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盛行语句遇上古诗词,谁会更让你心动?

郑板桥,清代字画家,文学家,字克柔。
“扬州八怪”之一,善于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

郑板桥画竹出名,是众人皆知其竹而不知其石也,须不知,在画中其竹是伴石而生。
郑板桥画的竹很瘦劲,其画石也是瘦骨嶙峋,有一种倔傲感。
他在一幅画中题诗曰:“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崚嶒竹更直。
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

《竹石》

当网言网语赶上古诗词这意境太美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捉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听凭你刮酷暑的东熏风,还是隆冬的西北风。

这首诗表现了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墨客托物言志,竹石这种武断顽强精神中隐寓了刚毅刚烈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
全诗措辞大略单纯明快,铿锵有力

长恨民气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大意:总是怨恨民气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端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心得:东野圭吾曾言:“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民气。
”在这个天下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期望你活的很好。
你要服膺,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竹枝词九首·其七唐•刘禹锡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民气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瞿塘峡中的流水经由了十二处险滩时,湍急的水流会发出雷鸣般的嘈嘈声。
人们都说在瞿塘峡中行船,自古以来就非常困难。
"瞿塘",即瞿塘峡,在重庆市奉节县;"十二滩",瞿塘峡中有十二处险滩;"嘈嘈",水的急流声。
"长恨民气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常恨如今的民气,还远远不如长江的流水,每每在平坦的道路上,无缘无端就会掀起一阵阵波澜。
"等闲",无端,无缘无端。
墨客因参与"永贞改造"而被贬为朗州司马,官场的沉浮使他体会了人间的甘苦,识破了人与人之间庸俗繁芜的关系。
瞿塘峡由于有暗礁险滩,可人心又为何会这样呢?居然于平地可起千层浪,足见民气的险恶程度。
这就深深地揭示了人情冷暖和情面冷暖。

这首诗是《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七首。
这组诗当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
夔州在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十分主要。
当地盛行着叫“竹枝词”的民歌形式。
刘禹锡非常喜好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取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尚和男女爱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出自唐代白居易诗作《琵琶行》

【阐明】溘然间彷佛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彷佛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央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彷佛撕裂了绢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悄悄静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赏析】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
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溘然推向高潮。
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
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触目惊心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逝。
墨客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陪衬,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白居易——字乐天,号喷鼻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师长西席,精彩的现实主义墨客,与李白、杜甫合称为唐代三大墨客。
出生在一个儒学为业的官宦之家。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流传最广的作品。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阐述琵琶女演奏的哀婉之音和她的悲惨出生,遐想到墨客仕途上的迷茫和绝望,继而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烦闷悲凄之情。
琵琶女的音乐与墨客的遭遇相互映衬,瑟瑟秋日更增长了一丝悲惨。
在这里,墨客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心腹,与她惺惺相惜,写人写己,官场的浮沉、生命的悲哀领悟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平凡的传染力。
《琵琶行》的构图极其严密,对角呼应,人物哀愁的感情呼之欲出,周围黯淡的月光更显悲怆。
造型和色调完美领悟,描述树木的豪迈笔触,凸显出艺术家高超的笔法和对光影的机动利用。

同是天涯沉沦腐化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注释1】 同是: 两人都是, 指作者与长安琵琶女。
天涯: 天边。
指阔别京城的边远之地。
沉沦腐化: 流落, 流落外地。
相逢: 指有时相逢却可以爱慕交谈。
【注释2】天涯沉沦腐化人:流落在江湖的失落意之人。
此联的意思是:(你我)同样是阔别家乡、流落在江湖的失落 意之人,彼此相逢,又何必一定要相识呢?后用来表示境遇相似之 人的相互安慰、鼓励或慨叹;也用来表示命运、遭遇同样不幸之人 的处境。

墨客针砭时政,遭到贬斥,满腔怫郁无处倾诉。
恰好此时,他碰着了一个原为歌妓的贩子妇。
当他听了她富 于感情的琵琶演奏,知道了她的凄凉出生后,不由得把她视 为同调,引为心腹。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我们同是流落他乡 的人,有时相遇就感情共通,何必要曾经相互认识呢?诗句 表达了封建社会里受压抑的正派的知识分子,对被侮辱被损 害的女性的深切同情。
现常借用 “相逢何必曾相识” 句,说 明只要情状相同、思想同等,只管过去并不相识,碰着一起 也会因有共同措辞而成为情投意合的朋友。
【鉴赏】

