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观无知。

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抟,把东西揉弄成球形。
在《道德经》中婴儿便是无知的代名词。
精神外逃是由于人有分别心,随着分别出逃,把精神收回来只是内不雅观的第一步。
接下要通过不雅观呼吸以练气,"虚其心,实其腹",通过内不雅观呼吸,把把稳力集中在无分别的内在的气息上。
意守丹田,保持呼吸均匀畅通的状态,逐步让心静下来。

心静则气定,气定则神闲。
把无形的心气揉弄成混沌的圆球,能像婴儿般无知吗?混沌的圆球代表没有分别心。
《道德经》第二章昭示我们二元的分别对立都是因相互比较而存在,属性的差别来自于外在的比对。
一旦回归心圆,统统差别自行消逝。

道德经第十章的解读之二″不雅观蒙昧

《道德经》二十章“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沌沌如婴儿,正是通过内不雅观炼气内心达到的混沌浑圆的状态。

第二十八章“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不离复归婴儿,也是通过内不雅观炼气内心达到没有雌雄等二元分别的常德状态,保持如此无知的婴儿状态,这是从不雅观无知到不雅观无离的深化,不仅是精神的无离,还有常德的无离。
常德无离便是与聪慧合一,与天地合一。

《道德经》四十九章″百姓皆注其线人,贤人皆孩之",贤人通过内不雅观修行已经达到了没有五色、五音、五味分别的精神状态。

″含德之厚,比于小儿百姓",小儿百姓是婴儿的别称。
小儿百姓无知无欲的柔弱状态正如贤人的厚德状态。
贤人的无知无欲是无物不披的能量,是御化邪恶的力量。