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川人物
我是周村落人,自幼比较留神家乡这方水土所涵养确当地乡贤。家乡是一个人精神层面的元气和土壤底子。在世界范围内,有驰名天下的人物。在中国范围内,有享誉全国的人物。在每一个省、市、区、县、州里,也都有与之对应的家喻户晓的人物。乃至一个村落,一个家族,一个单位也都有属于各自的名人。我们每个人对历史人物及文化风尚最早的亲自感想熏染,大抵是先从自己的家乡开始的,因此家乡历史上的这些人物即便在全体中国历史上称不上赫赫有名,但他们的成长之地和我们是共同的这方水土,反而使他们的故事和影响离我们更近,更能带给我们一种历史的真实存在感以及亲切感。
聂廷生师长西席为周村落文化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那便是著成《周村落进士》一书,以现在周村落区行政区划为标准,个中共收录宋、明、清期间周村落文武进士57人,以及文武举人82人,此书险些席卷了明清以来周村落历史上的乡贤和绅士,梳理了周村落近六百年以来的文脉与武功。周村落区现属于淄博市的五区三县之一,历史上周村落“非府非县”,周村落在明清期间北部属于长山县,南部属于淄川县。以是本书中的文武进士与举人也大都属于长山县和淄川县历史上的文化名人。
聂师长西席剖析周村落进士的朝代分布特点时提出:周村落进士险些全在明清期间,明末清初是周村落进士的“黄金时期”。紧张缘故原由有三:第一,明朝初年的大量移民,周村落许多名门王谢都是那个期间迁入本地。第二,明末清初周村落经济的发展。第三,家族的几代人的努力和积淀。
常言道:人杰地灵。“人杰”放在了“地灵”的前面,一方水土出身出了著名的人物,这方水土就有灵气了。在人物与地名的关系上,於陵陈仲子与陈路村落、陈仲子路。汉代孝子董永与董永庙、董永墓。顺德夫人颜文姜与孝妇河。姜遵与大姜村落、小姜村落、姜家庄。刘一相与刘家寨子、太和庄,太和路。阁老刘鸿训与国老街、八柱台、阁老槐、贾黄庄阁老墓。韩萃善、韩取善与韩家窝。曲迁乔与黄甲渡口。
刘一相、曲迁乔、韩萃善、韩取善与董永庙、槐荫书院、四贤讲艺所。史永安与永安镇、永安街道、史家塘坞、史家营。大司寇李化熙与“今日无税碑”、祠堂街、杨树行子。武状元王应统与状元府、状元胡同、王家庄。刘孔和与刘大王庙。蒲松龄与西铺村落毕自严尚书府。赵之随与赵家花园。“一马三司令”之马耀南与耀南县、耀南路、北旺村落。宗怀德与周村落天主教堂。“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与南谢村落、淄博六中。走在这些地方,你会想起诸多人与诸多事,时至今日这些依然是让家乡父老谈起时倍感亲切并引以为豪的精彩人物。于是随着韶光的推移,家乡的历史文化与影象也在不断叠加沉淀,愈加厚重。
清代周村落进士徐文骧有一篇随处颂扬、耐久流传的 《周村落镇赋》,以幽美的笔墨,浓厚的情绪对周村落的城市街道、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进行了描述 ,被人盛赞为一幅笔墨版的周村落“清明上河图 ”。这篇文章现在周村落下河的汇龙桥(通济桥)东岸已经雕刻成碑文。聂老师在本书关于徐文骧篇中对《周村落镇赋》也进行了详细精彩的剖析和考证。
在此选录《周村落镇赋》开篇一段:“济东重镇,海右华衢,星分虚危,地接蓬壶。副岳宏其体势,岱宗钟其灵符。离望凤山,双振凌霄之羽;兑来淦水,九弯折带之图。泔流北构而西折,龟岭左萦而右纡。白狼沟头,石泉三叠鱼初跃;骆驼崖下,春水一塘鸭正雏。货贿通夷夏之交,控蛮荆而引瓯越;宾主尽东南之美,接三江而达五湖。因此渊亭岳峙,地膏土腴。考海国之幅员,虽云齐关十二,;稽於陵之名胜,终属神州一区。”很巧合的是,现在周村落便是属于淄博市的一个区,的确是“终属神州一区”。
于高处俯瞰周村落,东部和北部有孝妇河环绕,城区有米河、淦河等,因周村落阵势南高北低,河流大都自南向北流。南部有米山、凤凰山和萌山诸山以及波光浩渺的文昌湖,西部可眺望延绵不断的长白山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人物也反过来影响一方水土。可以说周村落的气脉应乎山川,而山川水土与乡贤人物相为显隐,相互加持。如钱穆所言:“古来大伟人,其身虽去世,其骨虽朽,其魂气当已散失落于天壤之间,不再能搏聚凝集。然其生前之志气德行、奇迹文章,依然在此世间发生莫大之浸染。则其人虽去世如未去世,其魂虽散如未散,故亦谓之神。”这或许便是孟子所言的“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二)文脉武功
