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豪苏轼在谈到自己写文章的时候曾有这样一段非常经典的论述:“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干里无难;及其与山石弯曲,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不会写文章的人,总是苦恼于没有素材,下笔就以为思路滞塞,行文困难,但对付文思泉涌的大墨客来说,却是嬉笑怒骂皆能成文章。世间万物,一事一景,只要有感而发,都能形成文章,还能从中悟出做人的大道理。
盛夏来临,人们都被蚊子困扰,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代,都是一样。与古代比较,当代人驱蚊的方法更多,有蚊喷鼻香、蚊帐、花露水、门帘,物理隔离和药物驱蚊,各种各样的驱蚊办法,一到夏天就十八般身手统统上阵。
在古代,人们又是靠什么来赶走蚊子的呢?除了用手拍,便是用扇子扇,最有效的办法便是烧艾草来熏,有点类似蚊喷鼻香。在很多人小时候的影象中,几十年前买不到蚊喷鼻香的年代,都还是用的烧艾草这种最古老的办法。
夏季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许多人都不堪忍受蚊子叮咬的痛楚,大墨客也不例外,嚣张的蚊子可是不管你会不会写诗,见人就咬。面对难缠的蚊子,墨客们也只好发挥特长,靠写诗来抒发一下被蚊子咬的痛楚心情,在诗中把蚊子好好地鞭笞一番。
刘禹锡、白居易、皮日休、范仲淹、陆游都写过鞭笞蚊子的诗,皮日休《蚊子》:“模糊聚若雷,曙肤不知足。”骂的是成群结队的蚊子,吸血贪得无厌。
刘禹锡的《聚蚊谣》:“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秋风一来,你们这些讨厌的蚊子就要被萤火虫通通吃掉了,颇有一种“看你横行得几时”的解气。
白居易《蚊蟆》:“斯物颇微细,中人初甚轻。”写出了蚊子又轻又细,轻轻地贴上人皮肤咬的可恶。
范仲淹《咏蚊》:“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蚊子吸满血吃饱了,就像樱桃一样重,饿的时候肚子瘪了,就像柳絮一样轻,把蚊子那吸血的形象描写得也是够形象了。
再看陆游的这首《熏蚊效宛陵师长西席体》:
熏蚊效宛陵师长西席体
宋 陆游
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
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
不如小忍之,驱逐吾已隘。
宁闻大度士,变色为蜂虿?
宛陵师长西席是梅尧臣,泽国,水多的地区,杜牧《题白云楼》:“江村落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墨客住在水多的地方,一到晚上蚊子就成群地呼喊着来了。水边的蚊子根本不是三两只,一来便是一大群,面对这种大规模蚊子来袭的阵仗,举起扇子扇都没有什么用了,烧艾草熏才能快速地驱逐蚊子。
陆游在诗歌中提到了古人最常用的两种驱蚊的办法,蚊子不多的话可以用扇子扇,就像现在用电风扇吹跑蚊子一样,蚊子太多了就要“燔艾”了。清代墨客汪秀峰在《咏蚊》写到:“乍停纨扇便成团,模糊雷声夜未阑。漫道纱橱凉似水,明中易避暗中难”。扇子一停蚊子就来了,手扇的办法不能长久持续,清代已经想出了纱橱避蚊的方法,有点像现在的蚊帐了。
烧艾草来熏蚊的办法还是最有效的,蒲松龄《驱蚊歌》:“炉中苍术杂烟荆,拉杂烘之烟飞腾。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把艾草弄湿润后点燃,烟气非常大,浓烟滚滚,再加上艾草的味道驱蚊效果吹糠见米,便是陆游说的“燔艾取一快”,驱蚊效果又快又好。
不过墨客不仅在传授驱蚊的办法,还在和蚊子的斗争过程中,悟透了一个人生的大道理,那便是面对蚊子,不能跟它们生气计较,不然就显得自己的心胸非常狭隘了,哪有大度的人,为了一只小小的蚊子让自己也变成毒虫的呢?既然蚊子很难赶走,那还是调度自己的心态吧,忍一下就好了,颇有点“心静自然凉”的味道了,不过这忍受蚊子可是比忍受酷热更难熬痛苦啊。
实在,蚊子这这里已经不仅仅是指的大自然里的蚊子了,而是暗喻了世间的那些宵小之辈,小人就像是蚊子一样,暗中害人,挥之不去,但是自己作为一个大度能忍的人,绝对不会去跟这些小人计较,变得像他们一样毒辣,而是要始终保持自己光明磊落的本心。不管小人若何折腾,自己都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人生处世的大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