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间(1040-1043年),当时范仲淹在西北边塞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
词作抒发羁旅乡思之情,以沉郁雄浑之笔力描述低回宛转的愁绪,声情并茂,意境宏深,有别于婉约派词风。清人谭献誉之为34;大笔振迅"之作,实属公允评价。
上片描述秋天景色:湛蓝天空,碧云点缀;大地铺满黄叶。秋色绵延,融入江水;江面波光浩渺,烟雾笼罩。山峰映照落日,天宇连接江水。芳草无边,延伸至远方。这幅巨景境界伟大,空灵气候,内蕴个性。
词人借景抒怀,秋天景色之凄清与忧思之悲怆相合,寥廓苍茫与怅惆无际相应,绵延不绝与悠悠思绪相通。上片以阔远秾丽的秋天景色暗示乡思离情,手腕高妙。
下片直接点出"乡魂""旅思",表达思乡情怀之惨恻,羁旅愁绪之深重。结尾写借酒浇愁,却愈增相思之苦,抒怀深刻,造语生新。
整首词领悟丽景与柔情,展现词人胸襟广阔,又衬托离情可伤。意境情调近似传统诗作,打破了小词局限,造诣了一首境界阔远的佳作。
-2-
《菩萨蛮·大家尽说江南好》
唐·韦庄
大家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回籍,回籍须断肠。
根据叶嘉莹教授研究,韦庄的《菩萨蛮五首》中"江南"指实际地点,非蜀地。这组词作于韦庄晚年寓居蜀地期间,回顾江南旧游而作。本首为组诗第二首。
"大家尽说江南好"暗示作者并不认同。"游人只合江南老"是他人奉劝,隐含作者不能归故乡的苦衷。这两句看似坦直,实则蕴含繁芜情绪。
词中细写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描述风景与生活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则写人物之美。
"未老莫回籍"看似大略,实则含义深远。"莫"字带有叮嘱口吻,暗示作者想回籍却不能。"未老"二字又增长一层意味。"回籍须断肠"点明回故乡只会带来悲痛。
全词表面旷达,实则蕴含对故乡欲归不得的郁结之情,表示了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色。
-3-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不雅观
雾失落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年),秦不雅观因党争被贬谪郴州时所作。
上阕描述悲惨景象:"雾失落楼台,月迷津渡"暗示词人孤寂心境。"桃园望断"隐喻离世厌俗之情。"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将情景推至凄凉谷底,展现词人孤苦与对家乡的思念。
下阕由叙实开始,写远方朋侪寄来慰问。然而,这些安慰却"别是一样平常滋味在心头",反而加深了词人的离愁。"砌成此恨无重数"形象地表达了积累的痛楚。
结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借景抒怀,既表达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又蕴含对未来的迷茫。这个富有哲理的结尾被苏轼等人高度讴歌。
全词以虚实相间的手腕,委婉表达了失落意人的凄苦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在词坛上享有盛誉。
-4-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这首曲创作韶光不详,是作者流落在外、栖宿旅店逢夜雨时所作。
开篇"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渲染伤感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与离愁、客思相连。"三更归梦三更后"点明墨客夜不能寐,愁肠百结。"落灯花棋未收"描述寂静的夜晚,衬托孤寂氛围。
"叹新丰逆旅淹留"揭示全曲主旨,表达羁乘客愁。作者北上旅居已是中年,郁郁不得志,感慨江南子弟他乡老的落魄和无奈。
结尾"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奥妙利用侧面手腕,以年迈双亲的忧思陪衬浓郁亲情,引人遐思。
全曲情景交融,言短意长。善用数字,腔调和谐,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措辞朴实无华,自然流畅,感情朴拙动人,展现了元曲"俗中透雅"的特色。
-5-
《阮郎归·客中见梅》
宋·赵长卿
年年为客遍天涯。梦迟归路赊。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
肠未断,鬓先华。新来瘦转加。角声吹彻小梅花。夜长人忆家。
这首《阮郎归》据信是赵长卿考取仕途后辞官隐居期间所作,题为"客中见梅"。
开篇"年年为客遍天涯"道出漫长飘泊之苦,"梦迟归路赊"表达归家无望的痛楚。短短两句,已深深触动人心,展现词人朴拙情绪和深厚笔力。
"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以梅影映窗的意象,奥妙展现梅花清绝孤标之姿。
换头"肠未断,鬓先华"转而写人,表达长期流落带来的干瘪。"角声吹彻《小梅花》"借古人想象梅花有情的典故,暗示客子伤心尴尬。
结句"夜长人忆家"点明主题,将全词情绪汇聚于此。"家"字结穴,意味深长,暗示词人见梅思家之情。
整首词以梅花象征客子,借景抒怀,措辞朴实蕴藉,情绪朴拙动人,展现了赵长卿"淡远萧疏"的词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