一个人想留下名令人记住,这是不随意马虎的。如果想在历史上留名并长久的被人记住,那就更不随意马虎。《周村落进士》中这些人物的名字和业绩为什么会一贯留存至今?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那什么是“非常之人”呢?司马迁认为:“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凡人之所异也。”
《周村落进士》中收录的文武进士和举人共139位。但这并不代表本书中所有收录的人在周村落都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除了少数几位在周村落自古以来名气就大之外,其他更多的是在他出生的村落落、自己的家族以及研究史料的历史专家那里才留有名气。由此我想到,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一贯延续到清末,长达一千三百多年,这其间考取了多少名状元?
古代的状元算是人中龙凤了,但是对付绝大多数的普通读者来说,掐动手指能说出三个状元名字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可见,即便是考取了功名也不能担保名气就大,不能担保名声能传的久远。反不雅观历史上倒是有一些平民百姓身份的人反而能做到驰名中外,家喻户晓,得以在历史上留名。清代龚自珍有首诗写的很好:“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本朝四十九科矣,搜集科名意在斯。”意思是说,科考因其选拔人才而主要,而人如果只以榜上有名而称道,那么我们便会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道德经》言:“不失落其所者久,去世而不亡者寿。”是指肉身虽去世后的精神代价的长存。中国古人追求永生与永恒,一样平常有三种方法。第一是修道羽化,这条路比较困难。第二是通过“三不朽”。第三是通过繁衍子嗣,依赖血脉的传承与敬拜,活在子孙后代的心中。
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三不朽之事。《论语》中以德行、政事、文学、言语,视为“孔门四科”。德行对应立德,政事对应立功,文学和言语对应立言。
首先说立德,一个人如果仅仅是名气大,地位高,权力大,钱财多,不一定就能让家乡父老发自内心的认可和钦佩,还要配有德行才行。“德”便是“得”,能让他人得到恩情便是德,相反只顾自己的利益,只让自己家得好处便是缺德。德行便是把“德”给行出来,做出来才会被家乡人佩服和夸奖。在周村落迄今依然在老百姓口中所传颂的那些乡贤、进士、举人们,险些都是为家乡父老做出过贡献,功成名就后不忘回馈乡梓,还乡广做慈善义举之人。如李化熙家族前后几代人为周村落的商业“代完市税”达二百多年。聂师长西席在书中多次提到李化熙的那句名言“种德之事,在贫窭则甚难 ,贵达却易。盖以居得为之地,乘可为之时,作应为之事,善不善,一翻覆手耳。”留遗爱在人间便是立德。
再说立功 。立功对应政事。有文治有武功之分。文治是治国,武功是护国。进士与举人都是古代有“功名”之人。聂师长西席在剖析明末清初是周村落进士的“黄金时期”时提到其突出表现便是人数多、官职高、贡献大、著述多、影响大。例如:刘鸿训,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毕自严,户部尚书;李化熙,刑部尚书;韩萃善,陕西布政司右参政;韩取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刘一相,陕西按察司副使;曲迁乔,通政使司通政使;史永安,兵部左侍郎等,他们的官衔高,都不同程度的参与了治国与护国 。聂师长西席提到,《大学》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每个士子指出了实现家国情怀的基本路子。
