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响唯物主义自然不雅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乐论篇

本篇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及其社会浸染,批驳了墨子反对音乐的主见。
荀子认为,音乐是人情的一种一定须要,它是必不可少的。
它不但可以表现人的感情,从而得到娱乐,而且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大传染力,因而可以“移风易俗”。
如果对音乐放任自流,那么邪音就会搅散社会。
以是统治者必须制校勘声雅乐来加以勾引,使它能“冲动人之善心”,从而使它为巩固统治做事。

[原文]

20.1 夫乐者,乐也(1),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2)——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3),则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4),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5) ,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冲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6),奈何?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 乐论篇

[注释]

(1)乐(yu8 悦)者,乐(l8 勒)也,这是用同形字来阐明字义。
(2)而:犹“则”。
人之道:指人之所为(用《礼记·乐记》郑玄注)。
(3)道:同“导”,勾引。
(4)《雅》、《颂》:《诗经》中的两类乐曲。
“雅”是正的意思。
《雅》便是朝廷的正声雅乐,分为《大雅》和《小雅》两种。
“颂”即“容”,指舞蹈时的边幅。
《颂》是宗庙敬拜的舞曲,分为《周颂》(周朝的)、《鲁颂》(鲁国的)、《商颂》(商的后代宋国的)三种。
(5)辨:通“辩”,《礼记·乐记》作“论”,孔颖达释为“评论辩论义理”。
諰(x!
洗):边思边说的意思(拜会《说文》段注),引申为暗藏心机的甜言蜜语。
(6)墨子:见 6.4 注(4)。

[译文]

音乐,便是欢快的意思,它是人的情绪绝对不能短缺的东西。
人不可能没有欢快;欢快了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的声音中表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止中表示出来;可见人的所作所为——包括声音、举止、脾气及其表现办法的变革,就全都表示在这音乐之中了。
以是,人不可能烦懑活,快乐了就不可能不表现出来,但这种表现如果不进行勾引,就不可能没有祸乱。
古代的圣王讨厌那祸乱,以是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勾引他们,使那歌声足够用来表达快乐而不淫荡,使那歌词足够用来阐明精确的道理而不流于花巧,使那音律的宛转或舒扬、繁复或大略、清脆利落或圆润丰满、节制停顿或推进加快,都足够用来冲动人的积善之心,使那些邪恶肮脏的风气没有路子能和民众打仗。
这便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原则啊。
但是墨子却反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原文]

20.2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高下同听之,则莫反面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反面亲;乡里族长之中(1),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2),比物以饰节者也(3),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4),足以治万变(5)。
是先王立乐之术也。
而墨子非之,奈何?

[注释]

(1)乡里族长:都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单位。
据《周礼·大司徒》与《遂人》,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二十五户为一里,一百户为一族。
据《管子·小匡》,郊内二千户为一乡,五十户为一里。
据《管子·乘马》,二百五十户为一长。
可见其名称及所辖范围因时因国而异。
此文“乡里族长”泛指村落庄里弄。
一说“族长”即“族党”,指聚居在一起的同族支属。
(2)一:指五音(宫、商、角、徵、羽,相称于当代简谱中的 1、2、3、5、6)中作为主音的一个音。
和:指五音中除主音以外用来应和主音的其他音。
审一以定和:古代的宫、商、角、徵(zh!
止)、羽虽然没有绝对音高,但有相对音高,只要个中一个音的音高确定了,其他各级的音高也就确定了。
比如说,以宫为主音,它的音高一确定,那么五声音阶的各级音高也就都确定了,以是《淮南子·原道训》说:“故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
”这便是此文所谓的“审一以定和”。
当然,这“一”不一定便是指宫,古代也有以其他音为主音的,如《管子·地员》所述,以徵为主音(其排列为:徵、羽、宫、商、角;相称于:5、6、1、2、3);. .《孟子·梁惠王下》所说的“徵招”、“角招”,分别以徵、角为主音;《韩非子·十过》所说的“清商”,以商为主音;《史记·刺客列传》所载“羽声”,以羽为主音。
(3)比:并列,合营。
物:指乐器。
饰:通“饬”,整治。
(4)一道:管理社会的总原则,包括使君臣高下“和敬”、父子兄弟“和亲”、长少“和顺”的各类详细原则。
(5)万变:指 20.1 所说的“声音、动静、性术之变”。

