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民:著名的象征派墨客

  在象征派墨客中,石民与李金发和戴望舒齐名。

  石民原名石光络,字阴清,号影清,1903年清明期间出生于湖南陈家坊,他的父亲石赞钧是光绪年间举人,任职于四川铜元局,母亲系当地杨姓举人之千金,知书识字,是石民兄弟三人的启蒙老师。

  石民自幼聪明好学,仪表漂亮,既是才子又是帅哥。
1924年,他从长沙岳麓中学毕业,以精良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
当时英语系教授林语堂、叶公超、陈西滢、温源宁、徐志摩,以及同学胡风、废名、梁遇春、游国恩、冯至等人,都是当时或者后来成为著名墨客、作家。
受师友们的影响,石民在学生期间就热爱文学,最爱读诗歌和外国的随笔散文,并开始从事诗歌创作和研究。
对诗歌,他“不喜好流利之艳体”,而最爱“含有极多思想的悱怨之作”。
1930年前后,他在文坛特殊生动,不少诗歌、翻译、散文作品揭橥在《语丝》《骆驼草》《文学杂志》《北新》《当代学生》等报刊上。

石平易近与青冰抗战中陨落的文学双星

  石民的文学造诣紧张表现在诗歌上。
他洒脱漂亮、风姿翩翩,天生一副墨客气质。
他的文友温源宁曾对废名和梁遇春说:“石民俊秀得很,生得像天使!
”梁遇春也说石民具有“彻底的青春”。
还在北大读书时候,石民就写过一首题为《无题》的诗,将去世亡与短暂的爱情为难刁难比,表达了去世亡的永恒的主题。
便是这首诗,使他得以在象征诗派中崭露锋芒。

  石民的诗和他同时期其他象征派墨客一样,透过“象征的森林”去揭示着某种人生的境遇和存在的境状,比如在其代表作之一的《薄暮》中这样写道:

  正是紧敛的隆冬,

  窒塞了万籁的声息,

  薄暮挟阴霾以惧来,

  含糊着茫茫的大地。

  在这恐怖的薄暮里,

  沉痼着多少愁苦,

  凉风从枯树上飞过,

  呜呜地为谁诉语?

  嘶嘎的几声号泣,

  是流落无归的寒鸦,

  惊起了蛰伏的灵魂,

  凄凄的无言……

  泪下!

  在诗中,石民用低沉的笔调,描写了冬日薄暮的景象,表达了阴郁年代中知识青年的烦闷心情。
全诗利用象征手腕,以“紧敛的隆冬”象征严厉肃杀的旧中国,“窒塞”的“万籁”象征公民求生存、求自由的呼声被扼杀,“茫茫的大地”象征白色胆怯的中国大地,令人“含糊”,看不到出路,看不到方向。
诗歌末了借助寒鸦的流落无归,暗示人们流落失落所。
省略号包含着墨客无边的忧郁、沉痛的喑哑。

  石民是墨客,也是散文家、翻译家、编辑。
1928年,他大学毕业,次年远赴上海,在北新书局任编辑,曾编辑过《北月牙刊》《青年界》等。
他重乡重情,在从事编辑事情之余,热心帮助从家乡亡命到上海的进步青年唐麟补习英语,后来又相继先容唐麟到北京大学英文系作旁听生。

  石民与文学大师鲁迅交往十分密切,在1928年至1931年这段韶光的日记中,鲁迅有57处记载了他们两人的交往。
当年石民在北京大学英语系学习时,常常慕名到中文系来听鲁迅的讲座。
石民到北新书局任编辑后,鲁迅的许多著作,特殊是翻译作品,都是通过石民约稿和编辑,然后在北新书局出版的。
1930年11月,石民得了肺病,在短短的一个月韶光内,鲁迅先后5次陪同石民去在上海开诊所的日本年夜夫平井博士家里就诊,并为石民当翻译。
1934年5月,石民的肺病加重,急需筹钱治病。
危难之际,他想到了乐于助人的鲁迅,请鲁迅帮他解难。
鲁迅还借了250元银洋给他治病。

  1932年11月,石民在南京与比他小两岁的堂表妹尹蕴纬结为夫妻。
尹蕴纬是邵东县流光岭人,她的母亲石漱林从前在南昌创办正蒙女校,是石民的远房姑妈,尹蕴纬的二哥尹仲容曾任台湾经济部部长,对复兴台湾经济起过举足轻重的浸染,享有“台湾经济之父”的美誉。

  1934年前后,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的妹妹与石民的同事赵景深结了婚,而石民身体又越来越差,李小峰开始重用赵景深。
石民便辞了北新书局的编辑职务,在武汉大学学术威信、他的连襟席鲁思的引荐下,来到武汉大学任英国文学教授。
1938年10月,武汉失落守,石民随同学校一起流亡到四川乐山。
由于长途跋涉,疲于奔命,又兼忧国忧身,心情沉痛,石民病情加倍严重,自己又没钱看病,只得向学校告假,回到陈家坊老家,请草药郎中弄些草药吃,但终因医治无效,于1942年初撒手人间。

