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养,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空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滋扰,就会死心塌地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负责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犹如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间隔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若何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教化的人,便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空想人格详细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以是只要思想志向诚挚,心灵自然能够表示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实在道德的教化条件是通过学习,得到知识,节制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首创一个道德的天下,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终极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款。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达人生之道,教化风致,建立自己空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积善之途长进步。以是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事情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久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须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这段话紧张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田地,然后对付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道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老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这也是修身、正心的条件。以是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犹如厌恶腌臜的臭味,犹如喜好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该以此自勉。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由于意念是非,一定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诚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以是有仁德的君子,干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爽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6.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公民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浸染,所往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伟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继续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以是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浸染。
7.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齐家,再到管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以是《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讓,一国兴讓”。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公民起着模范浸染,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公民的把稳,随意马虎言传身教。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同等,凡是实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公民,谅解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公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知足。公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管其礼义教养、信守政令法制,才能哀求别人。以是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教化否则会揠苗助长。
8.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言传不如身教。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诲家人。治国之道除了教养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养为本。这段话便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模范浸染。只要在上者有敬老长者、怜恤孤苦的行为,则公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民气比,都一理而已。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教化仁德,实施仁政,自然会得到公民的推戴而保有天下。这便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紧张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教化理论,以及关于道德教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