[译文]

以是音乐在祖庙之中,君臣高下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谐恭敬的了;在家门之内,父子兄弟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反面气相亲的了;在村落庄里弄之中,年长的和年少的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反面协屈服的了。
音乐,是审定一个主音来确定其他和音的,是配上各种乐器来调度节奏的,是一起演奏来组成众音和谐的乐曲的;它足能用来率领统一的原则,足能用来整治各种变革。
这便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方法啊。
可是墨子却反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原文]

20.3 故听其《雅》、《颂》之声,百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边幅得庄焉;行其缀兆(1),要其节奏(2),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故乐者,出以是征诛也,入以是揖让也。
征诛揖让,其义一也(3)。
出以是征诛,则莫不屈服;入以是揖让,则莫不从服。
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是先王立乐之术也。
而墨子非之,奈何?

[注释]

(1)缀:表记,指舞蹈时行列的标识。
兆:界域,指舞蹈者活动的界域。
缀兆:指舞蹈时的行列位置。
(2)要(y1 o 腰):迎合。
(3)义:意义,指浸染。

[译文]

以是,人们听那《雅》、《颂》的音乐,志向心胸就能宽广了;拿起那盾牌斧头等舞具,练习那低头举头波折伸展等舞蹈动作,边幅就能持重了;行动在那舞蹈的行列位置上,迎合那舞曲的节奏,行列步队就能不偏不斜了,进退就能整洁同等了。
以是音乐,对外可用来征伐,对内可用来见礼让。
对付征伐与礼让,音乐的浸染是一样的。
对外用音乐作为征伐的工具,那就没有人不屈服;对内用音乐作为礼让的手段,那就没有人不平服。
以是音乐是齐一天下的工具,是中正和平的办法,是人的情绪绝对不能分开的东西。
这便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策略。
可是墨子却反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原文]

20.4 且乐者,先王之以是饰喜也;军旅鈇钺者(1),先王之以是饰怒也。
先王喜怒皆得其齐焉(2)。
是故喜而天下和之,怒而暴乱畏之。
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而墨子非之。
故曰:墨子之于道也,犹瞽之于白黑也,犹聋之于清浊也,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

[注释]

(1)鈇(f&夫):斧。
钺(yu8 月):大斧。
鈇钺:都是古代斩杀的刑具,此泛指刑具。
(2)齐:中,适当。
一说“齐”读为(j@际),指分际、界线,也便是分寸的意思。
焉:于之。
“之”指代“乐”与“军旅鈇钺”。

[译文]

况且音乐,是古代的圣王用来表现喜悦的;军队和刑具,是古代的圣王用来表现愤怒的。
古代圣王的喜悦和愤怒都能通过音乐与军队刑具而表达得适可而止。
以是,圣王喜悦了,天下人就附和他;贤人愤怒了,凶暴作乱的人就害怕他。
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中,礼制和音乐正是个中的大事,但墨子却反对它们。
以是说:墨子对付精确的政治原则,就彷佛是瞎子对付白色和玄色不能分辨一样,就彷佛是聋子对付音质的清浊不能差异一样,就彷佛是想到南方的楚国却到北方去探求它一样。

[原文]

20.5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1)。
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
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
是王者之始也。
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
流僈则乱,鄙贱则争。
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
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敷其上矣。
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
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
其在序官也(2),曰:“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注释]

(1)婴:通“撄”,碰,触犯。
(2)此下见 9.24 注。
“诛赏”当依 9.24 作“诗商”。

[译文]

