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们在对诗词的欣赏、学习和创作诗词的过程当中,总会碰着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我们只能仰望古人作品,而叹为不雅观止。

比如:某些诗词比赛类活动,最近比去,只展现了参赛选手对诗词的影象储备,即谁记住的诗词多,就能得奖,台下不雅观众只有听“录音”般的觉得和收成,从头至尾还是个“吃瓜群众”,有人乃至还感叹道:某某选手会背的真多。
实在,仅仅是会背诵而已,于创作和欣赏却绝不沾边。

再有便是,某些诗词创作者,由于没有节制到诗词的创作规律,而把诗词写成了翻来覆去的无病呻吟,或写成了“车轮滚滚”的喊口号。

还有部分格律诗作者,对近体诗的格律,有一定的学习根本,各项规则禁忌都能节制、利用;在形式上可谓驾轻就熟了,然而,这部分作者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总是觉得意犹未尽。

在诗词中寻龙点穴把诗读得更懂写得更好

前段韶光,有个诗友,他是写近体诗的。
和我聊起了这个话题。
说他自己在最近一段韶光里,充分觉得到了,近体诗的诗词格律的约束和魅力,但是在表达上,总以为放不开或收不住。

基于以上这几种征象,和这位朋友的哀求,我选取了一些大家都熟习的作品,来和大家共同磋商一下,这方面的一些办理办法。
剖析一下诗词的欣赏和创作过程中,思维驾驭和措辞掌控的普遍规律。

实在,做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只要具备了必要条件,找到精确的方法和解决路子,就都不难了。

把思绪的漂浮、冲撞,转化成幽美的诗句,首先要学习到驾驭思维和措辞的能力,在这方面,前圣先贤的精良作品,给我们供应了丰富而又宝贵的履历。

一、作品思维的输出、定位与延续,须要借助于特定事物或征象的涌现,这里所说的特定,即做事于主题。

言之有物,不仅仅是我们在欣赏作品之后,对某些作品的评价,而且,如果就创作来说,也便是我们反向思考一下,就可以拿来当做创作方法来利用了。

开篇有物,开门见山,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给读者详细的感知,而且很随意马虎直接吸引到读者,同时,也能为接下来的创作铺开思路。
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的《游子吟》),“黄四外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杜甫的《绝句》)等等都因此详细的景象事物开篇,把思维定位于详细,这样的方法既直接,又大略,是很随意马虎上手的。

二、感情与景物相结合的思维表述

有的作品把情与景分别来写,这种的表述方法是很明显的,利于初学诗词创作者学习。
我们来看看高适的这首诗

别董大 (唐·高适)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的上半部分写出了分别时的景致,下半部分表达二人的惜别之情和对朋友的慰籍之心。
利用的是先景后情的表达顺序。

还有的墨客,在作品中利用了与上一首诗相反的顺序,即先情后景。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在这首诗中,作者利用的是先情后景的情景表达手腕。
上半部分以朋友对话的形式,见到朋友从故乡而来,先问故乡的事情,表达的是迫切的思乡之情。
下半部分移情入景,把浓郁的乡思,寄托于窗前的寒梅之上,同时此句把古人“折梅寄远”的习俗也化入个中。
这首看似平常的小诗,在情与景的结合技巧上,却有着非常独到超然的利用。

还有的作品,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创作技法,作者把选取的物象,结合自己的感情、情绪,糅合到一起,同时推送给读者。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是若何做到这一点的。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里的“草”、“涧”、“黄鹂”、“树”,都是景物(且是为整首作品感情的表达而特选的物象),“独怜”是作者直接表达的感情,“边”和“深”是间接的、蕴藉的感情表达。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里的“春潮”、“雨”、“”野渡、“舟”也是景和物,感情的表达在于“晚来急”的猝然和“舟自横”的淡然。

这首诗,通篇各句都有情与景的支配糅合,可谓一步一景,步步有情。
网上有很多关于这首诗的赏析,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结合起来看一下,在此限于篇幅,也为了节省大家的韶光,我就不再赘述了。

三、诗词作品中,墨客对思维的“收、放”把握

为了表述方便,在这里我们把作品中,墨客思维的发散扩展称之为“放”,凝聚集中称之为“收”。

诗,是凝练的韵文。
由于限于篇幅和格式,作者每每利用作品的章法构造,来植入思维,表现情绪的抒发。
借助句式的起承转合,把感情融入进去,并且还要做到腾挪有度,收放自若。
比如李白这首《送朋侪》就具备了这样的范例特色。

送朋侪 (唐·李白)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起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墨客的思绪在此句中,由山的静止的“收”,到水的流动的“放”。

【承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一句是此地的分别,到万里征途的迢遥,用的也是先收后放的技法。

起句和转句,做为诗的上半部分,结合到一起,从大的范围来看,起句是收,承句是放,

【转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这句诗以浮云和落日做比,前分句是好男儿志在四方,身似浮云般的放,后分句是好朋友依依不舍,情同落日的收。

【合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里的前分句写此处挥手作别,衔接了转句(落日)的“收”,后分句中,离群之马(班马)奔向远方,充斥着作者无奈而又悠远的顾虑的“放”

转句和合句,做为诗的下半部分来看,是从天上到地上的大范围的“收”。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的高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收,下半部分是放。
在起承转合当中,收放回环,紧密结合,作者思维的轨迹,在字里行间涌动流淌,由此更显得清晰自然。

李白的大部分诗作,利用了“大开大合”的思维模式,诗情脉络也比较清晰,我们作为普通诗词爱好者和创作者,纵然难以驾驭这样的笔法,通过故意识的学习、剖析、领悟,也能拿来在自己的作品中借鉴一二。

总之,我们学习诗词创作,在节制基本规则(格律)之后,难免会涌现不知从何写起,或不知该怎么写、怎么表达自己想法的困惑,这种征象是普遍的,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只要我们能从特定的角度入手,就一定能不断提高,逐步创造并节制更多的诗词创作规律,进而充足美化到我们的作品当中去。

关于诗词欣赏创作的不同角度和问题,欢迎大家踊跃谈论,激情亲切参与。
诗词对联是我最大的爱好,和朋友们互换,当然是我最愉快的啦。
有问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