《周村落进士》收录了武状元1人(王应统),武进士4人,武举人28人。周村落的文武进士中,也有很多参与了护国,既有文治也有武功。例如:
1. 韩取善,“关白之乱”时巡抚辽东2. 刘一相,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3. 毕自严,置水军,缮战舰,备戎器四川平叛、弹压白莲教叛逆、
4. 史永安,贵阳保卫战5. 毕自肃,参与“宁锦之战”,巡抚辽东6. 刘孔和(刘一相之孙,刘鸿训之子),明末著名抗清义士,殒后家乡人为其立“刘大王庙”
7. 鲍开茂,“深入敌穴,荡平贼寇”8. 毕盛青,随康亲王率军入闽9. 樊世宁,平定皮林,平定楚藩10. 王应统,随康熙参与平定噶尔丹叛乱其余,周村落本地的名人中涉及军事贡献的还有抗战期间周村落的“一马三司令”,马家三兄弟: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可以说是满门忠烈。“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这首抗日战役期间流传于鲁中地区的民谣,一贯传唱至今。“一马三司令”的墓在周村落南郊的淄博市革命义士陵园。
第三,再谈立言。立言对应着文学和言语 。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在历史上,随着韶光的推移,有时文学会比事功的影响力更持久。例如当年在西铺村落毕府教书的一介平民蒲松龄,他在毕府教书近三十年间,创作完成了《聊斋志异》,蒲松龄现在的名气及影响力绝对超越了他的老雇主毕自严及毕际有。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明清周村落进士举人及诸多绅士大都著书立说,有著述传世。
例如:
1. 王教著:《铨部王师长西席文集 》《秋澄诗集》2. 刘一相著:《燕喜堂集》《诗宿》《汇古菁华》等3. 曲迁乔著:《光裕堂文集》4. 刘鸿训著:《四素山房集》《皇华集》《玉海纂》等5. 毕自严著:《石隐园藏稿》《度支奏议堂稿》等6. 安曦著:《四书抄义》《毛诗拙见解》《鸿烈解修》7. 史永安著:《翠飞岩集》《馆阁试草》《长川诗集》等8. 韩冲著:《金刚经大义》《箕山散著》《私淑集》等9. 韩允嘉著:《谷贻堂文集》《金刚经解》等10. 刘慎著:《南山草堂集》11. 韩维翰著:《有时草》12. 李雍熙著:《翠岩偶集》《孝行庸言》13. 李斯义著:《孝悌篇》《初学便读》《李氏家乘》14. 石曰琮著:《四书诗经稿》15. 刘大毂著:《三刘合稿》《刘太史稿》16. 刘大輹著:《三刘合稿》17. 徐文骧著:《周村落镇赋》18. 韩厥田著:《杜诗祥注》《廿一史集要》《十三经集解》19. 曹佳和著:《鉴古斋稿》20. 焦云龙著:《焦雨田师长西席遗集》21. 王遂善著:《古愚轩文集》《左传释臆》《算草 》22. 徐日升著:《卷石草堂文集》23. 毕自寅著:《志隐集》《选石斋诗》《毕氏宗乘》24. 刘孔中著:《凤游草》《读史腋》《柘枝集》《倦飞楼集》25. 刘孔和著:《兵书》《日损堂诗集》《练要堂文集》26. 毕世持著:《毕氏两世遗诗》27. 赵日跻著:《真稿百首》《四书文稿》28. 刘大勤著:《诗问》《吹剑集》《三刘合稿》29. 王元淳著:《时文纳污集》30. 毕岱熏著:《周易集解 》《众绿园诗草》31. 焦振瀛著:《餐霞馆集》著名学者余秋雨这样给何谓“文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气的精神代价和生活办法,它的终极成果是集体人格。”聂师长西席总结出六条周村落进士的文化精神:家国情怀、恪尽职守、以人为本、清耿介直、顽强进取、平民本色。这六条文化精神可以说是周村落进士们所代表的集体人格。