那音乐渗入民气是很深的,它感化民气是很快的,以是古代的圣王谨慎地给它文饰。
音乐中正平和,那末民众就和蔼折衷而不淫荡;音乐严明持重,那末民众就同心同德而不混乱。
民众和蔼折衷、同心同德,那末兵力就强劲,城防就稳定,敌国就不敢来陵犯了。
像这样,那末老百姓就无不知足于自己的住处,喜好自己的家乡,以使自己的君主得到知足。
然后,君主的名声就会因此而显著,光辉因此而增强,天下的民众,就没有谁不肯望得到他让他做自己的君长。
这是称王天下的开端啊。
音乐妖冶轻浮而邪恶,那末民众就淫荡慢待卑鄙下贱了。
民众淫荡慢待,就会混乱;卑鄙下贱,就会争夺。
混乱又争夺,那就会兵力衰弱、城池被陵犯,敌国就会来危害了。
像这样,那末老百姓就不会安居在自己的住处,就不会喜好自己的家乡,也不会使自己的君主知足了。
以是,礼制雅乐被废弃而靡靡之音兴起来,这是国家危险削弱、遭受侮辱的根源。
以是古代的圣王看重礼制雅乐而鄙视靡靡之音。
他在论列官职时,说:“遵照法令,审查诗笙歌章,禁止淫荡的音乐,根据时势去整治,使蛮夷的掉队风尚和邪恶的音乐不敢扰乱正声雅乐,这是太师的职事。

[原文]

20.6 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
”君子以为不然。
乐者,贤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动听深,其移风易俗易(1),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蔼。

[注释]

(1)“俗”下《集解》无“易”字,据《汉书·礼乐志》补。

[译文]

墨子说:“音乐,是圣明的帝王所反对的,而儒者却讲求它,那是缺点的。
”君子认为并不是这样。
音乐是贤人所喜好的,而且可以用来改进民众的思想,它动听至深,它改变风尚也随意马虎,以是古代的圣王用礼制音乐来勾引公民而公民就和蔼了。

[原文]

20.7 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
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
故齐衰之服(1),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2),歌于行伍(3),使人之心伤(4);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5),舞《韶》歌《武》(6),使人之心庄。
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
此三者,君子慎之。

[注释]

(1)齐衰:见 19.14 注(11)。
(2)婴:系,指把帽带系在颈上(拜会 10.21“婴宝珠”杨倞注)。
(zh^u 宙):同“胄”,头盔。
(3)行(h2ng 航)伍:古代军队的体例,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以是用“行伍”指称军队。
(4)使人之心伤:即《诗·小雅·采薇》所说的“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我心伤悲”之类。
一说“伤”通“壮”;一说“伤”通“扬”(振作);均可从。
(5)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一头垂下的大带子。
端:古代诸侯、大夫、士在敬拜时穿的模样形状端正的礼服,举行冠礼、婚礼时也穿此。
章甫:商代的一种礼帽,即缁布冠,它是行冠礼往后才戴的,用来表明(“章”)成人男子(“甫”)的身份,故称章甫。
(6)《韶》、《武》:见 8.15 注(16)。

[译文]

民众有了爱憎的感情而没有表达喜悦愤怒的办法来和它相应,就会混乱。
古代的圣王讨厌这种混乱,以是教化自己的德行,端正海内的音乐,因而天下人就屈服他了。
那披麻戴孝的丧服,哭泣的声音,会使人的内心悲痛;穿上铠甲,系上头盔,在部队中歌唱,会使人的内心忧伤;妖艳的边幅,郑国、卫国的靡靡之音,会使人的内心淫荡;系着宽大的腰带、穿着礼服、戴着礼帽,随着《韶》《武》的乐曲载歌载舞,会使人的内心严明。
以是君子耳朵不聆听淫荡的音乐,眼睛不注目女子的仙颜,嘴巴不说脱险恶的措辞。
这三件事,君子是慎重地对待的。

[原文]

20.8 凡奸声动听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
正声动听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
唱和有应,善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译文]

大凡淫邪的音乐冲动人往后就有歪风邪气来应和它,歪风邪气形成了景象,那么混乱的局势就产生了。
端正的音乐冲动人往后就有和顺的风气来应和它,和顺的风气成了社会征象,那么秩序井然的局势就产生了。
有唱必有和,善良的或邪恶的风气也随之而形成,以是君子对自己抛弃什么音乐、接管什么音乐是很慎重的。

[原文]

20.9 君子以钟鼓道志(1),以琴瑟乐心。
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
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季。
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2)。
线人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长于乐(3)。
故曰: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故乐者,以是道乐也。
金石丝竹,以是道德也。
乐行而民向方矣(4)。
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

[注释]

