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正在家中养病的毛主席率领当地的农人进行了一场“平粜阻禁”运动。终极,这件事惹怒了大地主成胥生,他一纸诉状告到了军阀赵恒惕处。
赵恒惕敕令,展开了一场针对毛主席的缉捕行动。为了避风头,组织上就安排毛主席南下广州,去创办农运讲习所。
1925年8月,毛主席乘车南行,经由长沙橘子洲时,他专门下车到岛上欣赏秋日的景致,后来就写下了这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诗人意气,挥斥方遒。指示江山,激扬笔墨,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创作这首词之前,毛主席因与陈独秀的见地相左,实在并不算得志。再加上患有严重的胃病,又碰着军阀赵恒惕的追捕,按理说他的感情该当十分低落、焦虑。
但是我们从这首词当中,却半点也见不到毛主席紧张、焦虑的感情,反倒以为这首词写得笔墨从容、眼界阔大、壮志凌云,表示出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期风发的意气。
到底是什么缘故原由让毛主席在经历了人生的低谷与逆流时,仍旧保持着这份自傲与从容呢?答案就在他写的这一首词当中。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开篇的三句话,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韶光、地点。那是1925年8月的下旬,秋风初起的时令,地点在橘子洲。
后文中有交代,那里是毛主席少年时期常常与同学们去拍浮的地方。三句当中,最值得把稳的是“湘江北去”一句。
宋代豪放词宗苏轼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明代第一才子杨慎作《临江仙》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由此可见,中国词人习气以“江水东流”描写在壮阔的历史波澜中不断呈现的英雄人物。毛主席《沁园春·长沙》里的“湘水”虽然是“北去”的,但是意境与“东流”却是相仿的。
毛主席出生于清末的1893年,从他出生往前算53年,正是清朝道光二十年,向下算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为止,当中的七十二年韶光,中国遭遇了一场惊天巨变。
由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役,给沉睡的东方巨龙带来了一场年夜难。战役带来的饥荒与疾病传播,导致这个东方第一大的人口由41281万锐减35572万。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毛主席正在长沙读书。当时他和他的同学们,都由于受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感召,参加到后来的各种运动当中。
1918年,毛主席有很多同学去了法国去勤工俭学,只有他一个人留在海内做农人调查。后来他参加了共产党,进入了中心核心领导层,组织、领导了多起工人罢工和农人运动。
数年后,那些出国的同学里面有一部分人也回到中国参加了革命,但是由于分工的不同,他们彼此天各一方,不能并肩作战。
此时还能站在长沙橘子洲头的,就只剩下毛主席一个人了。八月湘江的江岸上,从江面上吹来的风是寒冷砭骨的。
这统统既象征着革命形势的严厉,又代表毛主席当时正陷入一种伶仃无援的困难处境。但是在这种时候,他的心情却表现得十分愉悦。由于他纵目之处,正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后不久,全国各省份都建立起了党组织,吸引到的党员呈几何级数增长。
马克思主义犹如雨后的春笋,正在中原大地上各处萌芽、迅速地成长。越来越多的工人、学生和农人,都参加到革命的军队之中。
更让人高兴的是,为了实现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了“国共第一次互助”。这统统都象征着赤色的力量正在增强,以是说是“万山红遍”。
至于军阀赵恒惕对毛主席个人的追捕,和整体革命形势的上扬比起来,只不过只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罢了。
那个时候,海内的有识之士纷纭投入到这场拯救国家、民族危亡的运动中来。“百舸争流”以下四句,便是说当时国人曾经想出的很多种办法,试图让中国再一次强大。
