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是唐朝才有吗?
七言绝句并不是“七绝”这个简称所指,七言绝句包括了七言古绝和七言律绝。而我们平时称的“七绝”是指七言律绝。平仄格律的产生、近体格律诗的出身都是在唐朝,以是我们说“七绝”是唐朝才有,是没错的。
但是七言绝句早就有了。也是七个字一句,四句完结,只是担保诗句朗诵畅通即可,由于平仄观点还没发明出来,顶多是运用四声发音来创作诗。没有格律,自然就不是七言律绝,我们就称之为七言古绝。
那么最早的七言古绝是在什么时候涌现的呢?
这是个大问题。
往前面一贯追溯的话,七言——七字一句的诗最早是涌如今《楚辞》。但在这个期间,七个字中间一样平常有衬字,如“兮”。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
我们会创造实际上衬字只是起着生动音律、连接高下意思的浸染,也便是说这些句子和我们后来看到的七言绝句中的字字如金不一样。这是当时的措辞构造所决定的,或者说是在当时演唱的音乐停顿所决定的。在文言文早期,二字、四字便是最稳定的构造。
这也是我们的针言为什么因此四字作为基本构造的缘故原由。
真正将衬字去掉的七言诗句,该当是到了“柏梁体”。汉武帝在空隙之时和臣子们在柏梁台上连诗玩,你一句,我一句,七言一句,句句押韵。这种游戏中产生的新体式我们就称之为“柏梁体”。
这更多的是一种游戏,在四言为主的汉代,这个不是主流。不过后世的文人有对这种体式的研究、发挥。如杜甫的《美人行》:
三月三日景象新,长安水边多美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
句句押韵,这便是柏梁体。但这时经历了初唐格律的改革推进,和西汉期间君臣之间的笔墨游戏已经不再是一回事。
真正开始写七言诗,该当是从张衡开始。便是那个发明了地动仪的张衡。不过他的作品,还是带有衬字,同时押韵也比较奇特,常常换韵,又句句押韵。
换句话说,这便是柏梁体中比较高阶的形式。从笔墨游戏真正成为了诗体。
我们看他的《四愁诗》,就会创造这些明显的特点: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作甚怀忧心烦劳。
……
前三句一个韵,后四句一个韵,而且句句押韵。这是七言古诗的发轫,当然离七绝的形式还很远,只不过七言的形式逐步形成了。
但是这种形式一贯被上层文人鄙视,称之为“体小而俗”,以是在漫长的韶光段里并没有发展。而我们认为的七言诗至少不是句句押韵,单句不押,双句才押。这种形式涌现得非常晚,一贯到南北朝期间的鲍照,才开始涌现。
《拟行路难》: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看到出对句,这就已经非常靠近我们后来习气看到的七言诗了。只不过还是句子多少随意,没有四句、八句之类的规定,但是在押韵和单双句的音调差异,已经和后来的单仄双平同等了。
不过还不是绝句。这只是七言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七言绝句。
为什么会涌现四句、八句这些固定形式的诗呢?
还是和音乐有关。
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原的雅乐端庄大气,雍容,四平八稳,以是吟唱《诗经》之类的平正歌词是得当的。到了南北朝期间,经历过“五胡乱华”,在音乐上的表现便是少数民族音乐大量入侵,让中原音乐越来越繁芜、越来越故意思,形成了和雅乐对抗的宴乐,并且飞快盛行起来。
而这种更繁芜的音乐就须要更灵巧、更长的歌词来进行演唱。五言和七言才开始真正兴盛。
记住一点,诗是歌词。
随着民间五、七言的盛行,终于开始进入上流文人的法眼。这些上层社会的歌妓、音乐家们,就开始引进这种乐曲并利用新的创作方法。经由南北朝的发展到隋代,七言诗已经涌现了多种形式。
多句的歌行,八句的七言、四句的七言,都涌现了。
这就为后来的七言律诗、七言绝句打好了根本。进入唐朝后,七言诗的这三种形式连续发展,七言诗的地位被盛唐的墨客一举而提高。像李白、高适、岑参、杜甫,都是七言古风的高手。
随着音乐的发展、歌女的传唱、高等文人的创作激情亲切引发,七言绝句这种格式在初唐盛唐达到了顶峰。当平仄格律定型,七言律绝也就产生,成为格律体中一种固定格式。
格律体的产生,并没有胁迫古体诗的创作和发展,历朝历代,不讲平仄格律的古体诗创作量远远高于近体诗。
也便是说七言绝句中的古绝和律绝是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律从来没有否认古风,而如今却有很多人打着“格律是诗词表达的桎梏”这种歪理来为自己写不出好诗做借口。
格律和古风完备是可以共存的。
只不过七言古绝产生在南北朝期间,乃至在民间可能更早,而七言律绝则产生在初唐。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