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垂处也,喜鹊语零零,焚喷鼻香稽首告君情。慕得萧郎好武,累岁长征。向疆场里,输宝剑,定搀枪。
去时花欲谢,几度叶还青。遥思想夜夜到边庭。愿天下销戈铸戟,舜日清平。待成功日,麟阁上,画图形。
逐一无名氏
敦煌曲子词,作者已不可考,其创作韶光,从词的内容看,可能是在安史之乱期间。其在感情的表达上,艺术境界的创造上,以及在反响社会生话的深广上,完备有别于同时期其他文人的作品,可谓一新人之线人。
全词采用像喜鹊告语的形式,既生动又活泼,情调欢畅明畅。在感情的抒发上,愁思哀叹的身分极少,而遥祝丈夫疆场立功,天下清平的身分则多,是一首很能代表民间词风格的佳作。词的前三句,描述思妇焚喷鼻香祝告时的情景,作者劈面就为我们展现出一副色彩浓淡有致的风尚画:
正是春光妖冶的时候,杨柳青青,金线似的柳条拂地而垂。在那枝丫上,双鹊豋临,喳喳有声,以它特有的灵性在向人们报告着喜讯。词中的主人公,那位严妆的少妇又是如何呢?她掩饰笼罩不住心头的喜悦,移案焚喷鼻香,稽首膜拜。她要与这鹊儿分享快乐,她要把一肚子的知心话向鹊儿诉说。
词等分明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喜庆意味。语出自然,毫无雕琢,在普通的景物描写中,蕴涵了丰富的感情。古人很早就有折柳赠别的习气,发展到后来,凡是提到杨柳的诗篇也大多与怀念征人有关,此首34;献忠心"也不例外。以是,作者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正是"垂处"两个字,"也"字起到了加重语气的浸染。很可能,当初少妇便是在这棵柳树下面与丈夫依依惜别的。如今东风起,柳丝垂,而丈夫却始终未归。触景生
情,她是免不了要感伤一番的。恰在这个时候,双鹊临门,豋枝而噪,她的心扉豁然开朗。愁苦之情顷刻烟消云散。一悲一喜,情绪上的瞬间变革,使她难以克制自己。于是就有了如下的举动。
作者接着写道"慕得萧郎好武,累岁长征。向疆场里,输宝剑,定搀枪。"可谓另出心裁,陆游有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以此作形容,那是绝不外誉的。少妇和喜鹊面对面,她所告者为何?约有三点:一,夫君好习武事,而且长年在外。二,夫君是为平乱而拼杀疆场,"定搀枪",平兵乱。"搀枪",彗星的别称,古人迷信,以为天空有彗星涌现,世间必有兵乱发生。三,愿望夫君早早归来,恩爱夫妻重新团圆。这后一点,只不过没有明言罢了。
少妇所爱之人,并非一样平常的游子或行人,在她的慕恋之中还蕴藏有敬仰在内。"萧郎"原指梁武帝萧衍。据"梁书,武帝纪"记载,萧衍当初做王俭东阁祭酒的时候,王俭深相看重,他曾对庐江何宪说:"此萧郎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后来萧衍果真做了天子。作者在这里是借以代指夫君,个中可能也暗含着对丈夫将来能取得一番功名奇迹的热望。萧郎好武,是说丈夫爱好武功,这是少妇爱慕他的紧张缘故原由。她乃至为对方能为国家奔忙着力,而感到某种欣慰,自满。有鉴于此,以是这首词的全体基调是昂扬的,乐不雅观的。写别后相思而把那凄悲惨惨的阴霾涤荡殆尽。
如果说上片紧张表现少妇对丈夫的爱慕之意的话,那么下片则渐次移到对思情的抒发上。爱之甚,思之也深。她那缠绵的情恩,宛如彷佛杨柳枝条,丝丝缕缕,数不清,理还乱。"去时花欲谢,几度叶还青"。"花",应指柳花,柳花初生时为鹅黄色,成熟结子之时又生出一层白色绒毛,这便是所谓"柳絮"。这样理解,不仅次句"叶还青"三字落到了实处,而且又与上片起句互为关照,二者同样都是托柳起兴。昔日别时柳花欲谢,如今柳叶又几度转青,往昔今日对照写来,一脉思情陡然生出,这就引出下面一句。
日思夜想,梦到边塞,正是情理发展的一定结果。"夜夜"两字,极写少妇的思情之重。值得把稳的是,在词的结尾处,墨客并没有完备陷在愁思的深渊里而不能自拔。她居高临下,用如椽之笔写出两桩誓愿:一愿普天之下战役消弭,世道清平,舜日尧年欢无极。二愿夫君疆场建功,光荣授勋,麟阁图形。这两个大愿,一个从天下着眼,一个从一家一事着眼,光鲜地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神往。
就词作本身来看,它分明流露着对才过去不久的盛唐气候的眷恋和回味。他不仅深刻地反响了当时广大公民因战乱而遭受到的巨大的心灵创伤,也非常真实的表达了当时广大公民对付美好生活的神往和憧憬。这和同时期的文人词比较较,真是堪胜一筹,由于他们根本未曾把稳到词这种新兴的文学样式,该当反响更加广阔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