同样是飘泊异域,沉沦腐化天涯的失落意人,流浪的生涯与感想熏染也大致相同,既然有缘相逢,又何必哀求曾经相识呢? “同是天涯沉沦腐化人” 常用来表示彼此的遭遇相同,也都同样对现实感到失落望; “相逢何必曾相识” 多用来表示: 萍水相逢也是缘分,何妨抛开拘束,做一对惺惺相惜的朋友呢? 这一句诗若是独立来看,便是另一种激情亲切洒脱的意境了。

“形如槁木,心如去世灰”,——出自《庄子·齐物论》

与现在常见的用法不同,原意并不是形容民气灰意冷,毫无生气,相反,是一种超然脱世清心寡欲的自然状态。

庄子的“形如槁木,心如去世灰”,原来不是绝望和去世寂,而是一种人生该当追求的“无我”境界,没有喜怒哀乐,悲哀恐怖。
“身如不系之舟”看似飘摇虚无,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由,可以驶向更远的远方。

苏东坡对他自己生平的注脚: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三个被贬之地,三次一次比一次惨的被贬经历,却被东坡视为平生功业。
每次他都能做到绝处逢生,在峭壁的边缘活失事业。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和董传留别》

身着粗布衣裳,却难掩其内在的光芒;饱读诗书,气质自然高雅非凡。
真正的优雅,不在于外在的装扮,而在于内在的教化。
读书使人明智,更授予人独特的魅力与气质。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夙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此诗首联写董传平日里穿着粗制的丝织品和粗劣布衣,赞赏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凡人;颔联写董传倦于从师学礼,忙于温书应考,表明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颈联用两个典故鼓励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选婿车”包围而眼花缭乱;尾联承上连续鼓励董传,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
全诗蕴藉蕴藉,巧于用典,层层交织着董传粗衣在外而经纶在内以及穷苦窘迫的景况与作者美好的祝愿之间的各类抵牾,造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文化之精髓,古今中外,万千气候,云集个中。
这些书,足以熏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脾气,厚实人的秘闻,纯粹人的精神,完美人的灵魂。
常读书的人,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感化。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无衣》佚名

朱熹感慨道:秦人之俗,大抵尙气概,先勇力,忘生轻去世,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是中国最古老、最冲动大方的战歌。
读着这首战歌,一起感想熏染冷兵器时期中国军队的雄壮。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发兵,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发兵,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发兵,修我甲兵。
与子同业!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

这是一首冲动大方年夜方、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联络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不雅观精神。
全诗风格矫健豁达,采取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同等,一听“王于发兵”,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哨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阐明:如此情怀,岂待目前回顾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
赏析:此句采取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拢束全篇,表达墨客说不出的伤痛、凄迷、惆怅等感情,词华富丽,蕴藉深奥深厚,情真意长,动听至深。

李商隐的生平充满坎坷与哀愁,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抒发个人情绪与对时期的深奥深厚感慨。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是唐代墨客李商隐的著名诗作。
诗题“锦瑟”,唐代按古诗的老例以篇首二字为题,錦瑟有五十弦,玉指倩倩,梦幻借场,这里似有很多浪漫故事,不便解来,墨客实是借瑟以隐题的无题诗。
此诗是李商隐最难明得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年少浮滑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这里可能是男欢女爱之柔情,他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取很多比兴手腕,利用诗词的浪漫遐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想熏染,转化为视觉形象。

以片段意象的词句组合,创造爱情朦胧诗意的朗朗上口的文学境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朴拙浓郁而又幽约深曲的情思。
錦瑟诗词华富丽仑,蕴藉深奥深厚,意幽未尽,男人的独舞田地,或许也惆怅如云,回顾绵绵,这种动听至深的情怀,墨客却用很多典故写出来,成为唐代绝世诗词写作高手。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故意抱琴来。
——唐代·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唐代〕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故意抱琴来。

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元素,自古以来就与诗歌紧密相连。
古诗中,酒不仅是情绪的催化剂,也是墨客借以表达内心天下的媒介。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近代诗歌,酒与诗歌的交融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
通过理解古诗中酒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古诗的美,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酒文化。

《山中与幽人对酌》是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点明墨客与朋友饮酒的地点与环境;次句以反复手腕渲染开怀畅饮的场面;三句利用陶渊明的典故,写自己喝醉请对方自便;末句婉订后约,相邀改日再饮。
此诗表现了一种为所欲为、恣情纵饮、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呈现出一个高度个性化、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
全诗在措辞上词气飞扬,洒落不羁,表示出歌行的风格。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有着数不尽的文人雅士,道不完的诗酒风骚。
他们以酒寄愁绪,以诗洒豪情,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名篇。
本日,五掌柜带大家赏析诗仙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此诗在措辞上隽永有味、词气飞扬,表示出歌行的风格,亦展现出一个具有高度个性化、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