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作者:每晚CC
一千多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少年途经洪都(今南昌)。
此时,洪都滕王阁重修落成,大领导阎都督在此大摆宴席庆祝。
他方案着在这次筵会上,让自己的半子孟学士活着人面前露个脸,好为日后接自己的班做准备。
酒过三巡后,阎都督便发起,今日美景盛事具备,大家何不在此为滕王阁做个序呢?
早就看清个中门道的来宾们,自然是各种推辞,谁也不想扫了阎都督的兴。
可这位刚途经的少年却是个愣头青,只见他从书童手里接过笔墨纸砚,垂垂铺开了纸张。
这一举动,直接把阎都督气得拂袖而去。
一个时辰之后,少年交上来的文章,却让他直呼:“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
这篇令阎都督叹服的千古第一骈文,便是《滕王阁序》。
这位惊才绝艳的才子,想必大家都猜到了,正是王勃。
可惜的是,王勃寿命不长,虽光芒残酷,却如流星划过;
而《滕王阁序》,才是真正悬挂在人们心头的皓月,千年来光辉不减。
文中这六句经典的话,既是王勃对自己的勉励,也藏着对后人的寄语。
当你读懂它,你也就明白了无常、孤独和命运。
1
关于无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译文:苍天高远,大地辽阔,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快逝去,悲哀袭来,事物的兴衰成败皆是有天命的。
感悟:《周易》有言:“世间万事万物,在冥冥之中自有天命。”
这句话,读来玄妙,其实在生活中早有验证。
比如,我们生命里的某些人,该走的时候怎么也留不住。
生命里的某些东西,要失落去的时候怎么也无法挽回。
很多人为此沮丧、痛楚。
但分缘聚散,成败得失落,本便是自然法则。
只有明白这一点的人,才能无惧兴衰变革,不会患得患失落,从而过好每一个日常。
俗话说,日月两盏灯,春秋一场梦。
日月交替,四季变换,都有其自然的规律。而人生统统看似无常的东西,也都处处有序。
有得到,便会有失落去;有相聚,就免不了别离……
我们只管做好面前事,珍惜面古人,坦然地等待岁月着花、结果,便好。
2
关于年事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译文:年纪大了应该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初心呢?处境困难反该更加倔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
感悟:作家菲利普·罗斯曾说:“朽迈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场屠杀。”
纵然是再倔强的人,面对年事的屠刀,也不免会心生恐怖,丧了斗志,萎了初心。
但是不服老的人,却懂得用积极的心态,去抵御现实的困顿、岁月的磨蚀。
苏轼被贬至密州任知州时,早已过了热血少年的年纪。
但在出猎的时候,他却丝毫没有颓败之气。
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他决定亲自射杀老虎,一展当年孙权搏虎的英姿;
为了报效国家,他乃至殷切地希望,能让他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对付苏轼来说,年事也好,困境也罢,都不是前行的羁绊。
只要胸中藏有凌云志,何愁不是少年时?
人生涯着,谁不是从懵懂到成熟,从蹒跚学步再到踽踽独行。
年轻固然美好,但真到了白发渐生的年纪,依旧神采奕奕,同样值得神往。
年华向晚,岁月沉喷鼻香,老去的只是年事,不老的是心态。
无论什么年事,无论什么处境,都请热切地去拥抱生活。
3
关于孤独
关山难越,谁悲失落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译文:关山重重难以超越,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相逢之时,大家都是异域之客。
感悟: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生活中哪一个瞬间让你孤独到哭?
