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有八句,两句为一联,是指的下一联中,奇数句(第三、五、七句)中第2、4、6字的平仄,与上一联偶数句(第二、四、六句)中
第2、4、6字的平仄相同。这便是‘粘’
例诗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有谁能见告我这首律诗中 粘?
律诗有八句,两句为一联,是指的下一联中,奇数句(第三、五、七句)中第2、4、6字的平仄,与上一联偶数句(第二、四、六句)
中第2、4、6字的平仄相同。这便是‘粘’
第二联的出句:(奇数) 五更鼓角声悲壮
第一联的对句:(偶数)天涯霜雪霁寒宵
大家看这两句中2、4、6位字的平仄
2、4、6位的字平仄相同
第五句:野哭几家闻战伐
第四句: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两句中 2、4、6位字的平仄相同
第七句:卧龙跃马终黄土
第六句:夷歌数处起渔樵
这两句中 2、4、6位字的平仄相同
这便是 粘
在提及承转合前,先说一点对偶:普通对偶及流水对
一.普通的对偶:高下句某一个字或某一个词组,不论他是哪一种词,下句相应的字或词组也要同一种词
也便是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副词..等,如果要对得更工切,则同类词中又可细分为多少小类
比如名词中有人名、地名、那麽就要对人名、地名、,形容词中有红、白等字则对应的下句也要用颜色的形容词相对。
若这样还不知足,在多少小类还可再加细分,这样的形式称为‘工对’,一样平常来说可用相同构造的词组相对,乃至也可用相反词组相对,
也算工致
。
例诗1: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看一二句
两对一,个对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上苍。
例诗2: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景象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看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就词性来看竹喧和莲动都是用动词(喧、动)去润色宾语的名词(竹、莲)
(归浣女),(下渔舟)则是两个敍事句的对偶,用名词的浣女对名词的渔舟,动词的‘归’对‘下’
在普通的对偶形式中,有时诗句的词性或词组对得并不十分严密,稍有不合
但也常有把它认为是句的环境,由于它的哀求不那么严格,而于(工对)以是称这种对的形(宽对)
如李白七律-登金陵凤凰台中的颈联
三山半落上苍外,二程度分白鹭洲
这一联中上句前二个词组三山、半落对下句二个词组二水、等分没有问题
大家看 但方位词的’外‘是不能对名词的’洲‘,
然而如果我们从上苍能对白鹭着眼,青白都是颜色的形容词,用来润色名的天和鹭,这类对偶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说到 词组 我们要补充一下
按照音律,七律一句共七字,分别为1234567,每句的音节是:12、34、5、6、7,共五个音节。一样平常一个语素为一个音节.
大家往后读、缮写诗的时候,把稳看一下七字一句的,大多按照这个音律来写的。以音判断是如此12、34、5、6、7 以字判断:两个词组加三
个单字或者五个单字加一个词组
二.流水对:是指对偶的诗句在诗意上就像流水一样,上流下接,不能截断 因此,在形式上虽然分成两句,但意思却相互连贯,换句话说便是
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说,高下紧密结合,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就不完全了
如 杜甫
忽闻哀痛诏,又下盛明朝.
又:可惜欢吴地,都非少壮时.
又: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本日提对偶的目的是让大家对付对仗及对联更进一步的理解
往后在对联时要把稳小词类的对仗
作品就会更加出色
现在开始起承转合的内容:
起句的格式,大家都已经理解,有四种,个中两种压韵,两种不压韵。
一样平常说来,(按宋朝定型的格律)
起句压韵,不用对仗。若起句不压韵,一样平常来讲,以选择对仗较佳,唐朝就开始有对仗与不对仗之别。
诗是给人读的,因此,第一句就显得非常主要。
在第一句,就必须直入主题,忌讳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常日,以景语开头,符合内容格调的景语来开头
首先要把握的,便是直入主题,不要偏离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慎重的选择适宜主题的景,来作润色,这便是律诗对起句的哀求
比如,内容是好心情,起句就不能用雨、雾、之类的。 也不能用离亭、秋水之类的 借景语来说情,起句一样平常采取这样的手腕来完成。
景语,指的便是,选择符合主题的景物来作详细的描述这个过程,是由眼睛外向眼睛内的过程是被动是接管景物,而做一个实际的描述
这个描述,不可分开了实际。
比如,我们现下居住的环境,已经不可能再见“江枫渔火对愁眠”,因此,写诗的时候,该当避免
由于任何文学作品,”创作力”才是它的生命力的来源
如李白的:青山横北廓,绿水绕东城。 这个景,是个远处的景 指的是朋友要去远方了。
再比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个景,若人在低处,是看不到的,因此,人肯定是在高处。
这些作品在第一句就静静的透露了人、事、时、地、物了 再来便是颌联
颌联(也叫承句)。 现在说颌联颌联,要对仗。
起句为1、2句,颌联为3、4句
既然是承,那么,还是在景语上作文章 。
但有别于第一句,得换个角度看事物。否则,就成了罗嗦或是拖泥带水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里,颌联的此地
,指的便是前面的位置,先承了上句,再“一为别”铺展开来。
万里征”,点明了主题,朋友要远去了
第四句,也便是颌联的下句,为前四句做了一个“收”,总结。 到此,上章就算是完成了 起句加颌联,为上章,颈联加合句,便是下章所谓
章法,便是两章的内容要有差异,但不得离题。上章,以景语为主。
再看杜甫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样是这样写的颌联,也因此景语来铺展。
杜甫由鸟之后瞥见的是什么呢?是“无边落木”。这也是承。
由“无边落木”到“不尽长江”,为上章收了个好尾。 上章到此结束。不仅完全,且完美 对仗,刚说过了,可以宽对。所谓宽对,便是
