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方郎
节后乡亲小吴从家乡带回了几罐酱豆送我品尝。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打开,拌着面条高兴地吃完一大碗,心满意足地对妻说,还是那个熟习的味道,妻不屑地说声“农人”。殊不知,我的全体中学年代都是伴随着酱菜度过的,影象一下子回到那个纯洁年代。
小学毕业后我来到镇上中学读书,住校。用饭成了我们的头等大事,家长帮我们把粮食交到学校食堂换成饭票,可以凭票买馒头。但吃菜是个麻烦,学校也不可能同时知足三五百人的吃菜,而且大锅炒菜也不好吃。家长便给我们准备了酱豆,于是馒头蘸酱成为我们的主食,再加上一碗蒸馒头水烧的稀饭,支撑了我的初中生活。
夏日里三伏天,是制作酱豆的良机。先用水把黄豆煮熟,发酵晾干成绿绿的豆粒,便成了制作酱豆的主料,季候也到了吃西瓜的时令,西瓜瓤切成块状,与发酵后的的豆粒,配以葱、姜、花椒、盐等辅料,放在坛子里,置于太阳下暴晒数日,待成稠状物时封坛保存,留着秋日开学的孩子食用。夏日里常见田舍小院的墙头、均衡宇顶上放置多个做酱豆的容器,或盆或罐,已成为我少年影象中的田舍一景。
我的母亲很会做酱菜,邻家妈妈常来寻母亲一起做酱豆。每个夏季,母亲总要做上二三坛子酱豆,以备我们兄妹三人吃到第二个学期。每当周日返校时,妈妈用罐头瓶子盛上满满二瓶酱豆,这是我一周的菜食,周末回家时书包里二个空瓶子是少不了的。
在学校用饭时,我们常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聚在空地上一起用饭,空地上临时人围起的“饭桌”成了展示各家饭菜的盛宴,有带酱豆和油炸花生米的,也有带芝麻盐和萝卜咸菜的,存于形状互异的瓶子里,放在一起,我们争相品尝。谁带的菜好吃,经大家交口相传,每每成了嘴贱的“吃货们”偷食的目标,大宿舍的窗台上是不能放了,只好藏在书桌里,于是我们的书桌里不仅有我们的精神食粮,还有物资食粮,教室里也弥漫了各种酱菜的味道。
多年往后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聚在一起,回顾起这段酱菜光阴,心中充满难忘难舍之情,誓言要再回去吃一次。然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村落夫已不再做酱菜,初中生直接充值饭卡就餐了,学校的饭菜品种也丰富了,那段历史生活只有勾留在我们年少的影象中了。
有远见的村落夫创造了酱菜的代价,注册了牌号,开始标准化生产,配以华美的包装,远销到大城市的超市里,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配餐佐料,也是拜访领导、拉近乡情的必备礼品,但它对我的影象仍勾留在我青涩的初中时期。
丁酉年初夏于上海
作者简介:
北方郎,河南周口人,1974年3月出生,国企员工,业余韶光喜好诗词歌赋,与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整理编辑:诗词轩
部分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欢 迎 诗 友 赐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