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打破四 领悟古诗思想感情

——情为何物?家国情怀

一、古代墨客的人生经历和情怀

不雅观察那些写诗吟词的古代墨客,就会创造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都有共同之处:

2020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核心打破四融合古诗思惟情绪

1.民气抱负与人生道路

古代墨客的空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
“儒”和“道”成了墨客的两大思想主流。
“穷”即政治失落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个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便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便是入众人生。

古人“身退”的条件是“功成”,但有作为的墨客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忧郁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抵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
“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探求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

古代墨客的情绪无非便是“喜怒哀乐”四字,同凡人一样。
但引起这些情绪的缘由却分歧凡响:

(1)喜乐。
这种情绪在古诗中很少见,让他们“喜乐”的大致有三方面成分:

①自然。
祖国各地大好河山幽美多姿。
②国家。
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③人生。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朋侪)团圆,回归故乡。

(2)悲愤。
这种情绪在古诗中最为常见,有人说,中国古代诗词是用“愁”做成的,让他们悲愤、忧闷、痛楚的成分较为丰富、繁芜:

①国家。
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烂。
②百姓。
公民遭受苦难,剥削者压榨公民。
③亲人。
相思不得相见。
④朋侪。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顾虑、担忧、关怀。
⑤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难酬等。
⑥人生。
不得志,仕途失落意,被贬谪;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年华已老,壮志未酬;客居他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二、古诗情绪常见类型

类 型

表 现

举 例

忧国

伤时

戳穿统治者的昏庸腐烂

杜牧《过华清宫》

反响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单独洋》

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出息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高》

戳穿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建功

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年夜志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哀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散、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空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思乡

怀人

羁旅愁思,旅途劳累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思归故乡

王维《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军旅生活,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儿女情长,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别离

赠酬

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贬谪

失落意

遭贬后忧郁、惆怅、失落意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遭贬后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

屈原《离骚》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人生

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清闲

王维《山居秋暝》

昔盛今衰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李商隐《贾生》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落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品质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谈禅说理的感慨

苏轼《题西林壁》

请看下列诗句所抒发的情绪属于哪种类型。

(1)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
忧国忧民类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感时伤逝类(或人生梦幻类)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建功立业类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思乡怀人类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激情亲切赞颂类(或吟唱自然类)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寄情山水类

一、捉住情绪措辞,节制情绪基调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显性“情语”。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愁)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独)

(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冷、凉(暗含冷寂)]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孤、独(暗含孤傲)]

(5)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谐音“思”)、泪]

(6)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愁、泪)

2.找出下列诗句(或画线句子)的隐性“情语”。

(1)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空)

(2)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注:经历)岁月频。
(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落》)(似、空)

(3)独占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偏)

(4)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送、埋)

(5)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方回《舟行青溪道中入歙》)[桃花(用典)]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访隐士

戴叔伦

远访山中客,分泉谩煮茶。

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

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

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

(1)诗中能反响墨客和隐士深厚情意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 相携 共惜

(2)请剖析后两联所表达的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写归途所见。
虽然路上遇雨,但墨客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欣赏起雨后落花随溪水而去的晚春美景,反响了墨客内心的喜悦欢畅,“逢”“见”突出了生理细节,表现了墨客的随性和闲适。
尾联借“候门童子问”到谁家游乐这个实境,虚写出返家后内心的轻快。

古诗是言情艺术,它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见告你要表达的情绪。
作为阅读者和考生,捉住诗中这些表明情绪的词语至关主要,这是剖析概括情绪的最准确、最便捷的路径。
这里要强调几点:

1.捉住两种“情语”

(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

剖析诗歌情绪,首先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绪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
如2017年江苏卷陆游的《秋兴》“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中的“愁”表明了作者的心绪。
作者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报国的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更增烦恼。
在此根本上,就不难明得尾联表达隐逸欲望时饱含的无奈和苦闷。

(2)细心探求隐性“情语”