人们可能对曾子《大学》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熟习,实在《道德经》中也有相同的不雅观点:“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不雅观身,以家不雅观家,以乡不雅观乡,以邦不雅观邦,以天下不雅观天下。”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言行合一是中国古人的追求。有人说中国文化的核心实在终极讲究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干事。一个人如若做人干事完成的好,那便是“有学问”。相反,即便是登时书柜,但是做人干事却很糟糕,那便是书白读了。故宋代大儒邵雍《一等吟》写道:欲出第一等言,须有第一等意。欲为第一等人,须作第一等事。以是学问的终极还是要回归到做人干事,由于只有把“人”做好了,“言”才立得住。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先后顺序是有深意的。
(三)百年旧家
聂师长西席在剖析周村落进士家族分布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族是进士出身的摇篮,家族的文化传统、经济实力、教诲程度等都是人才发展的主要成分,这便是家族的积淀。聂师长西席创造在明清周村落57名进士中,除了聂震是第一代移民之外,其他人都是在移民三四代之后,其余从他们的祖辈、父辈开始就成为秀才,历经几代人的 努力才产生了进士 。
聂师长西席在本书中阐述进士发展过程时,有时也会用一些笔墨先容他家族的历史,特殊是祖父辈的情形,由于聂师长西席认为家族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后代延续的展现办法,并且家庭还是人才成才的第一环境。像毕自严的父亲毕木,李斯义的祖父李雍熙,都没有做过官,但是他们的家庭教诲那是相称成功的。《论语为政》 篇中记录,有人问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当官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中说:'孝呀!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推广到友爱兄弟。并把孝悌的精神扩展、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是参与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当官才算参与政治呢?”中国古代的为政,不仅仅是当官,“政”者“正”也,为政是为了正风气,化民俗。以是修身齐家是治国的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齐家也是在参与政治。
祖父辈几代人的努力及积累培养出来有功名的子弟,在古代朝廷会对有分外贡献官员的祖宗进行“追封 ”,一样平常会追封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我们现在还记得这些进士祖辈的名号,根本缘故原由是由于他们培养出了好子孙,使他们家族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由于他们子孙的名气让后世的人们同时也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这便是《孝经》开篇讲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根据统计 ,周村落产生了两名以上进士的家族有:
1. 韩家窝韩氏家族:11位2. 苏李村落王氏家族:5位3. 太和庄刘氏家族:5位4. 王村落毕氏家族:5位5. 傅家庄李氏家族:4位6. 李家疃王氏家族:3位7. 张坊村落王氏家族:3位8. 长山石氏家族:3位9. 尚庄二十里铺聂氏家族:2位10.傅家庄曲氏家族:2位徐文骧《周村落镇赋》中有一段对本地名门王谢的先容:“槐市棘垣,宫保之赫声如昨;亮工宏化,辅弼之遗烈依然。埙篪奏迭于彤廷,李传八座;棠棣联芳于翰苑,刘号三贤。紫电青霜,仰王将军之武库;腾蛟起凤,怼刘学士之花砖。鲍则勋传夫不雅观察,曲亦德著于旬宣。中丞膏流于百粤,总制威震乎三边。”