(1)道(d3o 导):同“导”。
(2)修:当为“循”字之误。
(3)莫长于乐:《集解》作“美善相乐”,据世德堂本改。
(4)向:《集解》作“乡”,据世德堂本改。
方:道。

[译文]

君子用钟、鼓来勾引人们的志向,用琴、瑟来使人们心情快乐。
拿着盾牌斧头等舞具来舞蹈,用野鸡毛和牦牛尾等舞具做装饰,用石磬、箫管来伴奏。
以是那乐声的豁亮清明像天空,广大像大地,那舞姿的俯仰旋转又和四季的变革相似。
以是音乐实行后人们的志向就会高洁,礼制遵照后人们的德行就能养成。
要使人们耳聪目明,感情温和沉着,改变风尚,天下都安宁,没有什么比音乐更好的了。
以是说:音乐,便是欢快的意思。
君子把从音乐中得到道义作为欢快,小人把从音乐中知足希望当作欢快。
用道义来掌握希望,那就能欢快而不淫乱;为知足希望而忘却了道义,那就会迷惑而烦懑活。
以是音乐是用来勾引人们娱乐的。
金钟石磬琴瑟管箫等乐器,是用来勾引人们教化道德的。
音乐实行后民众就神往道义了。
以是音乐是管理公民的重大工具,但墨子却反对它。

[原文]

20.10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1);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条约,礼别异。
礼乐之统,管乎民气矣。
穷本极变(2),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墨子非之,几遇刑也。
明王已没,莫之正也(3)。
愚者学之,危其身也。
君子明乐,乃其德也(4)。
浊世恶善,不此听也。
於乎哀哉(5)!
不得成也。
弟子勉学,无所营也(6)。

[注释]

(1)和:《礼记·乐记》、《史记·乐书》均作“情”,疑原来作“和情”,后人为求对文而删一字,反使文义不完全了。
(2)穷:穷究,深入到极点。
本:指本性。
极:达到最高限度。
变:化,指感化民气改变风尚。
穷本极变:与 20.5 所说的“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含义相承。
(3)王:纠正。
(4)德:宜作“仁”,由于高下文都押韵,这一句也当押韵。
(5)於(w&乌)乎:同“呜呼”。
(6)营:通“荧”,惑乱。

[译文]

况且音乐,是折衷人情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是管理社会时不可改换的原则。
音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制使人们差异出等级的差异。
以是礼制音乐的纲领,可以总管人们的思想了。
深入地触动、极大地改变人的心性,是音乐的实际环境;彰明诚挚、去掉虚伪,是礼制的永恒原则。
墨子反对它们,近乎犯罪。
圣明的帝王已经去世去,没有人来加以纠正。
屈曲的人学习他,会危害自己的生命。
君子彰明音乐,这才是仁德。
混乱的社会厌恶善行,不听这提倡音乐的话。
唉呀可悲啊!
音乐因此而不能见成效。
学生们努力学习吧,不要由于墨子的反对而有所迷惑啊。

[原文]

20.11 声乐之象:鼓大丽(1),钟统实(2),磬廉制(3),竽、笙、箫、和、筦、籥发猛(4),埙、篪翁博(5),瑟易良(6),琴妇好(7),歌清尽,舞意天道兼。
鼓,其乐之君邪?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筦、籥似星辰日月,鞉、柷、拊、鞷、椌、楬似万物(8)。
曷以知舞之意?曰:目不自见,耳不自闻也,然而治俯仰诎信进退迟速莫不廉制(9),尽筋骨之力以要钟鼓俯会之节而靡有悖逆者(10),众积意乎(11)。

[注释]