  石民虽然只活了不到40岁,其从事文学的进程更短,却留下了各种著作近20部,单篇译作、散文百余篇,个中影响较大的有诗集《良夜与噩梦》,译作《曼侬》《巴黎之烦恼》《德伯家的苔丝》《忧郁的裘德》《他人的羽觞》,个中《巴黎之烦恼》是翻译到中国的第一本波德莱尔散文诗。
石民还编著了《古诗选》《北新英语文法》等多种教材,特殊是《北新英语文法》发行量很大,为当时中学通用教材。

  青冰:志在超越的小说家

  青冰原名朱容,1910年生于邵阳市一家竹器店。
他父亲莲舫擅画国画,更善于竹刻,在巴拿马万国展览会上曾获大奖的宝庆竹刻荷叶花瓶,听说是莲舫的作品。

  青冰启蒙于宝庆县立模范国民学校,后升入私立群策高小。
他从小非常聪颖,上课时一边听课,一边涂画,教材上画满了老师、同学的漫画像和奇形怪状的图案。
他的作文写得生动有趣,念出来常常引得哄堂大笑。
同学们写字都是临摹中规中矩的颜体柳体,他却斜着笔横扫侧画一手奇奇怪怪的隶书。
他很有个性,读书也不太用功,但成绩很好。
进入湖南第二联合中学念初中后,青冰不像在小学那样蹦跳了。
他家在学校阁下,一放学,就躲进自家小楼看旧小说。
他家那种用蝇头细字印的石印版旧小说很多,如《三侠五义》《七侠十三义》《粉妆楼》《江湖奇侠传》等等,他拿来就读,常常读到深夜方休。
他读了之后,将自己的奇思怪想都写在纸条上。
在他那间小阁楼里,他和同学商量办《夜月》文学刊物,因稿源不足,没有办成。

  还在读中学的青冰就加入了党、团组织,积极参加进步学生涯动。
学校有个邹剑仙老师,课上得好,但反对学生革命,青冰和同学们一起将他赶出了学校。
1927年春,县党部选派中学生下乡搞农人运动,青冰去了邵东。

  马日政变后,他由于革命积极,被学校开除了,于是整天在小楼上看小说,很少出门。
过了一段韶光,他去邵阳宿儒张葆衡那里读学堂,专攻古文。
在张先生长西席门下专一攻读三年,打下了坚实的古文根本。
此后,他又大量阅读西欧文学名著,对福楼拜、契诃夫、托尔斯泰等名家的作品,反复细读。
他也广泛搜集海内的新书,尤其喜好鲁迅的杂文。

  1935年到1939年这段韶光,青冰在邵阳笃实小学教书,业余写些小说。
如这期间写的小说《施粥》,把大荒之年迈百姓的穷苦相,富贵者的伪善相刻画得入木三分。
1938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不雅观察日报》转移至邵阳鼓楼亭“陈氏享堂”,著名作家张天翼主理文学副刊。
青冰开设茶会,请张天翼讲文学创作,往后又多次登门请教。
1939年,张天翼在溆浦民国大学任教,他慕名前往当插班生,进入中文系三年级学习,由于文学功底深厚,得到张天翼老师的赏识。
张老师还给他写了一幅字:“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鼓励他要敢于超过老师。
青冰把老师的字贴在座右以勉励自己,并大胆地取了“青冰”作笔名。
在张天翼的反复辅导和修正下,青冰七易其稿,写成中篇小说《女人的故事》,经张天翼推举,在《当代文艺》上揭橥。

  在民大,青冰积极参加左翼作家领导下的创作小组活动,受到反动势力的打击,张天翼也因受伤害而吐血,请了病假,不再上课,创作小组中的共产党员有的被开除,有的出走,有的惨遭杀害。
创作小组的活动陷入低谷,但青冰的笔始终坚挺着,在《中心日报》揭橥小说《巡夜》及其他一些文章。
毕业后,青冰一度到邵阳爱莲女子师范教书。
不久离校回家,搞专业创作,揭橥了大量进步作品,联络了一大批文学青年。
当局见他揭橥的文章思想激进,身边又有一群青年人围着,把他列为危险分子加以监控。
1942年,青冰来到渐成西南文化重地的广西,先在柳庆师范任教,后到桂林培正培道联合中学、立达高中教课。
同时和王郁天、秦牧、艾芜等从事文学活动,创办了《文学批评》月刊,还在《当代文艺》《青年文艺》《中原》等期刊上揭橥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文学论文。

  1944年,日寇反攻袭击广西,他仓促南下广东信宜东镇,困居堆栈,无以为生,迫不得已,在街头行乞求援。
不久,青冰肺病突发,喉音沙哑,不能讲课,被《中山日报》冯明之聘去主编《粤华报》,人到佛山,病情加剧,被朋友请到家中静养。
1946年4月21日,青冰客去世他乡。
(陈扬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