个中 “宫保”指的是李化熙,官至刑部尚书、太子太保。辅弼指阁老刘鸿训,明崇祯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李传八座”是指李世熙八子个个为官。“刘号三贤”是指刘阁老的三位曾孙:刘大勤、刘大輹、刘大毂,大勤中举人,大輹、大毂中进士,堂兄弟三人合著《三刘合稿》。“王将军”指武状元王应统。“刘学士之花砖”指太和庄的刘阁老府邸,历经刘一相、刘鸿训、刘孔中、刘大輹四代人的不断经营建筑。“鲍”指鲍氏家族的鲍开茂,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曲”指曲氏家族的曲迁乔。“中丞”指李氏家族的李文熙,“总制”指兵部右侍郎史永安。
我在阅读《周村落进士》时把稳到这些名门王谢中,有的既是同朝为官又是同乡好友,像刘一相与曲迁乔 、韩取善、韩萃善。刘鸿训与毕自严、史永安。李化熙与弟弟李文熙、刘孔中 、鲍开茂等。其余,这些大家族之间大都彼此联姻,还有便是这些家族至今仍旧有各自的家谱传世,他们的后裔延续并续修着家谱。《太和庄刘氏家谱》在前几年进行了第五次续修,在此过程中,聂廷生老师为太和刘氏的修谱供应了巨大的帮助,在这里再次向聂老师表达衷心的感谢。
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如何才能长久的保持内在的凝聚力?我的思考是,第一,要有家谱的传承,知道自己的历代祖宗是谁。第二,重视宗祠祖坟的修缮以及家族敬拜的传承,家族越今后传人数越弘大,同时彼此的血缘关系就越远,唯有敬拜可以凝聚后人,如《道德经》所说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敬拜不辍。”第三,便是要有位具有家族任务感的带头人,这个带头人还得能给族人们带来利益。北魏的李冲,同父异母兄弟六人,分别由四个母亲所生,相互之间常常由于家庭事务争斗。等到李冲当了大官有了富贵之后,都会主动把恩赐封赏和诸位兄弟分享,并把其他兄弟带入仕途,从此家庭内外和蔼,兄弟感情和谐。这便是现实也是人性。
聂师长西席在研究时把稳到,虽然有许多家族都有“兆域”的传说和记载,“兆域”便是祖坟风水,但是人们更为看中的是家族积德积善、耕读传家的传统。
我是周村落太和庄人,太和者,和谐之至也,出自 《易传》“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庄也俗称刘家寨子,现在叫建国社区。我自幼便听祖辈的老人们讲述关于刘阁老和刘大王的故事。米沟河从我们村落中流过,不过现在已经只剩河道没有水了 。河岸的西边便是国老街,国老街历史上有规模弘大的刘氏庄园,也便是刘阁老的府邸,史称“阁老尚书府”。从明末至清初经历了五代人的经营建造终极形成规模。刘府大门朝东,门前是元宝形的米河环抱,此处位置极佳,风水上叫“玉带环腰”。大门上有一副对联,上联 :百年旧德尚书府,下联:一代文章宰相家。横批:韦平经述。
阁老刘鸿训,周村落人也尊称为刘国老,曾经在天启年间出使过朝鲜 ,后入内阁到场机务,位至宰相,族称相国公,入祀长山县忠义祠。刘阁老的父亲是刘一相,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族称不雅观察公,入祀乡贤。不雅观察公的墓志铭中写道:其先世有隐德。“隐德”便是阴德,阴德便是积善不为人知,阴德阴报之,功德果报更为殊胜。积善为人所知便是阳德,阳德阳报之,积善传了名声,享受了世名,果报便也就花费了。据《刘氏家谱》记载,刘一相的父亲刘公天赐,祖父刘公伯能皆有隐德。太和刘氏历代皆有广积善德之义举。
横批“韦平经述”是有典故的,汉朝的韦贤、韦玄与平当、平晏两对父子皆以明经相继为相,世所推许。以是有句话叫: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刘阁老以文章起身,位至宰辅 ,刘家希望的也是能“父作之,子述之”,“述”包含有继续的意思。太和刘氏家族明清共出了五位进士,七位举人,其他人才代不乏人。