有个回答,特殊扎心:
你有一个好却找不到可以分享的人,明明该当愉快,末了却变成了一个人的伤心。
孤独,仿佛是每个人的宿命。
我们形单影只地来到这个世上,终极也将孤零零地离开。
在这途中,再交好的人,也会分别;再热闹的聚会,也会散场。
到末了,被留在原地的人,只能逐步隐入孤独。
不同的是,有人在与孤独交手后,逐渐被孤独侵蚀,变得悲观、沉默。
有人却在不被理解的岁月里,实现了自我代价,活得愈发强大。
就像史学家司马迁,忽略所有嘲笑,独自思考,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就像曹雪芹,忍住了无人问津的落寞和酸楚,才写出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就像导演李安,在不被认可的时候,孤独创作,才拍出了《卧虎藏龙》的经典。
《百年孤独》里说:
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便是发展。
今后,最困难的路,哪怕只有你一个人走,你也要努力去熬。
熬过每一个千疮百孔的日子,你就能尝到苦尽甘来的美好。
4
关于心态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译文:北海虽然迢遥,乘着风还是可以到达;过去的光阴虽然已经消散,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
感悟:生活没有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有难以言说的苦闷。
有人为了生活的困境忧闷,有人为了年事的增长沮丧;
有人为了失落去而哭泣,有人为了前路而彷徨。
这世间,本来便是年夜家下年夜家的雪,各有各的皎洁。
但风雪再大,只要懂得换种心态,过好当下,终能等到风消雪停的一天。
“诗豪”刘禹锡,有二十三年都辗转在贬谪的路上。
这23年的蹉跎,让他变成一个满面风霜的中年男人,再也没有了以前的斗志昂扬。
好友白居易看到他的现状,都忍不住为他抱不平,他却相称豪迈乐不雅观,发出了和王勃一样的感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在生命的末了,刘禹锡仍在用一颗豁达的心见告我们:
心中有光,又何惧岁月荒凉。
有人说:“环境不会改变,办理之道在于自己。”
若以悲苦心不雅观世,事事都苦不堪言;若以欢畅人待事,事事皆适可而止。
生活本便是生生不灭的希望,先相信人间值得,未来才会真的可期。
5
关于心腹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译文:如果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司马相如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碰着了钟子期,俞伯牙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感悟:人生难得一心腹,千古难觅一知音。
在这茫茫人海中,若能碰着一个灵魂相似的人,便是人生一大幸事。
电影《王勃之去世》里,王勃有一个心腹好友,杜镜,也便是我们熟知的杜少府。
他始终一袭红衣,陪伴在王勃的身旁。
王勃因擅杀官奴判罪入狱,杜镜前去看望,看着在缧绁耐劳的王勃,他恨不得与王勃一起受过;
后来,王勃被押上刑场,鼓声如雷,铡刀已高高架起。
还是杜镜,手捧着一个美人鹞子,为王勃送行。
“黄泉路上,有此美人相伴,子安,你便不孤单了。”
所幸,在末了时候,王勃遇上唐高宗改元大赦天下,逃过了一劫。
但紧接着,杜镜就要派去四川任职了。
临别之际,杜镜泪洒古道。
王勃自然懂他的所思所想,动容地说出了那句千古名句:
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
真正的心腹,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真正的友情,是纵使相隔天涯,依旧思念不减、情意不变。
鲁迅曾说:“人生得一心腹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
余生,愿你我也能得二三心腹,知冷暖,懂悲欢,相聚时聊诉衷肠,抚慰尘世风霜。
6
关于命运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译文:君子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通达道理的人安于命运。
感悟:《滕王阁序》里的这句话,看似大略,却暗含了中国人的一套处世安身之道。
它的原文,出自《易经·系辞》:“君子见几(机)而作。”、“安分守己故不忧。”
指的是,活得通达的人,懂得随遇而安,坦然接管自己的命运。
乐天安命,方能不忧。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活得乐天的,墨客白居易算一个。
他是那种少有的,官做得大、诗写得多,而且日子也过得行云流水的人。
毕竟,其他墨客,要么是活得郁郁不得志,要么就永久在被贬的路上,总之,便是活得不称心。
但白居易却不同,他的生平,基本上算是顺风顺水。
究其缘故原由,就在于他很懂得乐天安命。
做官时,他很会因利乘便,与世事沉浮。
后来有一次被贬为江州司马,他就在庐山脚下买了一块地建宅子,准备效仿陶渊明,来个归隐田园。
在忠州做刺史的时候,他就在城东租了一块地,栽种各色花草,欣赏花着花落。
无论在哪里,白居易都能把生活过得情趣盎然。
听过一句话:“既不能改变天下,倒不如独自逍遥。”
与其跟命运盲目较劲,不如坦然地接管生活给予的鲜花与荆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试着把心胸放宽,把眼力放远,把格局放大。
当你有了随遇而安的能力,命运也自会给你最好的安排。
▽
《滕王阁序》,是王勃的临场发挥之作,但自此往后,再没文章能够超越这篇经典。
就连一向反对骈文的韩愈,读了《滕王阁序》之后,也忍不住赞道:
读之可以忘忧也。
几千年来,我们从中得到了太多思考,太多启示。
而这些所得,足以让迷茫者从无常中看到前行的路,让悲观者从孤独中找到渡己的船,让绝望者从命运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它的光芒,不仅残酷了那个时期,更照亮了后世一千多年。
点个赞吧 ,将这几句话背下来,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