词组的情形下,可以忽略词性。
比如:落木对长江
落对长,按照对联,是不容许的,但按照对仗,却是精确的。这便是宽对。
上章说到这
3,4句叫颌联 5,6句就颈联, 对联还要把稳...高下联要意合 ,看起来就像一幅画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大家来说说这首的颈联与颌联是哪几句?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颌联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颈联
上章是从第句开始到第几句?
第一句到第四句
起承句各是哪几句?
1、2起句. 3、4承句
再说 ‘转 ’ 转是最难的
现在说颈联,也便是“转句”。这个转,也非常主要。5、6句 和3、4句一样,必须对仗,没有选择 转的时候,若还是前面的景语上铺展,就
是拖泥带水 。但若直接转情语,却又会断裂。
因此,转的时候,须要把稳的是,第五句要随着第四句来 转情语时...也是随着颌联的内容来延续..才不会发生断裂,要情景交融 以是如何不
断裂是很困难的
连续刚才的例子,如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里的“万里”,扣着前面的“长江”,没有断裂。
很自然的从景语转到了情语。
再如李白: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鹏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是由“孤鹏”到“浮云”,都是天上的东西,没有断裂。浮云到游子,便是景语到情语。
同样是很自然的转过来的。
颌联和颈联,在对仗方面的哀求,是完备一样的。不同的是,一个是景语,一个是情语。
当然也有先情语再后景的,但常日很失落败,不随意马虎写什麽呢,如果情语在前,常日气势上就写透了、写完了,后面的景语,就成了多此一举。
常日后面的一定要高过前面的气势 ,这些写作手腕,都是很高明的。到宋朝定型往后,至今,800多年,未曾改变过。这解释什么呢?这说
明,这些手腕,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承认并继续。
以是....
1,2句=起句
3,4句=承句
.....写景
5,6=转句...转情
怎么看出情语显示在哪呢?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鹏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情在哪?
此地一为别,孤鹏万里征。
实在像幅画般....
说的一个离去的情景,另一个可以说是虚的景。
此地一为别,孤鹏万里征。...便是词组的关系
但字里没见到情..情则自心中感想熏染到
为何要有情语?
这样可以让读者传染到作者的感想熏染
总结:律诗中的“承”句的浸染:
1、构造上起承上启下缝合通报的浸染,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直击“转”句。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季候时令和地域特色
“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 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的感情的画面
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 不仅构造上是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感情上变革的关纽所在 , 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
实则是焦灼的感情表现的蕴藉而有韵味。
由此可见,“转”是指构造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转”在诗词的构造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而言,它能勾引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绪诗歌主旨。
故历代墨客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惊便是兴不雅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便是对“转”的浸染的诠释。大家没事时不妨查阅一下
再多说几句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墨客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是强烈 , 但作者却宕开一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形象的解释了作者一方面渴望
得知家人的“音书”的迫切生理 , 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得到证明 , 以是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
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
把墨客强自抑制的迫切欲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楚抒发的淋漓尽致。
再示例一首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秋丛绕舍”“边绕篱边”渲染了作者喜好菊花的氛围,作为铺垫。
第三句却是构造上的过度和情绪上的急转。
从而使“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千古名句更如平地高冈,既句式挺立,更有令人“陡然一震”的功效。
此诗中的“转”句浸染可见一样平常,记得在94年高考题的C项“三四两句由描写展开议论 , 但是此 转句 却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也
正是“转”句浸染的最好诠释, 总之,“转”句是律诗中主要的“结”。
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措辞标志,也是体察律诗主旨的主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