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感情时较间接、蕴藉的词语,如诗中涌现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
其余,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

“可”“岂”等,也是主要的隐性“情语”。

更主要的是,还要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韶光、地点的词语。
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神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词语,在鉴赏诗歌时须要关注。
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役残酷、环境艰巨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阔别京城(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须要引起把稳。

2.知道“情语”涌现的位置

像直接“情语”,多涌如今标题、开头、结尾处,在分外情形下中间及引言中也会涌现。
像隐性“情语”一样平常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笔墨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涌如今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分外性

正常情形下,墨客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绪,但有时会用隐晦、弯曲、反语的办法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
因此,不能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
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办法较为少见。

二、捉住详细抒怀办法,领悟蕴藉、隐晦的情绪

古诗抒怀紧张有直接抒怀和间接抒怀两种办法。
对付考试来说,最主要的莫过于间接抒怀,由于它表达的情绪蕴藉、隐晦,给考生对情绪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
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详细的间接办法,对症下药。

(一)借景抒怀:抓景语悟情语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整顿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①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③使君:指词人自己。

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的哪些思想情绪?请结合词句简要剖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雨后置身于清新怡情面况之中的愉悦、惬意。
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词人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②对屯子田园生活的热爱。
雨后桑麻发达成长,蒿艾喷鼻香气如薰,词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致和生活的。
末了一句又将这样的情绪进一步深化。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捉住描写的景物,剖析蕴藏的情绪,是读诗的关键,是高考的重点,更是考生欣赏情绪的关键能力之一。
应如何把握景物中的情绪呢?

(1)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季候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绪,这里尤其须要把稳从景物色彩中揣摩情绪。
景物是情绪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季候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绪感情。
明丽残酷的景致一样平常表现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每每表达伤感之意。
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形要结合诗作详细内容另当别论。
景物也有季候色彩。
一样平常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觉得是充满活气,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绪;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给人悲惨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2)长于捉住景物前面的润色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色,从特色中捕捉背后的情绪特色。

(3)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
景与情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同等性(相似性),即常日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常日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二)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

[金]元好问②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③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①人日:正月初七,古代佳节之一。
愚斋:张纬,字纬文,号愚斋,金亡后居燕京。
与元好问交谊深厚,书信往来频繁。
②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
③草堂:杜甫晚年在成都居浣花草堂,有《人日》诗。

尾联寄寓了墨客若何的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剖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涧底孤松”不畏“岁寒”,枝叶如故,象征着身处卑位却傲然孤高的品质;②用“孤松”自况,表达自己作为金朝遗老隐居不仕的刚毅节操;③用“殷勤留看岁寒枝”表达与朋侪共勉的情怀,要学习“孤松”品质,在困境中保持高风亮节。

借物抒怀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怀办法。
应捉住描写物象的措辞,剖析物象的外在特色(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墨客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
值得把稳的是,这时的情绪一样平常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二关乎物后志。

(三)用典抒怀:抓典语悟情绪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②龙泉剑:《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
’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
’即补焕丰城令。
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
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这首诗后四句接连用典,表达了墨客的哪些思想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孙楚、屈原的出生遭遇,喻朋侪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墨客对朋侪的同情和惋惜。

②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表达了墨客对朋侪的怀才不遇的怅惘、感伤。

③龙泉剑终极被有识之士创造,重见光明,喻朋侪终极也定能脱颖而出,再得起用,寄托了墨客对朋侪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1.积累古诗常用典故的出处与含义

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
故“楼兰”常代指边疆之敌。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又如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把握古人用典的办法

(1)明用典与暗用典。
明用典,即在诗中一眼就能看出来,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节制暗用典,要靠自己的积累,如“起舞闻鸡酒未醒”就暗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如果有积累,就知道这里暗用典。

