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1、梁惠王:亦称为魏惠王,名䓨,战国时魏国第3任国君,前369年至前319年在位。登基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从此魏亦称梁。魏惠王36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正式称王; 2、叟:对老年人的尊称。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高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1、亦:只; 2、大夫:奴隶制时期诸侯国中的官职称呼之一,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和士三级,后来成为一样平常担当官职者的统称; 3、士:商、西周、春秋期间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庶人:西周时对奴隶的称呼,后来泛指平民百姓; 4、交征:相互争夺、攫取。
万乘(shèng)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1、乘:古代用四匹马拉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根据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战国末期万乘之国有韩、赵、魏、燕、齐、楚和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是指拥有封邑(也叫采地)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2、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yàn)。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万取千: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一千辆兵车; 2、苟:如果; 3、不夺不餍:不争夺是不会知足的;餍:知足; 4、遗:抛弃; 5、后:慢待。
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王在灵囿(yòu),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zhuó),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wū)牣(rèn)鱼跃。’
1、沼:池塘; 2、诗:即《诗经》,下文所引诗句见《诗经•大雅•灵台》,写周文王兴建灵台、灵囿而庶民合作的盛况; 3、亟:焦急; 4、子来:百姓像儿子匆匆成父业一样自觉志愿地来; 5、囿:圈养鸟兽的园林; 6、麀:母鹿; 7、濯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8、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9、於:用在句首,惊叹词;牣:满。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快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曷(hé)丧,予及女(rǔ)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1、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伐夏桀的誓师之词; 2、时:这;日:太阳;曷:何;丧:毁灭;意思是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 3、予与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原文:
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高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shèng)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yàn)。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首章提出“义利之辩”,主见讲仁义可使高下有序,否则将大家各求其利而不知足,则国乱而君危,以下各章所记对话,大抵不离“仁政”的话题,阐述须要施行仁政,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王在灵囿(yòu),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zhuó),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wū)牣(rèn)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快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曷(hé)丧,予及女(rǔ)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