(1)丽:通“厉”,激越高亢。
(2)统:通“充”,指声音洪亮。
实:充满,指声音憨实。
(3)廉:明净俭约,此指声音清脆不憨实。
制:通“”(zh@制)、“晢”(zh6 哲,旧又读 zh@制),明白。
(4)和:小笙。
筦:同“管”,一种管乐器。
籥(yu8 悦):古管乐器,似排箫。
(5)埙(x&n 熏):一种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大如鹅蛋,形如秤锤,上尖下平中空。
,篪(ch0 迟):一种单管横吹乐器。
翁(w7ng 滃)博:通“滃渤”,形容气势如大水涌流一样浩瀚滂渤。
(6)易:平和。
良:温良。
(7)妇好:犹“女好”,柔婉。
(8)鞉(t2o 陶):同“鞀”、“”,有柄小鼓,犹如今之拨浪鼓。
柷(Zh)祝):是一种漆筒似的打击乐器。
拊、鞷:见 19.6 注(25)。
椌(qi1 ng 腔):是一种类似祝的打击乐器。
楬(qi4 恰):别号“敔”(y(语),一种虎状木制打击乐器,在雅乐结束时击奏。
(9)诎:同“屈”。
信(sh5n 申):通“伸”。
(10)要(y1 o 腰):迎合。
俯会:迁就。
(11)众:指舞蹈的人们。
积意:聚精会神。
(ch0 迟):谆谆,诚恳谨慎的样子。

[译文]

音乐的象征:鼓声弘大高亢,钟声洪亮憨实,磬声清越明朗,竽、笙、箫、和、管、籥等管乐器的声音昂扬激越,埙、篪的声音浩瀚磅礴,瑟的声音夷易温良,琴的声音柔婉幽美,歌声豁亮清明而曲尽其情,舞蹈的意象则原谅了自然界的统统征象。
鼓,大概是音乐的主宰吧?以是鼓声像天,钟声像地,磬声像水,竽、笙、箫、和、管、籥等管乐器的声音像日月星辰,鞉、柷、拊、鞷、椌、楬的声音像万物。
凭什么来理解舞蹈的意象呢?回答说:舞蹈的人眼睛不能瞥见自己的形体,耳朵不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但是处理低头、举头、波折、伸直、提高、退却撤退、缓慢、快速的动作时无不干净利落明白清楚,尽身体的力量去迎合钟、鼓的节奏,而无所违背,众人集中把稳力真负责啊!

[原文]

20.12 吾不雅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1)。
主人亲速宾及介(2),而众宾皆从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皆入;贵贱之义别矣。
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3),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辨矣(4)。
工入,升,歌三终(5),主人献之;笙入,三终(6),主人献之;间歌三终(7),合乐三终(8),工告乐备,遂出。
二人扬觯(9),乃立司正(10)。
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
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
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也(11)。
降,脱屦(12),升坐,修爵无数(13)。
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14)。
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
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15)。
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16)。
彼国安而天下安。
故曰:吾不雅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注释]

(1)此节又见于《礼记·乡饮酒义》,《礼记》把它记作孔子之言。
乡:见 20.2 注(1)。
此“乡”字指乡中饮酒的礼仪。
(2)主人:指乡大夫,即主管乡中政教禁令的官。
速:即“不速之客”的“速”,召请的意思。
宾、介:都是来宾。
古代乡大夫以贤良的处士作为来宾,约请他们饮酒来商量事情。
在这饮酒的礼仪中,最贤良的人叫宾,德行稍次于宾的叫介,其礼仪上的地位也次于宾,一样平常作为宾的辅佐;德行次于介的叫众宾,地位在来宾中最低。
拜会《仪礼·乡饮酒礼》及《士冠礼》注疏。
(3)献酬:古代主客相互敬酒,主人先向客人敬酒叫“献”,客人用酒回敬主人叫“酢”(zu^作),主人再次向客人敬酒以表报答叫“酬”。
客人向主人致报答酒也叫“酬”。
(4)杀:见 19.9 注(4)。
(5)终:将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歌唱或演奏一遍叫一终。
歌三终:指把《诗·小雅》中的诗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各唱一遍。
拜会《礼记·乡饮酒义》疏。
(6)三终:指吹笙的人把《诗·小雅》中的乐曲《南陔》、《白华》、《华黍》各奏一遍。
拜会《礼记·乡饮酒义》疏。
(7)间:间隔,轮流。
间歌三终:指乐工先唱《诗·小雅》中的《鱼丽》,接着吹笙的演奏《小雅》中的《由庚》;乐工再唱《南有嘉鱼》,吹笙的再吹《崇丘》;乐工再唱《南山有台》,吹笙的再吹《由仪》。
(8)合乐三终:指乐工在唱《诗·周南》中的《关睢》、《葛覃》、《卷耳》时,吹笙的同时演奏《诗·召南》中的《鹊巢》、《采蘩》、《采蘋》。
(9)觯(zh@志):古代饮酒的圆形器皿。
(10)司正:专门监督精确地行使礼仪的人。
(11)弟:指年轻人(用《礼记·乡饮酒义》孔疏),这里用作动词,是尊重年轻人的意思。
一说“弟”读为“悌”(t@替),是尊敬兄长的意思。
(12)脱:《集解》作“说”,据宋浙本改。
(13)修爵:即是说“行觞”,依次敬酒。
(14)莫:古“暮”字。
(15)燕:通“宴”,安逸快乐。
拜会 2.15 注(1)。
(16)《集解》“足”上有“是”,据世德堂本删。