(2)正用典与反用典。
作者利用典故,有时与典故义同等,叫正用典,如辛弃疾利用廉颇的典故;有时与典故义相反,叫反用典,如王维《山居秋暝》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原典故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其意而用之,“王孙”偏要“留”下来。

3.把握典中情要把稳“两面”情绪

“一壁”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绪态度,“一壁”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对现实、对自己的情绪态度。

三、捉住时空转换,领悟变革的情绪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高阳台·大年夜

韩 疁

频听银签①,重燃绛蜡②,年华衮衮惊心。
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
掩青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
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
朱颜那熟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
恣③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①银签:更漏,计时工具。
②绛蜡:红烛炬。
③恣:随意,无拘束。

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经历了若何的变革?试结合词句简要剖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年夜守岁,引发了作者对光阴流逝和年迈体衰的伤感,“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便是明证;“多谢梅花,伴我微吟”,初开的梅花给了作者些许安慰;“邻娃已试春妆了”引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神往,作者认识到应该趁精力未曾全衰,去感想熏染大好春光的昂扬情绪,正是“朱颜那熟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

墨客的情绪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于变革的,如何把握这变革的情绪呢?个中一个主要路径便是捉住诗中韶光、空间的变革。
从韶光上讲,墨客的情绪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革,如回顾过去,感到很美好;容身现在,以为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
读诗要长于分出不同的韶光段,找出不同的情绪。
像离去诗,一样平常分成离去时和离去后两个韶光段写,离去时自然要痛楚,离去后自然是思念之苦、相逢之盼。
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绪自然也就不同。
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
空间不同,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工具的转换,读时如能捉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工具,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革而产生的情绪变革。

四、捉住构造层次,领悟丰富的情绪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宴西楼①

陆 游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青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①陆游由于主见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
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习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
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
②因循:随意,轻率,

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绪?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时日蹉跎、光阴虚度、年华老去的感慨。

②万里作客、久离家乡的愁苦。

③一事无成、壮志未酬的无可奈何的凄凉。

言少而情丰,是古诗表达的一个主要特点。
墨客尽可能利用最经济、最凝练的措辞表达最丰富的情绪。
这一点,正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作为考生,自然要咀嚼这精练的措辞。
还要把稳的是,这情绪的丰富性也与诗的构造层次密切干系。
构造层次越多,表达的情绪就越丰富;做题时长于切分构造层次,就有可能得到更丰富的情绪要点。
如果是一句诗,可能有一个层次一个情绪要点;如果是两句(一联),每每是两个层次两个情绪要点;如果是上片或下片,有几个句子,自然就有几个层次几个情绪要点。
阅读与答题时,必须要有这种层次的切分意识,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整体意识,方能读出、答出丰富的情绪来。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 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离莫犹豫。

 ①青枫江: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
②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

这首诗蕴含的情绪丰富,请简要剖析个中蕴含了哪些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惜别、关怀之情。
从首联“嗟”“意何如”“问谪居”等中可以看出墨客对二人遭遇的同情与惋惜。
颔联设想两位朋侪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怀乡,是表达关怀之情。

②宽慰、勉励之情。
颈联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天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得到精神抚慰。
尾联抚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

③在抚慰之中所蕴含的微讽之情。
尾联既是墨客对朋友的抚慰,也深藏微讽之意。
在圣明的时期,该当多蒙皇恩,而墨客的两个朋友却这样遭贬,彷佛是在揶揄圣朝,委婉地表达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朋侪鸣不平。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五)

杜 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次青琐点朝班。

尾联表达了墨客哪些繁芜的情绪?请结合诗句加以剖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流落异地、沉沦腐化边陲的落寞与沉寂:“一卧沧江”利用夸年夜手腕,生动地表现出墨客滞留在夔州的无可奈何之情。

