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和暖的东风中,时时听到马的嘶鸣。青青的梅子,才豆粒一样大小,细嫩的柳叶,像眉毛一样平常秀灵。春日渐长,蝴蝶飞得多么轻盈。花上露珠晶莹,春草茂密如烟,这户人家已放下窗帘。她荡罢秋千格外疲倦,轻解罗衣床上眠,伴她的只有梁上双燕。
注释1、踏青:春日远足。唐宋踏青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八者.也有仲春二日或三月三日者。后世多以清明出游为踏青。2、风和:东风暖和。3、马嘶:指游人车马的声音。嘶,叫。4、青梅如豆柳如眉:青梅结得像豆子那么大,柳叶长得像美人的眉毛。后世多以此句描述妖冶的春日风景。5、日长:过了春分的节令,白天逐渐长了。这里还有全体白天的意思。6、草烟:形容春草稠密。7、帘幕:帘子和帷幕。8、慵(yōng)困:困倦。9、罗衣:喷鼻香罗衫。10、画堂:彩画装饰的堂屋。
赏析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解之情。
首句点明时序:芳春过半,踏青游赏,戏罢秋千。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时令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想熏染,读来宛如亲历。
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而造境真切,凡人难及。“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时节已近暮春,青梅结子,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蝶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
过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而“花露重,草烟低”,正与写静有关: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极静之物境心境下。
“秋千”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不说人归,只说燕归,以燕衬。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统统动态,悉归静境。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
古人谓“冯词如古蕃锦,如周、秦宝鼎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此词写仲春景致,豆梅丝柳,日长蝶飞,花露草烟,秋千慵困,画梁双燕,令人目不暇接。而人物踏青时的心情,则仅于“慵困”、“双燕栖”中略予点泄,显得雍容蕴藉。
创作背景从内容上看,这是一位少妇怀人念远的词作。词中描写的韶光是春半的一个薄暮;地点是南园到寝室。主人公是一位思念远人的少妇;事宜是因少妇到南园游春而引起的自己感情经历的回顾。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