘在《诗品》里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触目惊心,可谓险些一字千金。”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说:“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明代王世贞称它们为“千古五言之祖”,明代陆时雍则称之为“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