②有光阴匆逝、报国无门的感伤:“惊岁晚”,解释一年又将尽,而自己只能于梦中眷顾往昔效命朝廷的场景,暗示现实报国无门的苦况。

③有枯木逢春、效命朝廷的期盼:“几次青琐点朝班”的意思是,“我”又记起了那仅有的几次上朝,表现出对为朝廷效命的希冀。

1.审题:两看一定

“两看”是指一看所给措辞材料是整体型(全诗)还是局部型(诗词的词、句、联、片等)。
整体型须要把文本分成几个局部(层次),局部型须要联系全诗乃至标题;二看局部型在文本中的位置和内部层次。

“一定”是指确定题型,是情绪概括题还是剖析题,是比较题还是探究题。

2.答题:表述规范

(1)表述要利用情绪术语

如答“惜别之情”“关怀之情”,“惜别”“关怀”是情绪术语,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怀”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情绪术语,总让人以为别扭。
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随意马虎丢分。
因此,最好利用情绪术语。
常用的情绪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快、悲哀、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发急、离恨、哀怨、忧闷、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讨厌、激愤、欣喜、欢畅、神往、忠贞等。
以“愁”为例,又可分为多种,如亡国之愁、家破之愁、失落子之愁、失落意之愁、失落恋之愁、相思之愁、困顿之愁、贫寒之愁、羁旅之愁、闲居之愁、思乡之愁等等。

(2)表述要把稳情绪要素完全

要表述的情绪=来由(感情产生的缘故原由)/情境(感情产生的田地)+感情基调

示例: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墨客什么样的感情?(2014·新课标全国Ⅱ)

答: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情由(

旅途流落

)中的感情基调(

凄清、失落神、怅惘之情

);

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情境(

住宿在渔家所感到

)的感情基调(

温暖、愉悦之情

)。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
“来由(情境)”是出于缘故原由(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3)表述要把稳因题而异

情绪概括题可直策应用上面(2)的形式。
情绪剖析题表述有两种模式:

①剖析+概括:先剖析详细诗句,后概括出情绪内涵。

②概括+剖析:先概括出情绪内涵,后剖析详细诗句。

这里的“剖析”,便是要结合措辞,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
剖析既要扣住所给笔墨,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同时,要捉住详细的词句、意象剖析,不可笼统空泛。
必要时,还要结合情绪表现手腕剖析。

[专题微语]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实质上的差异,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差异:一是阅读的工具在数量上的差异;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
命题者每每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文体、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
其比较点每每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
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工具描写利害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工具的表现手腕的比较;同一墨客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
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照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
“知同”便是创造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便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
“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紧张比拟点上,都要从诗歌中找到详细依据。

一、形象异同比较鉴赏题

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①居士: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剖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 本题稽核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两句诗描写了不同的景致,也便是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实际上都是在为诗歌营造某种意境。
“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洗濯后显得更为娇艳,紧张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
“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嵬峨挺立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秦 不雅观

天涯旧恨,独自悲惨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喷鼻香。

黛蛾①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①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②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
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

结合两首词,简要剖析这两首词营造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词用回肠、金炉、篆喷鼻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感情。
黄词描写红旗高举、鼓声如雷、欢声如潮、龙舟破浪飞出、衔标而归的壮阔场景,营造出紧张热烈的氛围,表达出积极豪迈的情怀。

形象异同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浸染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意象(紧张指景象和物象)内涵比较,一方面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剖析比较。
对付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紧张是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付后者,要把稳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情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形象浸染异同紧张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怀、构造方面展开。

二、措辞比较鉴赏题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鉴赏 诗以对偶句发轫,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面前的“绿水”提高,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迢遥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流落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第二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彷佛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宏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墨客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由于光“风顺”还不敷以担保“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这个“正”字,兼有“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称真切。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弯波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这样的小景是难得涌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纵然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涌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了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朗的、处处透露着春景象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
这一联,便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第三联历来随处颂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作者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与“入”字使之拟人化,授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阴郁;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隆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不雅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作者放舟于绿水之上,连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由洛阳的啊!
作者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闻名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上看,也是相称和谐幽美的。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落”,你以为“阔”与“失落”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失落”字更好。
它含有消逝之意,由于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飞腾而与水面平行彷佛消逝了的主不雅观视觉形象,有迷茫的觉得,给人无尽的想象。