[译文]

我看到了乡中请人饮酒的礼仪就知道先王的政治原则履行起来是随意马虎又随意马虎的了。
主人亲自去约请贤德的嘉宾和德行稍次的陪客,而一样平常客人就都随着他们来了;来到门外,主人向嘉宾和陪客拱手鞠躬,而一样平常客人就都进门了;对崇高者和卑贱者的不同礼仪就这样分别开来了。
主人拱手作揖三次才与嘉宾来到厅堂的台阶下,再谦让三次而使嘉宾登上厅堂,再拜谢嘉宾的到来,主人献酒酬宾,推辞谦让的礼节十分繁多;至于陪客,那礼节就减少了;至于一样平常客人,登堂受酒,坐着酹酒祭神,站着饮酒,不用酒回敬主人就退下堂去了;隆重与简省的礼仪就这样分别开来了。
乐工进来,登上厅堂,把《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歌各唱一遍,主人敬酒;吹笙的人进来,把《南陔》、《白华》、《华黍》三支乐曲各演奏一遍,主人敬酒;乐工与吹笙的间隔着轮流歌唱演奏各三曲,再合着歌唱演奏各三曲,乐工报告乐曲已经完备,就出去了。
主人的两个侍从举起羽觞帮助敬酒,于是又设置了监督见礼的专职职员。
从这些礼仪之中可以知道他们能够和蔼安乐而不淫荡。
嘉宾向主人敬酒表示报答,主人向陪客敬酒表示报答,陪客向一样平常客人敬酒表示报答,宾主对年轻的年长的都根据年事依次酬谢,末了轮到向主人部下盥洗羽觞的人酬谢。
从这些礼仪之中可以知道他们能够尊重年轻的尊敬年长的而不遗漏一个人。
退下堂去,脱去鞋子,再登堂就坐,依次不断地敬酒。
请人饮酒的限度是,在清晨饮酒不延误早上的事情,在傍晚饮酒不延误晚上的事情。
嘉宾出门,主人拱手鞠躬送行,礼节仪式就完成了。
从这些礼仪中可以知道他们能够逸乐而不乖乱。
崇高者和卑贱者被差异清楚,隆重的礼仪和简省的礼仪被分别开来,和蔼安乐而不淫荡,尊重年轻的尊敬年长的而不遗漏一个人,逸乐而不乖乱,这五种行为,足够用来端正身心安定国家了。
那国家安定了,那么全体天下也就安定了。
以是说:我看到了乡中请人饮酒的礼仪就知道先王的政治原则履行起来是极其随意马虎的。

[原文]

20.13 浊世之征:其服组(1),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2),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3),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
治世反是也。

[注释]

(1)组:通“”(ch(楚),五彩缤纷,华美。
(2)匿(t8 特):通“慝”,邪恶。
(3)瘠:薄,少,指葬送去世者不笃厚恭敬。
19.10:“送死不虔诚、不敬文谓之瘠。
”墨:见 19.17 注(1)。

[译文]

混乱的社会的迹象:那里的服装华美,男人的边幅打扮得像妇女一样妖媚,那里的风尚淫荡,人们的志向是唯利是图,人们的行为驳杂不纯,那里的音乐邪恶怪僻,那里的文章内容邪恶而辞藻富丽,那里的人将养身体没有限度,葬送去世人俭省刻薄,轻视礼制与道义而崇尚年夜胆与武力,贫穷的就盗窃,富余的就贼害他人。
管理得好的社会则与此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