在此,大略提一下不雅观察公和相国公的几部著作,他们的著作中各有显隐两条线。不雅观察公著的《燕喜堂集》与相国公著的《四素山房集》表达的思想与情绪是明显的,属于“显”的一壁。他们各自编纂的两部学术著作《诗宿》《汇古菁华》和《玉海纂》《困学纪闻钞》中表达的思想志趣是“隐”的一壁。
聂师长西席在书中指出:“刘鸿训在治国理政中的“应对独敏”“人情大快”,这是和他编纂《玉海纂》《困学纪闻钞》平分不开的。一个政治家如果没有坚实渊博的学识为依赖,他对历史履历的总结和对繁芜现实的研判,就可能失落之于浅陋和冒失。并且,刘鸿训让弟弟、儿子等人参与编纂《玉海纂》《困学纪闻钞》等,窥视治学之门径,登临学术之堂奥,也使得刘氏家族的后人在诗词歌赋之外,兼治学术,文化世家的色彩更为浓郁。”实在培养家人参与治学,最早从不雅观察公一相的时候就开始了,不雅观察公所汇编的二十八卷本《诗宿》中,就记录了 :长山刘一相汇辑,男鸿训 、鸿范、鸿采参阅。
这或许便是阁老府门楣吊颈挂的四字匾额 “韦平经述”的另一层家族期许吧。
太和刘氏著作统计如下:
1. 刘一相著:《平藩方略》《平藩四草》《燕喜堂集》《诗宿》《汇古菁华》
2. 刘鸿训著:《四素山房集》《皇华集》《玉海纂》《困学纪闻钞》
3. 刘鸿采著:《大人中年后行略》
4. 刘孔中著:《凤游草》《读史腋》《柘枝集》《倦飞楼集》《园葵集》《吴陵国风》
5. 刘孔和著:《日损堂诗集》《练要堂文集》
6. 刘王氏(刘孔和妻)著:《南警录》
7. 刘孔怀著:《四书字徵》《五经字徵》《古易序说》《吕氏乡约》《校正仪礼句读》《禫服辩》《诗经辨韵》《宋范文正公流寓长山业绩考》
8. 刘慎著:《南山草堂集》
9. 刘大勤著:《诗问》《吹剑集》
10.刘大勤、刘大輹、刘大毂合著:《三刘合稿》
11.刘大毂著:《刘太史稿》
12.刘宗濂著:《数典类编》《四书辩异》《群英歌》
13.刘汝榕著:《四书不二字》《韵学指掌》
14.刘梦周著:《悯烈集》《喷鼻香奁诗三十韵》《十杉亭诗》《诗经名物集证》
在此抄录一段我在别处读到的一段关于“家集”的论述:“家集作为一种文化乡愁,不仅是乡愁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更是精良传统文化的精华。毫无疑问,书喷鼻香世家是守护和传承精良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对付家族文化传统而言,抄录、保存、编辑、刊印等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中蕴涵的义务感与自满感,才能使数百年以上祖宗之脾气磬欬与数百年以下之子孙相接。”对付那些我们没有见过面的祖宗,阅读他们的著作,也是一种“见字如晤”了。
行笔至此,我想起多年前去周村落区的王村落镇参不雅观苏李村落王氏家族,万家庄、西铺村落毕氏家族,李家疃王氏家族的宗族文化,有祖坟,有牌坊,有碑刻,有宗祠,有纪念馆,这些都很令人倾慕。反不雅观我们太和刘氏,既没有纪念馆也没有宗祠,国老街上的刘阁老府邸也早就拆迁了被盖成了居民楼了。我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遗迹,该当便是邹平西董镇八柱台的“茶泉”遗址和尚庄的那棵阁老槐。其余在周村落区南郊镇贾黄村落的“阁老墓”遗址,墓已经没有了,只有一块由周村落区公民政府立的“刘鸿训墓”的石碑。这不免让人感到有些许失落落。
在文章的末了,我想分享几段我个人很喜好的有关于家族传承的格言:
1.欲高门第须积善,要好子孙先读书。
2.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敬拜不可不诚。
3.世上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4.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次之。耕读传家,又次之。道德传家,十代以上。
5.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一段辉煌不叫奇迹,始终如一才叫奇迹。这也正是我们作为后人须要努力的地方。
刘校林写于2024.5.24
【本文选自 校林有话说 特此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