(示例二)“阔”字更好。
它含有开阔之意,它是对实际的描写,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以是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想熏染,给人的觉得更加真实;而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音调似也更为响亮。

措辞比较赏析题实质上同一般的措辞赏析题一样,看措辞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真切等。
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绪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墨客当时的情绪;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构造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构造十全十美、更能起照料等浸染。
其次,重点把情由说清楚、说充分。

三、表达技巧异同比较题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米元晖①潇湘图(其二)

[宋]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长途度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题米元晖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③。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①米元晖:名友仁,宋代字画家米芾之子,善于山水画。
②惨淡:画面色彩浅淡。
③神灵集:画面真切,韵味深奥深厚。

两首诗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剖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尤诗侧重视觉,选取晓山、远水、雾气、平沙等意象,渲染素淡苍茫(迷蒙悠远)的氛围;张诗则视觉和触觉相结合,触觉“春衣湿”,衬托了视觉“云气深”。
②尤诗侧重静态;张诗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通过“江风吹雨”“百花飞”,勾勒出一幅宁静灵动奇丽幽雅的画面。
③尤诗侧重远景、大景(广镜头);张诗则先写远景、大景,再写近景、小景(特写镜头),如“百花飞”,细腻生动。
④尤诗实写面前所见;张诗则虚实相生,“只恐春衣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云气的缥缈朦胧。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夫石

[唐]刘禹锡①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山

[宋]陈造

亭亭碧山椒②,践约凝黛立。

何年荡子③妇,登此望行役④。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

坚诚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

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⑤无处无倾国。

妾身为石良⑥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①墨客于“永贞改造”运动失落败后,政治上备受打击和伤害,长流远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贯很急迫,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
②山椒:山顶。
③荡子:外出不归的男子。
④行役:出门在外,这里指外出的男子。
⑤红楼:泛指华美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所居。
⑥良:实在。

两首诗在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时,利用的手腕及浸染有何不同?试简要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刘诗侧重正面描写,写因丈夫出外未归,女子痴心与痛楚的等待,突出表现其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
②陈诗利用比拟手腕,写女子望眼将穿,化成石头;而她所等的人却被其他女子勾住了魂,变了心,忘却了家中妻子。
光鲜的比拟,揭示出社会的不合理征象,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控诉,深化了悲剧的主题。

首先,要熟习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哀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剖析。

末了,鉴于表达技巧的繁芜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
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把稳甄别那些易稠浊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腕中的比拟与衬托、修辞手腕中的借代与借喻。

四、思想感情异同比较题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宿龙游朱氏楼

蒋 捷

小巧楼台眼界宽。
朝卷帘看,暮卷帘看。
故乡一望齐心专心伤,云又迷漫,水又迷漫。

天不教人客梦安。
昨夜春寒,今夜春寒。
梨花月尾两眉攒,敲遍阑干,拍遍阑干。

词中“敲遍阑干,拍遍阑干”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二者有何异同?请从情绪表达与手腕利用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都是动作描写(细节),都是借拍打栏杆来抒发排解胸中的烦闷苦闷之气。

不同点:①思想感情不同。
辛词抒发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蒋词抒发词人故国难回,天涯无归路的哀愁。
②辛词愁更浓,蒋词愁略淡。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从军行

李 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薄暮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①风沙暗,公主琵琶②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纭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①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②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令人弹琵琶以娱之。
③蒲桃:今作“葡萄”。

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末了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加以比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都表达了厌战感情。

不同点:本诗侧重于抒发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与不满。
频年战役,将士弃尸荒野,仅换得西域葡萄归种中原,讽刺和批驳统治者穷兵黩武,视生命如草芥的行为。