有人提出“实业救国”的理念,希望通过提升国家经济实力,让中国再次强大起来;有人提出了“教诲救国”的构想,想要通过教书育人,让国家完成从封建社会到当代社会的过渡。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农业救国”、“科学救国”以及“文学救国”等各种各样的提法。这些救国的思想,就犹如八月湘江上争渡的一千艘帆船。
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便是老鹰翱翔在长空之上;另一些,则像是鱼儿潜行在水底。世间一万种物类,都在这个布满严霜的秋季生动起来了。
词上阕末端三句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就颇有一些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味道了。
词下阕回顾往事,“恰同学少年”以下四句,是毛主席在回顾自己的学生时期。当初毛主席在长沙、北京两地求学时,认识了很多有志向的好友。
如蔡和森,又如罗章龙、萧子升等等。他们曾经一起发起过“新民学会”,在课余关起门来研究马克思的哲学,共同磋商如何拯救中国。
后来他们去了北京,寄住在老师杨昌济家中。杨昌济非常看重他们的才华,还写信对自己的朋友提到,中国的未来就在这两个年轻人身上了。
而毛主席他们那一帮学生,当时正处于少年期间,初生牛犊不怕虎,讲话的口气很大。怎么个大法呢?毛主席用了四个字来形容,那便是——挥斥方遒。
“挥斥”是一个书面语,词典是阐明说,它是形容一个 “意气”旷达。《庄子·田子方》中有“挥斥八极”的说法,郭象作注说:“挥斥,犹纵放也。”即指不加约束,自由地开释自己的脾气。
遒,便是遒劲的意思。因此“挥斥方遒”的意思是说:当时他的这些同学,正值青春少年,任性放荡、脾气不受约束得厉害。怎么个厉害法呢?厉害到敢于说大话,敢于批评当权者。
于是“指示江山”,对执政者的能力任意批评;“激扬笔墨”,不但私底下要议论,还要写激愤的文章,把它们登到报纸上让所有人都看到。
而毛主席和他的这些同学,当时议论国家大事得出的一个结论,便是“粪土当年万户侯”。年轻人天不怕、地不怕,便是要把军阀、权贵算作粪土一样平常。
多年往后,毛主席与他的同学们早已经天各一方,为自己的空想去拼搏了。但是他自己当年的那一片小儿百姓之心与万丈豪情,却依旧未改。
因此毛主席要在词的末了,以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重新来勾起他和同学们对那个“挥斥方遒”的时期的回顾。
结语1925年的秋日,对付毛主席和共产党来说实在是一个“多事之秋”。这一年的夏季,毛主席的家乡韶山碰着了旱灾。
地里粮食颗粒无收,官仓里没有粮食,地主有粮却故意囤起来卖高价。当地有一个叫成胥生的大地主打算悄悄把自己囤的粮食运到外地,结果被农人创造。
于是毛主席组织农人,一边上门找成胥生会谈,一边派人拦截下他准备外运的粮食,末了成功逼迫地主平价出售粮食给饥民,毛主席也由于这个缘故原由被地方军阀通缉。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亲共的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暗杀,这件事情事实上为“国共第一次互助”失落败埋下了伏笔。
但是当时仍旧没有人能预判到,蒋介石会在短短两年中迅速上位,并光速背叛革命。以是毛主席在1925年8月下旬创作这首词时,对革命的出息还是非常乐不雅观的。
等到1963年《毛主席诗词》出版之前,中国已经解放了十四年,但是把我们国家培植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任务,还远远没有达成。
革命尚未成功,同道仍须努力!
毛主席选择把他在1925年他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放在诗集的开篇,这是在见告大家,也是他革命初心的来源。希望世世代代的中国年轻人,都能够有毛主席当年一样的宏图大志。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空想,无论面对顺境、困境,一定要保持乐不雅观向上的精神与永久不变的“小儿百姓赤心”。
参考资料:《毛泽东诗词全编笺译》,作者:徐四海,东方出版社,2017.2;《毛泽东诗词鉴赏》,作者:田秉锷,上海三联书店,2012.9;《《沁园春·长沙》:《毛主席诗词》的开篇之作》——《联络报》2020.08.20;《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的历史内涵》——《华北电业》202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