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鲁恭为中牟令,桑下有驯雉之异①;郭伋为并州守,儿童有竹马之迎②。
【注释】
①“鲁恭”二句:《后汉书·鲁恭传》记载:鲁恭担当中牟县令,实施仁政,连桑树下的雉鸡都很驯服,人们说他的功德已经推及到了兽类。
②“郭伋”二句:《后汉书·郭伋传》记载:郭伋担当并州太守,广布恩德。之后他第二次做并州太守,当地数百名儿童骑着竹马在道旁欢迎他。
【译文】
鲁恭做中牟县令,桑树下有野鸡都被驯服的异象;郭伋做并州太守,有儿童骑着竹马去欢迎他。
分享
1、中行:
昨天这则:“鲁恭为中牟令,桑下有驯雉之异;郭伋为并州守,童儿有竹马之迎。”如果说上一则因此善政富民,这一则则因此德政化民。
上联“鲁恭为中牟令,桑下有驯雉之异;”
鲁恭,东汉汉章帝时大臣,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曾任中牟县令。
《后汉书·鲁恭传》:
“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以是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
某一年,蝗虫为患,全国各地都很严重。中牟与周边郡县边界犬牙相制,蝗虫却独独不入中牟。上级听说此事,疑惑其真实性,便命督查官便装前往核实。
督查官与鲁恭一前一后来到田间,坐于桑下。这时,一只野鸡飞来,安详温驯地停在他们身边,并不飞走,督查官很是惊异。
更惊异的是阁下的小孩也安然处之,并不去捉捕野鸡。督查官问:“为啥不捉鸡玩?”小孩说:“这只野鸡快要生小鸡了呢,不能捉!
”督查官又惊异又冲动,对鲁恭作别说:“前来中牟,本是为了稽核您的政绩。如今所见有三奇:一奇蝗虫确实不犯边疆;二奇鸟兽也被驯化,绝不畏惧人;三奇连孩童也有仁爱之心。这三样,都是前所未见。以是,我没必要待在这里,打扰贤者了。”
孔子曾在《论语》中主见: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鲁恭管理中牟,便是这样一个德治、礼治的典范。督查官所说的三件异事。
第一,“蝗不入境”,这正是《中庸》所说的: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至诚所感,淳德所至,天地皆有验证。听起来神异,但实在类似故事在《二十四史》中比比皆是,有心者可以去参考明末许止净《历史感应统纪》,摘录了大量正史记载的感应故事。哪怕是“蝗不入境”这一异相,同在《后汉书》中,也有多次记载。比如,《后汉书·卓茂传》记载,汉平帝年间,卓茂担当河南密县县令时,
“天下大蝗,河南二十馀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县界。”
第二,“驯雉之异”,是说仁政泽及禽兽,连野鸡也被驯化,这也是至诚动物的表示。
第三,“童子有仁”,这可以阐明为何有“驯雉之异”——正由于连顽童也懂得护生爱生,于是野鸡也犹如被驯化,禽兽与人之间,尽是一片和美景象。
再进一步反推,正是由于鲁恭仁德之厚,教养之深,才能让调皮的顽童也有了仁心。仁爱盛行,活气盎然,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大同天下,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下联“郭伋为并州守,童儿有竹马之迎。”
郭伋,两汉之际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西汉侠士郭解之孙。并州在今内蒙、山西一带。
《后汉书·郭伋传》记载:
“伋前在并州,素结恩德,及后入界,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所干涉干与民疾苦,聘求耆德雄俊,设几杖之礼,朝夕与参政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推却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郭伋在王莽之时,曾经担当过并州牧。他广施恩德,留下美政,当地百姓十分怀念他。
东汉建立后,郭伋再次担当并州牧,进入并州地界之时,当地百姓老幼相互搀扶,夹道欢迎。
郭伋凡经一处,都广泛讯问百姓疾苦,为德高望重的乡贤设几案、手杖,昼夜向他们请教政事。
刚到任,便去各地巡查。到达西河美稷时,忽见几百位儿童骑着竹马,在道旁欢迎星期。
郭伋问:“孩子们为何这么远赶来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大人您来了,欢畅得很,以是到这里来欢迎哪!
”郭伋向孩子们道谢。办完事后,孩子们又将郭送出城外,问:“您何时再来?”郭伋打算归期见告他们。
等回来时,比估量的早一天。为了不失落信于孩子们,他便在野外的亭子中借住一夜,第二天方才进城,以赴孩童之约。
“竹马”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李白《长干行》有句曰: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来衍生出针言“青梅竹马”。
以竹为马,是孩子们喜好的游戏,有关“竹马”最早的记载便是郭伋这个故事。须要把稳的是,竹马作为儿童游戏,起初是胡人的习俗。胡人善于马战,对孩子们来说,便不自觉以竹为马来仿照大人的战役。
郭伋察看的西河美稷,今属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当时正是安置归附的匈奴人的郡属。
由此可见,骑竹马来欢迎的孩子们,可能也是胡汉皆有。后来随着民族领悟,“骑竹马”逐步也成为了汉地孩子的游戏。
孩子纯洁无伪,天然具有敏锐的感想熏染力,能让儿童如此爱戴,也侧面可见郭伋为官理政之诚,受民众爱戴之深。
竹马相迎,充满着童趣和天真,后来成为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如白居易:
“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来宾上仙舟。”
刘禹锡:
“君人重得黄丞相,童子争迎郭细侯。”
苏轼:
“十年不赴竹马约,扁舟独与渔蓑闲。”
可见,竹马的本来含义,是百姓对官员的诚挚拥护,青梅竹马则是后来衍伸的含义。
南宋徐钧有一首诗歌颂郭伋,十分恰切:“安边治郡蔼仁风,竹马欢呼迎送中。恺悌真为民父母,怀恩何处不儿童。”
完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