范词侧重于抒发思归与报国之情。
将士们白发苍苍,思乡而夜不能寐,但仍不畏环境艰巨,承担着戍边重任,表达了深奥深厚朴拙的忧国报国之情。

进行内容、情绪的比较鉴赏,条件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
其方法仍与前面剖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

①读标题。
标题每每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

②理解墨客所处的时期及写作背景。
同样的景物,因墨客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绪。

③长于捉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
把稳诗歌的末了两句,它们每每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此根本上的比较,须要把稳:

①熟习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闷与闲适、悲哀与欢畅。

②进一步比较剖析动身生不同感情的缘故原由或情境,这也是情绪比较的主要内容。

③比较时把稳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详细剖析。

[专题微语] 古诗选择题在2017年强势回归后已成为全国卷稽核的保留题型。
在经由“五选二”到“四选一”的外部变革后,虽说难度略有降落,但其稽核的内容是始终如一的,而且对付考生来说,它应是考生的必得分题。
因此,节制这种选择题的选择策略至关主要。

一、充分认识古诗选择题的题型特点

1.重点突出

选择题的设题点以《考试解释》所规定的形象、措辞、技巧、思想感情等考点为主,同时有向文学、文化知识渗透的趋势,但从这两年的命题实践看,其设题重点是放在诗意理解上,即对诗中重点句子、关键词语的理解。
选择题看重诗句的基本理解,主不雅观题稽核深层次理解,两者形成良好的搭配。

2.依诗定序

无论是“五选二”式还是“四选一”式,选项的先后顺序都保持与原诗语句顺序大体同等。

3.设误细微

命题者采取曲解原意、弄错工具、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办法,把缺点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多放在一两个词语上。

4.读懂助手

虽说解答该题要全面、细致地阅读诗歌,但有时是边阅读边判断思考,无论是选择恰当的或不恰当的,缺点总集中在选项的某一两处细节上,绝大多数选项内容是精确的,以是,答题的过程实际上便是准确理解诗歌的过程,题目答对了,诗歌也就基本上读懂了。
因此,它是帮助理解诗歌的极好的“拐杖”,更有助于下一道主不雅观题的解答。

二、读懂悟透诗意,准确理解词句

读懂悟透诗意,准确理解诗句是答好选择题的核心办法。

1.读懂诗词的基本意思,准确理解诗句中涉及的关键词

有些选项看似稽核对诗句赏析精确与否,实际上只须理解诗词的基本信息乃至某一关键词即可创造缺点缘故原由。
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14题B项“虽不得不接管生活贫穷的命运”便是对诗句“男儿屈穷心不穷”中第一个“穷”字的缺点理解。
2018年全国卷Ⅱ第14题D项“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是对诗句“烛光相射飞纵横”中的“相射”的缺点理解。
因此,要把词语、句子作为平常的文言词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干系遐想,在头脑中复活诗词所说景物,由此确定词义、句意到底是什么。

2.识别节制诗词的艺术手腕

要识别节制诗词的艺术手腕,如比喻、借代、衬托、用典等,否则就很可能缺点理解诗句,陷入命题设置的误区。
例如,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如果不睬解句中的“春蚕食叶声”是利用比喻、衬托的手腕,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以动衬静,形象地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明的答题情景,那么就随意马虎做出错误的判断。
又如,苏轼《送子由使契丹》的尾联“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中用到的唐代李揆的典故,瞄准确理解全诗起到了至关主要的浸染,如若不睬解典故内涵和利用典故的目的,答题时就很随意马虎做出错误判断。
因此,只假如选项中涌现了“技巧”术语,一要判断它是否准确,二要揣摩其背后真正的含义。

3.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要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以便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绪,进一步结合所给诗句的赏析判断选项精确与否。
例如,苏轼《送子由使契丹》这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宋史·苏轼传》记载:“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是年其弟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
同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契丹,庆贺辽主生辰。
苏轼兄弟情深,《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而今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聚少离多。
作者得知弟弟苏辙奉命出使契丹,虽然是远别,但毕竟是暂时的别离,以是苏轼写诗送别弟弟,表达抚慰告诫之意,只管为远行的弟弟担心,但更多的却是希望弟弟小心谨慎,安然归来,表现了墨客一向的乐不雅观豁达的胸襟。

三、把握选项句意,学会比对剖析

1.审读题干,明确哀求

答题时,首先要负责把题干哀求读上两三遍,明确题目的详细哀求,看清题干是哀求选择精确的选项还是禁绝确的选项,题干的哀求涉及诗歌文本的哪些内容,题目着重稽核哪些知识点。
切忌望文生义、一叶障目,仓促作出选择。

2.辨明陷阱,有效回避

命题者每每在选项中奥妙地设置多少陷阱,以此来滋扰考生,这就哀求考生在答题时要擦亮眼睛,有效回避。
常见的陷阱常日集中在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措辞、手腕、情绪、主题以及文化知识等几个要素上。
设误类型有曲解诗意、意象不合、意境不合、情绪不合、不明手腕及风格等。
个中,最主要的是曲解文意。
当然,在详细试题中的设误类型可能是几种类型的稠浊。
应在把握语境内涵的条件下,仔细辨析设误类型,明确缺点缘故原由。

3.定位选项,逐一比对

答题时,在通读全诗的根本上,要依据选项的内容来定位选项内容所对应的诗句,比拟原诗句在意象、意境、措辞、手腕、情绪、主题以及涉及的文化知识等方面的赏读解析是否精确。
要做到细心、逐一地比对,同时,学会综合剖析、辩证思考。

边练边悟1

 (2018·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去。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整顿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法律、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禁绝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落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当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朋侪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情的珍惜与赞颂。

答案 D

解析 A项一、二句点出李正之入蜀与己之送行,三、四句点出作者“中年”又“多病”,暗含“蹉跎失落志的惆怅”,精确。
B项“把功名整顿付君侯,如椽笔”表示了作者对朋侪的称许,精确。
C项下阕表达“与其有像小儿女那样哭泣的韶光,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起的风光”的意思,一扫上阕愁闷的心绪,用“要新诗准备”引出“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故精确。
D项结尾两句,点明入蜀韶光“正梅花万里雪深时”,表达相互勉励,提醒朋侪莫忘彼此的友情,记得互通之意,并非“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故错。

(2)辛弃疾词长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古人佳句来抒怀达意。
下列剖析,精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朋侪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上苍”,表达对朋侪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流落的凄苦。

答案 A

解析 A项“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落入他人之手,应该像诸葛亮要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去世而后已”,精确。
B项借用苏轼游赤壁的典故是表达荆楚一起风光的壮美,并无“人生短暂的感慨”。
C项化用李白《蜀道难》,有“对朋侪的担忧”,但并无“望其早归”之意。
D项“儿女泪”几句是说:与其有像小儿女那样哭泣的韶光,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起的风光。
以此过渡到后面作诗的好素材,一扫上阕愁闷的心绪,并不是为了“表现宦游流落的凄苦”。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①

陈师道②

重楼杰不雅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③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①寇十一:寇国宝,从陈师道学。
白门,徐州城门名。
②陈师道,北宋墨客,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
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去世,徽宗登基,之前反对变法、遭严厉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
③小市:徐州地名。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屹相望”写出了楼不雅观高耸对峙的样子。

B.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樊篱,堪称一方重镇。

C.第四句写墨客回家之后伫立门前,晚风吹动衣衫,顿生凉意,让人轻松愉快。

D.第六句写游子青春年少便能重见故乡,与上句中孤臣白首才被召回形成比拟。

答案 D

解析 “青春年少”和“与……形成比拟”错,诗中“青春”指春天,它与“白首”只是形式上的对仗,不是意义上的比拟。
杜甫有诗句“青春作伴好回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